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是社会服务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之一,增加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能够有效解决居民看病难问题,对提高当地居民的健康水平与福利水平、实现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但政府在增加医疗设施供给的同时,要注重分析与规划,注重对人口规模、人口结构等统计数据分析与研究,从自身财政支付能力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科学合理地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合理化供给的目标。
一、政府供给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影响因素
1、人口数量。人口数量特别是新增人口数量是决定一个城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供给量的主要因素,人口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医疗需求以及医疗机构客户群的大小,进而决定医疗卫生设施的供给。
2、人口结构。人口的年龄结构与医疗卫生需求之间基本上呈“U”型分布,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和进入老龄以后医疗需求明显提高,在青壮年时期医疗需求则明显降低,所以一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具有重要影响。另外,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对医疗设施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需求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可转移性,存在很多向来源地转移的现象。因此政府在进行城市医疗卫生设施的供给时需考虑当地人口结构特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3、医疗技术人员的配套。医院需要有执业医生、卫生技术人员的配套,如果有现代化的医院和医疗设备却没有相应数量的卫生工作人员,或者医疗技术水平达不到一定水平,医疗需求同样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和无效供给。
4、其它主体的供给能力。城市医疗卫生设施的供给主体有政府、社会团体、企业以及个人等。由于医疗卫生关系到国计民生,为保证供给的可持续性,政府自然应成为主要供给者,但同时也需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在满足群众医疗需求特别是特殊的医疗服务需求的同时也节约了政府开支,实现良性竞争。
5、现有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一个城市现有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的合理性,有效利用程度以及医院自身管理水平都会影响到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未来供给。如果现有设施能够得到合理充分利用,在提高使用效率和群众对医疗资源的可及性的同时也节约了资源,应该充分重视和提倡这种集约化的发展方式。
6、政府的财力。政府财力决定了在增加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时的支付能力,进而决定了供给的速度与规模。同时,医疗设施供给的增加将带来医疗卫生补贴和费用的增加,需要维持在政府财力的承受范围之内。
必须指出的是,为满足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解决“看病难”问题,政府需加大对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但如果没有处理好资金使用软约束以及规划缺乏合理性问题,不进行充分科学分析并考虑超额供给存在的潜在风险,突出物理性的扩张而忽视内涵式的发展,政府在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供给时将可能导致医疗基础设施供给的泡沫,容易造成设施的闲置和资金的浪费,不仅投资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同时也可能对其它急需的民生投入形成挤压效应。
二、新加坡政府在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供给上的做法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都很重视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但医疗设施的供给数量和利用程度却参差不齐。日本的每千人床位数最高,达到16.5张,但由于医务人员的短缺致使现有医疗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许多医院生存面临困境。新加坡虽然每千人床位数比较少,只有2.6张,但是却得到了充分利用,很好地解决了群众看病问题,其也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亚洲最有效的医疗卫生系统。龙岗在土地面积、人口数量上(新加坡国土面积685平方公里,人口480多万)与新加坡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新加坡医疗服务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下面重点介绍一下新加坡的做法。
1、各类医院并存,形成良性竞争格局。新加坡既有社会团体出资兴办的营利性、综合性医院,也有政府及慈善机构兴办的非营利性公立医院、社区医院和慈善医院,还有专业性较强的私人诊所,实现了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它们相互间优势互补,形成良性竞争格局。
2、社区医院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新加坡政府相当重视社区医院的建设,对社区医院一直采取高投入、高补贴政策,通过财政投入建立起完善的社区医疗卫生中心,覆盖全体居民。
3、实行严格的病人逐级转院制度。病人先到社区医院就诊,如社区医院没能力治疗,再转到大型的综合医院,由社区医院推荐转入大型综合医院的病人,收费比其他病人低。私人医生也有转诊和使用医疗保险的权利。这样既坚持了“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也可以避免大医院、专业医生看“小病”的资源浪费现象。
4、实行分级补贴,严格引导医疗需求。政府对公立医院补助约占医院总支出的58%,公立医院病房分A、B1、B2、C级四等,政府分别补贴0%、20%、65%、80%,这种补贴方式严格引导了医疗的需求。
虽然完备的医疗保障体系和人口老龄化等给新加坡医疗资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新加坡医疗机构分工合理,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病人能够合理地分流,真正实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手术在医院,术后护理在社区”,在每千人拥有病床数并不多的情况下很好地解决了群众看病问题,政府在医疗卫生设施供给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实现了最优化配置。
三、龙岗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现状及合理化供给探讨
(一)现状及十一五预期目标
图1 龙岗区1993-2008年医疗机构数量
数据来源:《龙岗统计年鉴》及龙岗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图2 龙岗区1993-2008年度每千人病床数
数据来源:《龙岗统计年鉴》及龙岗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图1可以看出,龙岗2001年以前医疗机构数量增长比较缓慢,至2001年开始快速增长,特别是在2006年以后增长迅速,这主要得力于社康中心、个人诊所、社区医疗服务站等数量的快速增加。但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医疗卫生需求快速增加,龙岗区病床数一直在每千人一张左右,医疗卫生设施压力较大。
近些年以来,龙岗区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增加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供给。2008年,随着龙岗中心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交付使用,加上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等项目建设,预计已竣工、在建、待建项目累计将新增床位超过5000张。除此之外,龙岗医院和社康中心“一大一小”发展,现有180家社康中心覆盖了147个社区,实现了100%覆盖。根据龙岗区“十一五”规划目标,到2010年医院床位数将达到1.08万张,平均每千人3.6张,每千人医生数3.01人,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5.65人,政府医疗卫生供给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对龙岗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合理供给的分析与研究
龙岗区十几年来经济保持高速发展,2008年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从GDP发展阶段和世界产业发展规律来看,结合龙岗区现在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的实际,龙岗经济发展方式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复合密集型跨越,人均产值将不断提高,人口规模将得到控制。因此,未来政府在进行医疗卫生设施供给时,需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人口增速放缓,年龄结构年轻化,流动人口依然占比很大
图3 1993-2008年龙岗人口状况
数据来源:《龙岗统计年鉴》及龙岗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图3可以看出,龙岗区1993-2000年间人口急剧增长,2000年以后这种势头得到一定缓解,增速放缓,人口数量及增速得到控制。这主要是由于龙岗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对于高污染、高能耗、高用工企业实行转移或退出。从人口结构上看,我区的人口年龄结构主要以青壮年为主,少年及老年人比例较低,这种年龄结构仍将会维持较长时间。另外,我区人口中很多是非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占绝对比重,这些人员的医疗需求与户籍人口有很大的差别,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可转移性,很多会向来源地流转。这些都大大减轻了我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供给的压力。
2、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发挥社区医院的分流作用
图4 龙岗区医疗服务供给、需求体系
基层医疗机构在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实现双向转诊、病人分流、疾病预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需要通过恰当的机制设计加强吸纳能力并加大资金和人员的投入力度,如实现社区医院的标准化、加大补贴、增加医疗设备、大医院的专家定期到社区医院坐诊并覆盖到所有社区医院等。如图4,龙岗区已经形成了金字塔形状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但主要医疗资源集中在市、区级医院,导致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呈“倒金字塔”分布,三级之间的分工和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机制还有待完善,基层医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区内有的社康中心因布点不够科学,出现吃不饱现象而已被闲置合并。
3、着重加快医疗技术人员配套
图5 2002-2008年龙岗每千人医生数量
数据来源:《龙岗统计年鉴》及龙岗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如图5所示,龙岗区2006以前医疗技术人员非常紧缺,2006年开始有比较快的增长,虽然到 2007年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量突破了1位,但供需失衡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改善,特别是基层医院的医疗技术人员短缺,这严重影响了基层医院的分流作用。因此相对于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来说,医疗技术人员的配套则显得更加的迫切,为此需要大力加强医疗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训并向基层医院倾斜,更加注重医院的内涵式增长,从而实现医疗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
4、大力发展民办医院
数据来源:深圳市龙岗区街道卫生、计生基设施建设规划(2008-2015)
从表2可以看出,龙岗区的公办和民办医院家数比大致维持在6:4,而医院床位数比大约在8:2,公办医院占绝对比重。虽然这样的比例结构与国外许多国家以及深圳市相比没有什么差距,但为达到良性竞争并减轻政府的压力,依然需要引进社会资本特别是医院集团进入医疗服务领域,逐步形成由政府提供公益性基本医疗服务、民办医院提供个性化和高端医疗服务的格局。这也与国家最近发布的医改方案大力发展民营医院的政策相符。
综上所述,在医疗资源不断增加和完善的基础上,龙岗医疗卫生资源的供给需合理分析和规划,加强测算,提高存量资源的使用效率,多管齐下,实现科学有效的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