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统计数据 > 统计分析

收入增加 消费滞后

  2008年上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一般而言,消费与可支配收入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对应关系,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相应增加,反之,收入减少,消费相应减少。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需求与收入水平应该保持一定的匹配,但事实却并未如此,据我区100户城市居民家庭(含户籍和非户籍样本,下同)抽样调查显示,2008年上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132.1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3%,人均家庭总收入为1251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6%,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136.37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1%。

  可见,消费滞后于收入水平。

  一、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1、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上半年,我区人均工资性收入9808.27元,同比增长29.2%。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我区各级政府积极促进居民就业,扩大居民的就业空间;二是企事业单位的人员工资性收入有所提高。可见,工资性收入增长贡献份额大,继续保持可支配收入构成的主导地位。

  2、家庭经营性收入有所下降。上半年,我区人均经营性收入2336.75元,同比下降10.5%。主要是物价上涨,经营成本增加,竞争激烈生产规模进一步缩减所致。

  3、财产性收入下降幅度较大。上半年,我区人均财产性收入180.4元,同比下降63.2%。财产性收入下降主要是由去年以来我国股市持续大幅下跌、房地产市场低迷、出口企业受人民币升值等原因导致效益下滑,从而居民股息与红利收入大幅减少。

  4、转移性收入减速。上半年,我区人均转移性收入187.59元,同比下降79.9%。转移性收入减速的原因主要是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

  

  二、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相对滞后于收入水平

  据调查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区人均消费支出8136.37元,同比下降6.1%。其中,食品支出继续保持增长外,其余类支出都下降。

  2008年上半年龙岗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表

  

项 目

人均消费支出(元)

同比增减(%)

占消费性支出(%)

消费性支出

8136.37

-6.1

100

1.食品

3317.48

10.8

40.8

2.衣着

856.15

-5.2

10.5

3.居住

937.35

-1.1

11.5

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524.67

-21.6

6.4

5.医疗保健

291.67

-6.7

3.6

6.交通和通讯

1154.87

-25.6

14.2

7.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768.67

-11.8

9.4

8.其它商品和服务

285.51

-31.1

3.5

  表中显示,上半年我区城镇居民工作、学习、生活等压力较大,对收入的使用谨慎而留有余地。八大类支出中呈现出一升七降的态势,其主要特点有:

  1、其它商品和服务支出降幅居首。上半年,我区人均其它商品和服务支出285.51元,同比下降31.1%。主要是由于物价的快速增长,导致粮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上半年人均食品支出同比上涨10.8%,恩格尔系数为40.8%,从中可以看出居民只能应对食品支出,无顾于其它类支出。

  2、交通和通讯支出持续下降。上半年,我区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1154.87元,同比下降25.6%。其中,车辆用燃料及零配件类支出同比下降33.3%。持续下降主要原因是国际原油大幅上扬,导致供求紧张,国家在这样市场的大背景下不得不做出调整燃油价格,从而导致居民在交通方面支出的减少。

  3、随着一些惠民的政策的不断出台与落实,减轻居民在医疗和教育的负担。上半年,我区人均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同比分别下降6.7%、11.8%。其主要因素:一是医疗方面的改革,加大医保范围将小孩子也纳入医保,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逐步缓解。二是教育方面的改革,今年我区正式实施国家对中小学生实行九年免费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费书杂费全免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居民的教育负担。

  4、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已趋饱和,居民家政服务需求减少。上半年,我区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524.67元,同比下降21.6%。

  三、影响居民的消费倾向的因素

  在增收条件下,提高居民消费倾向是扩大内需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呢?消费倾向的影响因素,据调查显示,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人性的心理因素、社会习惯和社会制度。客观因素有:货币工资的改变、收入财政政策的改变和预期的改变等。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影响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主要有:

  1、传统的消费观念。从古到今,勤俭节约被视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通常情况下,增收之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储蓄以防意外支出,这也是长期以来银行储蓄存款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只有少部分用来增加消费,否则,就会被认为是奢侈浪费。

  2、收入分配差距。一般情况下,高收入者际消费倾向较高,储蓄倾向较少;中、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较低,储蓄倾向较高。因此,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提高消费倾向。然而,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不容乐观,居民收入差仍呈扩大的趋势、行业间收入差异较大,最大相差十几倍。

  3、收支预期。经济学家认为消费者是有预期的,预期是经济当事人对经济变量(如收入、利率、价格等)在未来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的一种事前估计。预期增收大于预期增支,则消费倾向增强,消费需求趋旺;预期增收小于预期增支,则储蓄倾向增强,消费需求趋紧。可见,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让居民有良好预期,进而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4、物价水平。物价涨幅过大,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消费需求不足,尤其对中低收入者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产生显著的影响。其次影响支出预期,物价上涨就意味着预期消费支出增加,如若预期收入不变或增收幅度不大,节支就是最好的选择。

  四、提高居民的消费政策建议

  1、提高居民素质,改变传统消费习惯。加强消费教育,改变国民传统的消费认知,要使“生产是为了消费,消费才能促进生产”、“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合理扩大消费有助于经济发展”等理念深入人心。

  2、逐步提高社会福利,减轻家庭负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扩大五大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投入,逐步扩大免费教育层次与范围;加快住房体制改革,合理控制房价,严防房价大涨大跌。

  3、提高中低层居民的收入水平,实现收入的合理分配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合理的收入差距有利于经济发展,过大的收入差距会阻碍经济发展,这是经济学界的共识。一般来说,收入分配较公平的社会消费倾向较高,反之则较低。所以,要扩大中产阶级比重,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力促社会和谐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