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最大的运动量是从卧室移动到客厅,刷地最多的新闻是实时疫情数据,和小伙伴交流只能靠手机……这个春节,因为疫情的蔓延,大多数人的日常变成了这样。“‘自我隔离’是普通人应对疫情的办法,但也会相应产生心理压力,这时也需要给自己开一份‘心理处方’。”1月30日,深圳中学学生辅导中心主任郭明珠告诉深圳商报记者。
“面对负面事件会产生心理应激,从而带来一系列心理反应,比如易发脾气、易激动、烦躁不安、紧张、忧虑、注意力难以集中等。”郭明珠说。此外,心理会和生理互相影响,带来一些身体症状,比如晕眩、呼吸不畅、心跳过速、身体颤抖、厌食、失眠或突然惊醒等,“但这些对于深圳市民来说不太常见,主要是疫情发生地地区居民。”郭明珠告诉记者。
出现这些反应,除了对疫情感到担心,也因为长期待在家,失去了对生活的控制感和意义感,“上班族不用打卡,学生不用上学了,说白了就是突然感觉没正事儿干了。”郭明珠说。
为此,郭明珠提出六点建议,可作为居家心理自助的参考:
第一,为这段日子树立一个小目标,比如看完几本书、学习某个课程、养成瑜伽习惯等;
第二,每天树立一个小目标,比如花1-2个小时运动、打扫甚至是收纳,宅在家也尽量让生活更丰富,让自己觉得“有正事可干”;
第三,每天参加网络学习打卡等,找回生活的控制感和意义感;
第四,跟朋友和家人把内心的担忧说出来,言语化有助于情绪的缓解;
第五,学会正常化自己的情绪反应,如果感到无法调节,可以寻找专业帮助,比如拨打各地的免费心理咨询热线;
第六,有意识降低接受疫情信息的强度,比如每天早中晚刷新三次,并且通过官方途径了解疫情。尤其是父母要“稳住”,一些孩子自己本来不担心,但是感受到了父母的焦虑,自己也开始恐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