先行示范区如何实现“病有良医”
音频实录
视频实录
文字实录

先行示范区如何实现“病有良医”(上篇)

先行示范区如何实现“病有良医”(下篇)

  【主持人】:首先请许委员介绍下龙岗区卫生健康事业基本情况。

  【许亦群】:卫健系统在过去叫“卫生系统”。龙岗刚建区时医疗条件薄弱。经过近30年的发展和医改等政策推动下,龙岗区卫健体系已经初步成型:137个社康中心覆盖了全区111个社区,全区的总床位超过1万张,占全市总床位数的20.4%,位居全市各区第一;学科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也都取得显著成绩。

  【主持人】:近年来龙岗卫生健康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也有很多亮点。请王委员也说一下这些年的变化。

  【王绍娟】:1996年我来到龙岗,先后在三个医院工作过,最早在龙岗中心医院,那时的病房还是铁皮房,各方面条件都很差,很多患者都要转运到市内或广州治疗,可以用“缺医少药”来形容。当时的医生大多是引进来的,学科建设配备也不完善,像现在这样在“家门口”问诊全国著名专家是不敢想的。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龙岗区在卫健系统建设上取得的成绩是明显的。

  【主持人】:龙岗区人民医院的特色领域是哪些?

  【王绍娟】:区人民医院不断加强硬件、软件和信息化建设,为“病有良医”打下基础,并通过“三名工程”、“柔性引才”、“青苗计划”、“海外人才培养计划”等方式壮大了医疗人才队伍。2019年,胸痛中心急救抢救成功的心梗病人就达100多例;中风、脑出血、脑拴、血栓等通过卒中中心的抢救,也大大降低了致残率和致死率。

  【主持人】:过去在走廊里加一张床都排不上,现在各个医院新楼建成,床位紧张局面大大缓解,确实能够感受到医疗条件的改善。

  【许亦群】:2018年至今,区委区政府累计投资了180多亿元用来改、扩建旧有的医院和建设新的医院,这些投入预计在“十四五”末就可以全部启用了,届时龙岗区公立医院的床位数量会翻一番。除了基本医疗,我们也注重打造急救体系,努力让急、危、重症病患能够得到最快、最有效的救治。

  【王绍娟】: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无论是疾病治疗的效率、精准程度,还是就诊的便利性都大大地提高了。举个例子,现在全区的远程心电诊断中心放在区人民医院,市民在全区各个社康中心做的心电图,都会汇集到这里,经过医院的诊断后就可以马上出诊断报告,实现信息化远程医疗。

  【主持人】:龙岗区在医疗人才引进,尤其是高端医疗人才的引进上做了哪些努力?

  【许亦群】:龙岗区非常重视对医疗人才的引进,采取的“深龙英才”等计划加大了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健全人才的保障制度,尤其是住房保障政策吸引并外来人才、留住外来人才。同时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深圳市原有医疗力量薄弱,在建设卫健系统方面,早期以引进人才为主。现在随着卫健事业的发展,逐渐具备了内培的条件。龙岗区计划在建的床位数量很多,卫健系统目前主要的任务就是人才的引进和学科的建设,来满足未来大量床位开放下的需求。

  【主持人】:龙岗区是不是也在建立医学院?

  【王绍娟】:对,目前在建的是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中心医院和龙岗区人民医院作为附属医院在进行筹建。

  【主持人】:疫情目前进入到常态化阶段,这给卫生健康工作带来哪些新的变化,有哪些新的挑战?

  【许亦群】:疫情开始到现在,从联防联控到培训体系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今年一季度,医院的业务量不到去年同期的30%,但现在各个医院的业务量已经与去年同期持平,恢复到正常状态。疫情常态化下,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有所增加,医院的院感控制非常重要,这就产生许多细致的工作,包括看诊的预约、填表、防疫关口检查等等,从而保证医院的安全。我们说病有良医,这个“良”可以理解为良好的医患关系,医患之间良好地沟通,患者就诊良好地体验。这就对医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就诊时间里接受患者的千言万语,这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主持人】:面对今年的疫情,医务工作者感触最多,承担的压力也最大。尤其是今年第一季度疫情严重的时候,那种工作上的艰辛和心理上的压力,我想每一位医护工作者都终生难忘。

  【王绍娟】:突如其来的疫情不单是对政府的考验,更是对医护工作者的考验。所以当时我们的口号是“招必应,应必战,战必胜”。不仅仅是全国各地派往武汉的医务工作者这样,其实龙岗医护工作者也是这种状态,很急的一个公告发下来,大家就要立刻奔赴到在卡口、高速路上的工作岗位;疫情势头减缓后,还有“三位一体”,深入居民家里判断情况,值守隔离病房等等,这些工作都存在不小的危险,但医务工作者们仍然积极承担这份责任。

  【主持人】:两位委员都来自卫健系统,能否分享一下卫健系统在抗疫工作中感人的故事。

  【许亦群】:这是我亲身经历的。当时年夜饭还没吃完,局里突然通知我去开会,会上大家一直在研究计划如何应对未知的局面。除夕夜倒数的时候,我提议在场的同事一起拍一个视频,希望广大医务人员和其他行业的同事们可以通过这个视频,坚定打赢这场战斗的信心!还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疫情发生后,医院需要将发热门诊扩成一个独立的病区,成立单独的护理单元。有一名年轻护士是独生女,也是一名党员,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历,当时组建发热门诊她第一个就报了名。后面才了解到,加入发热门诊后的三个月里,她父母都不知道她在一线工作。当时全院报名有80人,超过了我们的计划招募人数。所以大家都是默默无闻、不计得失地保卫全区人民的生命安全。

  【主持人】:王委员,龙岗区人民医院在疫情初期的情况如何?

  【王绍娟】:我们春节前就收到过来自武汉的病人,而且当时有很多疑似病例,为了安全救治,医院空出三层楼。当时的病房还不是医护分开的,所以我们也采取很多改造的办法,中间一层作为工作人员的清洁通道,上下两层接收病人。紧急开通发热门诊需要从每个科室抽调人员,大家也都踊跃报名,很多科室都是主任亲自上阵。因为是春节期间,所以医务人员数量也比较紧张,一些回家过年的同事就紧急赶回来。因为是新的病种,所有都在摸索中,这种危险对医务工作者有不小的压力,但面对这种压力,大家却好像发起冲锋一样奋不顾身,这种精神很感人。有时候我们觉得单位里90后、00后的同事就像小孩,总让人不太放心,但在紧要关头他们却一丝不苟,非常勇敢,不但没有退缩,反而以一种坚强的态度来应对当时的疫情。当时医务人员都有顾虑,吃年夜饭不敢和家人在一个桌上吃,比如小夫妻两人在过道上吃,小孩跟爷爷奶奶就在客厅里吃,孩子见了就讲爸爸妈妈有病毒。疫情出现的早期并不像现在懂得如何科学防控,当时一切都是未知数,但医务人员以“无我”的精神全力以赴去抗疫。

  【主持人】:如何实现病有良医?两位委员有什么观点或建议?

  【许亦群】:从原来的“病有所医”,到现在的“病有良医”,就是要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让老百姓在看病的过程中放心、省心。医改以后,卫生健康事业不断进步。因为现在的医疗压力还比较大,我建议加大提升老百姓健康素养的力度。可以以社区、街道或网格为单位建立健康社区,通过社区的宣传教育以及学校、企业的普及医学健康常识来提升居民的健康素养,提升大家甄别健康知识真伪的能力。有些事情在家里可以解决的,比如小孩发烧38度可以先自行居家处理,做进一步观察,不用立刻抱去医院。医疗信息化和宣传方面的投入,让老百姓获取这些健康卫生知识。我们提倡看一次病,就给患者普及一次健康知识。比如高血压,有关高血压病的防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会以信息的方式发送给患者。

  【主持人】:患者有时会觉得好不容易挂了一个专家号,结果就给我开了这么便宜的药,能治好病么。这里有一个问题,是不是贵药就等于好药?

  【王绍娟】:一些老百姓的就医观念存在误区。其实有很多情况不需要去医院,在社康中心就能解决。但是有些患者不论病情如何,一定要找最好的专家。其实有些情况,比如早癌筛查、结肠癌的普通检查等等是没有必要浪费顶级医疗资源的。科学的就医观念、健康管理的观点需要宣传、教育,也就是刚刚许委员说的提高大家的健康素养。

  【主持人】:最后请两位委员各用一句话来对今天的主题进行总结。

  【许亦群】:我想引用英国著名作家肯尼思·卡尔曼的一句话,医生要让身处困境的人们感觉到有人在伸出援助之手。要倾尽其力,尽其所能。作为一个卫健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要做好健康的守门人。谢谢。

  【王绍娟】:刚刚许亦群委员用一位名人的话来总结对“病有良医”的理解。我也效仿一下,引用医学泰斗裘法祖的话来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医德的修养和医疗技术的提升是我们一生的追求,这两句话尤其希望与年轻的医生共勉。谢谢。

其他访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