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势
1、大运会落址龙岗创造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深圳成功申办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处于大运主场馆所在地的龙岗创造了历史上难得的发展机遇。大运会的举办将对龙岗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大运会的筹办将加快全区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各项建设的步伐,高起点推动龙岗区城市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2011年大运会的举办有助于全区进一步拓宽发展视野、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转变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促进文化融合,形成在短期内对于城市建设和在中长期对城市发展信心的良性推动。增强投资吸引力,为龙岗经济高端化发展提供空间。
2、可供开发土地连片集中,短期内具有土地资源的相对优势
全区总土地面积844平方公里,其中可建设用地面积为336.5平方公里,“十五”剩余可开发用地128.06平方公里,占全市未来可开发建设用地的50%以上。全区“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用地供应量达到44平方公里,位列全市第一,占全市“十一五”期间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48.89%,这是相对于其他区的突出的资源优势。与市内其它各区相比,龙岗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启动较晚,在土地方面拥有高桥新生、碧岭、金沙沙田、龙城北区、坂田、葵涌、新大、西冲、平湖、坝光等约46.19平方公里的连片建设用地,全区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41.8%,但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为1053.9亿元,仅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8.54%,这说明龙岗区总体发展空间有相对优势,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3、地理位置独特,发展区位优势凸显
在地理位置上毗邻全球第四大集装箱港口盐田港,位居广深、厦深、深惠、深汕、地铁3号线等铁路、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客货运交汇的枢纽地区。
在产业发展区位上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岸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中心地带。
辖内将拥有铁路平湖编组站、集装箱中心站、货运龙岗站、客运布吉站、深圳东站,以及多个公路客运大型场站设施。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龙岗区既具有承接香港和深圳特区经济辐射的便利条件,又具备辐射惠州、粤东北地区的枢纽性地位,成为深港通往汕、梅、闽、赣等地的东向出口,为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流通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4、全市经济社会发生重大转型为龙岗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龙岗区下一阶段的发展具有三大新利好:第一,全市城市规模扩张引发向特区外寻求城市拓展空间的有利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向特区外倾斜,使区内一批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得以加速启动;第二,特区内产业向特区外转移的有利条件。随着特区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企业陆续向龙岗区转移,特别是全市产业适度重型化战略的实施,使一批重型化产业项目落户龙岗区;第三,农村经济社会形态向城区形态转变的有利条件。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全面推进,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加快,使全区的规划、建设、管理逐步纳入全市的整体发展布局,在全市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快速提升。
综合以上分析,“十一五”的后三年,全区面临一个大投入、大发展的建设发展时期,是全区一个具有历史性机遇的黄金发展期。
(二)制约因素
1、市政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滞后,财政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全区的路网密度低。干线路网和支线路网密度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道路不畅,缺少打通区内小循环和连通特区大循环的主干路,而且道路等级低、路况差、断头路多。
供水不足的矛盾长期存在。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增长带来的生活生产用水急增,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形成对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制约。
电力供应偏紧。全区的用电需求缺口十分明显,目前区内线路几乎全年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错峰用电等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区的用电紧张,但是对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甚至居民生活已经造成影响。
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规划建设落后,造成部分区域河流域污染严重,与龙岗建设现代城市形象不相符,与龙岗迎大运会的要求不相符。
尽管通过市区财政体制调整,重大项目建设的事权上收,部分大项目的建设资金得以初步落实,但相对于龙岗的发展建设速度仍然有限,对于未能受惠于市区财政体制调整的项目来说,区级财政的配套和保障能力仍然不足;另一方面,上级政府习惯性地按照地域、建设规模等简单划分市、区两级事权和投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基础设施、市政配套设施投资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区财政难以有效配套的情况下,部分主体设施的建设成效不能够充分发挥。由于市场化投融资体制和财政支持与保障机制的不足,全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受投资能力影响较为明显。
2、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社会配套服务体系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和居民生活需要,从全区范围看呈现“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水平落后”的总体特征。
生活配套设施仍处于起步阶段。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公共交通、社区服务、市政公用等配套设施同特区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商务配套体系远未建立。酒店、写字楼、会展等硬件设施和各类办公配套服务等软件基础与高起点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区的要求相距甚远,尚难以满足举办大运会的多层次要求。
劳动就业服务体系仍然无法满足居民(特别是农转居人员)的实际需要;生产性服务配套服务体系有待培育。涉及采购、研发、市场推广、技术和管理培训法律咨询乃至货运代理等多门类服务。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支持相对缺乏,难以提供从产业政策、产品方向、人才培训到标准制定、专利查询、新产品鉴定、质量管理咨询、产品检验、可靠性实验、顾客满意度测评、成果转让等全方位服务。
3、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产业结构升级压力加大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尤其是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从结构上看,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第二产业中又以加工贸易占绝对比例,大多数工业企业从事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代加工(OEM)业务,技术含量低,企业赢利少,市场竞争力不强。
从企业规模看,工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在技术升级、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缺乏规模经济优势。总体来看存在企业稳定性较低、增资扩产较为困难和出口增长乏力等潜在问题。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结构性风险,产业较为单一,大企业依赖现象严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不足,自主品牌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
4、对土地政策调整准备不足,土地成本上涨过快
工业用地招拍挂政策的实施要求进一步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部分项目在土地政策调整方面缺乏足够应对,短期内对产业协调发展、合理布局和调整优化的各项战略的实施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新政策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土地成本的上升,工业用地突破1000元/平方米,生活配套突破2400元/平方米,几倍于协议出让地价。土地成本的快速上涨,增加企业投资成本,削弱了产业发展环境竞争力。
5、以大鹏半岛为代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有待弥合
在大鹏半岛的发展对策上,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关系未能理顺,保护与开发简单对立的规划策略未能打破。各项建设所需的财力保障依然滞后、开发手段和开发思路仍然受到局限、政策指引长期难以落实。旅游开发为主的产业布局大大限制了发展路径的选择。在开发建设上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6、思想准备不足,政策指引需进一步改进和深化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城市化进程加速,部分干部、社区基层组织原有的观念、思路和工作方法,还不能适应按照后现代标准推进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建设的要求,需要及时调整更新,而政府工作也缺乏完善的政策指引,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深化。
对于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政策引导,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手段,缺乏全面而深入的实施方略。对于后现代的发展理念,在宣传和政策阐述上,明确的方向指导不足,在政策实践上,缺乏用以指导各项工作的具体应用原则和路径指引。对大运会可能导致的发展问题预估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