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专题专栏 > 抗击新冠肺炎 龙岗在行动 > 龙岗在行动

龙岗防疫一线暖心一幕频频上演

  在吉厦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核酸检测点,两个孩子将精心绘制的抗疫手画报送给医护人员。

  宝龙街道上下同心协力、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把疫情防控落实到城区的一个个“最小单元”。

  坚守“疫线”半个月他才发现肋骨骨折

  “没什么大不了,一点小伤而已,同事们都很辛苦,我只是想尽己所能,贡献一份力量,这也是我的职责所在。”2月24日,在坂田侨联东封控区,坂田街道执法三中队队长闫小海忍着骨折的疼痛,和同事抬起重重的沙发,向七巷11号楼慢慢走去。据了解,该封控区目前封控楼栋64栋,封控人员逾3000人,每天需要为隔离人员送达的快递就有3000份左右。

  1月31日晚,闫小海得知坂田岗头社区马蹄山小区划定封控区,他被列为抗疫“先头部队”成员,和7名同事组成服务组,负责该封控区24栋500多人的生活和应急服务保障。在高强度抗疫工作中,闫小海虽然感受到胸部明显的疼痛,但他没有休息,仍旧挨家挨户敲门,组织人员下楼进行核酸检测,为特殊人员提供上门核酸服务,把隔离人员的生活物资派送到家。“有时看他忍着疼痛,脸色都白了,他还坚持上班,我们都劝他休息,但他停不下来。”闫小海的同事说。就这样,闫小海坚持到2月14日,马蹄山小区解封,他才抽空去看看医生。

  2月17日,闫小海再次作为坂田国际中心封控区的“先头部队”成员进驻,开展高风险区疫情防控工作。尽管当时检查结果显示,闫小海右侧第七根肋骨骨折,但他毫不退缩。“我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儿,目前疫情严重,街道、社区工作人员都在一线,非常辛苦,我不希望因为受伤耽误工作。”闫小海说。

  深圳“0107”疫情以来,坂田封控区的抗疫一线随处可见闫小海的身影,每次被分派到新的封控区,前3天都是连轴转,加班加点奋战在抗疫最前线。采访闫小海时,他总说“这是职责所在”,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背后有多少个加班的日夜,嘶哑的嗓音、重重的黑眼圈,这些是和闫小海一样奋战在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常态,正因为他们,我们坚信战“疫”必胜。

  坂田封控区里闪耀的坪地青春风采

  邹明良、张令令、江丽婷是龙岗区坪地街道四方埔社区支援坂田疫情防控的工作人员,他们先后奔赴坂田抗疫一线,顶着寒风、冒着大雨,紧张有序地开展秩序维持、扫楼排查、扫码登记、信息录入、居家服务等工作。

  “天气太冷了,尤其是通宵守夜的时候,但为了保障居民需求,跑上跑下时又不觉得冷了。”冬天湿冷,而邹明良的抗疫之心是火热的。邹明良是四方埔社区党委委员、专职工作者,此前他积极支援园山疫情防控,这次他又是坪地街道第一批前往支援坂田的人员之一。寒冷的天气给防疫工作增加了不小的困难,比如外卖由外卖小哥送到防控卡口,再由邹明良送到居民手中时,热腾腾的饭菜已经冷了,但大家没有抱怨,没有责怪。“冷不冷啊?”“辛苦啦!”“谢谢啊!”邹明良听着一声声暖心话语,脚下更有力量了,他继续以实际行动在抗疫战场上展现新一代青年的担当。

  “我家人都在老家,还是让其他人回家团聚吧。”助力坂田平稳度过最吃紧的防疫阶段后,四方埔社区决定从20人的支援队伍撤回11人,留下9人继续开展防疫工作。接到撤回通知时,张令令毫不犹豫选择了留下来。张令令是四方埔社区的社工,独自一人从贵州来深圳奋斗。受疫情影响,张令令连续2年没回老家,2022年春节才回家没几天,就又收拾行李匆匆返深。家人不知道张令令这段时间一直在抗疫一线,每次电话联络,张令令和妈妈只是话话家常。“昨天妈妈打电话过来,我没有接到,等结束工作已经是深夜了。”张令令说,希望疫情早点过去,大家都平安健康,一起回归正常生活。

  “我觉得留下来比回去更有意义!”江丽婷和张令令是支援坂田疫情防控的工作搭档,在接到撤回通知时,她不约而同地和张令令做出了一样的选择。江丽婷是四方埔社区城管站的市容巡查员,她赴坂田支援后,家人每天打电话叮嘱其做好个人防护、注意防寒保暖。江丽婷深知家人的牵挂和关心,希望她早日回去团聚,可她还是决定留下来,并打电话向家人说明情况,转身她又全身心投入疫情防控中。“疫情还没告一段落,总觉得回去有遗憾,不如留下来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江丽婷的想法很简单,疫情平稳后,她就能安心回家了。

  “只要有需要,我们就一直坚守。”这是支援队队员共同的信念。在支援队里,像邹明良、张令令和江丽婷这样的90后、00后还有很多,昔日他们是父母的“掌中宝”,如今已变身果敢的战士,凝聚起磅礴的青春力量,守护着一方净土,展现着坪地的青春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