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确保“生命通道”畅通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巩固前期全区打通“生命通道”集中治理成效,在已部署开展消防安全集中除患攻坚大整治行动、拆除影响人员逃生和灭火救援障碍物专项行动等工作基础上,自即日起,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打通消防“生命通道”专项行动工作,现通告如下:
一、治理时间
即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
二、十类检查对象
十类重点场所:1.大型商业综合体;2.住宅小区;3.学校、医院、培训机构;4.宾馆(酒店)、饭店;5.出租屋;6.“九小”场所;7.养老机构、托育机构;8.KTV、密室逃脱等公共娱乐场所;9.多业态混合生产经营场所;10.其他类人员密集场所。
三、五项检查内容
(一)查“消防车道”。整治消防车道标志和标线标识管理不规范、未按标准设置消防通道等隐患问题,全面清理妨碍消防车通行、登高操作等的障碍物。
(二)查“逃生通道”。动态整治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问题隐患。
(三)查“电动自行车”。各类建筑(场所)内部均严禁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或充电,一经发现必须立即清理。
(四)查“违规设置的障碍物”。全面整治生产经营性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门窗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防盗网、铁栅栏、广告牌等障碍物;鼓励推动居民住宅拆除防盗网或开设逃生窗,配置辅助逃生设施。
(五)查“消防职责”。各类建筑(场所)应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履行日常消防安全管理职责,定期检查疏散通道。
四、十项行动措施
(一)发布整治通告。各街道、各部门要集中发布打通消防“生命通道”整治通告,广泛发动行业部门、社区和物业服务企业在“十类重点场所”张贴通告,形成强大整治声势。
(二)开展自查自改。全面发动社会单位开展一次自查自改,畅通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和消防车通道,主动整治门窗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彻底清理竖向管井、敞开式外连廊堆放的可燃杂物,并纳入单位防火检查重点内容在广东省社会消防管理应用平台自查报备。各级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带头对自身使用的建筑、自身产权的建筑等消防通道开展排查整治。
(三)拆除违规设置的障碍物。督促指导产权单位、使用单位、物业服务企业,对门窗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防盗网、铁栅栏、广告牌等障碍物进行全面整改,老年人照料设施、儿童活动场所、学校、医院等单位(场所)可按相关法规、标准要求设置防坠落等特殊安防措施。
(四)清理堵塞顽疾。各街道、各部门要按照既定分工,督促指导建筑的产权单位或管理使用单位重点清理消防车通道违法停放车辆,违章搭建构筑物,违法设置铁桩、石墩、水泥墩、限高杆、架空管线等固定障碍物。
(五)强化整治合力。各街道、各部门每月至少开展1次消防通道整治集中检查行动,要突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等重点区域。公安、消防、城管、住建等部门要常态化开展消防通道整治工作,严肃查处占用、堵塞、封闭消防车通道的违法违规行为。
(六)实施信用监管。各街道、各部门要用足用好信用监管手段,形成联合惩戒合力,倒逼社会单位(场所)履行涉及消防“生命通道”违法行为整改主体责任。对拒不整改涉及消防生命通道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多次违法停车占用、堵塞消防车通道,反复违规设置铁栅栏、铁丝网造成严重影响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向消防部门提供违法行为信息;消防部门要依法依规纳入消防安全失信行为,实施信用扣分,评定信用等级。
(七)开展宣传曝光。各街道、各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传统媒体和各类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打通消防“生命通道”的重要意义,普及消防“生命通道”安全管理常识,积极协调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集中曝光突出问题隐患和严重违法行为。
(八)严格执法整治。消防救援机构和受委托实施消防监督执法的街道,对消防监督检查、举报投诉核查或其他部门移送线索中发现的消防“生命通道”违法行为,根据具体分工规定,依法实施查处。要采取集中检查、交叉互查、专家会诊和挂牌督办等形式,督促坚决整改到位。
(九)深化防消联勤。区消防救援大队要加强消防监督检查与灭火救援准备工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联勤联动。消防救援站要定期会商研判,及时通报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作情况以及检查发现的突出问题隐患,协调社会单位配合消防救援站做好熟悉演练。消防救援站要结合日常熟悉演练同步开展消防安全检查,重点测试室内消火栓和消防车通道、登高操作场地,对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人员密集场所门窗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障碍物的突出隐患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
(十)建立长效机制。公安、住建、城管等负有监管责任的部门和街道、社区、网格等基层消防力量,在全面排查、严格整改的同时,要对整改完毕的单位场所开展“回头看”,纳入日常安全检查重要内容,严防问题隐患反弹。针对人员密集场所门窗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铁栅栏、铁丝网等障碍物,以及占用、堵塞消防车通道等问题,加强全链条、全过程管控,落实标识化、规范化管理。
特此通告。
龙岗区消防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2024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