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工程系沈梦琪研究团队在光学顶级期刊《Laser & Photonics Reviews》(影响因子10)发表研究论文,沈梦琪为第一作者,该校为第一单位。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能实时、无标记监测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已广泛用于生物医药、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如今,生物研究和临床诊断更复杂,对该技术提出更高要求,既需要更高灵敏度以检测微弱分子相互作用,也需要更高通量实现并行检测、获取高密度信息。
此次研究构建并验证一款相位型SPR传感系统,兼具高灵敏度、高动态范围与超高通量。该系统结合物镜耦合光学结构和旋转型ptychography相位恢复算法(r-ePIE),破解以往系统光学结构复杂、对准要求高、通量受限及对噪声和环境漂移敏感等难题。
r-ePIE算法多数时候仅需两幅输入图像,就能实现高精度相位重建,大幅降低计算量,还对环境扰动和光学像差有较强抵抗能力。加上伪随机相位掩模的引入,系统实现高动态范围与高通量的相位信息提取。
该团队用三阶高度台阶样品(线宽23.7μm,高度0-28nm)做实验,重建的厚度与表面轮廓仪测量结果高度一致,证明系统的精度与可靠性。性能测试显示,该系统在SPR传播方向和垂直方向,最小检测间距分别达14.23μm和9.50μm,单次测量灵敏度为4.90×10-6RIU,实现当前SPR传感领域最高通量密度的检测阵列,达到SPR面内传播长度限定的多通道检测本征极限,不再受系统设计与结构约束。
相比传统方法,该系统在稳定性、精度和工程可行性上优势显著,通量密度提升约两个数量级,为新一代高通量SPR传感技术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