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田街道换电公园。
电池检测点。
扫二维码、取出满电电池、装上“小电驴”,不到一分钟,外卖骑手小李顺利完成电池更换,再度活力满满奔往下一个送货点。“换电池比加油还快,比回家充电安全多了。”他笑着说,自己每天要跑近百单,换电模式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体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在龙岗区坂田街道换电公园,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这座于5月15日落成投用的换电公园,是龙岗区首个集充、换、测于一体的多功能绿色公园。它不仅是解决充电需求的场所,更成为市民休闲及了解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管理的空间。从破解充电难题到重塑城市空间,换电模式正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龙岗正在用科技和创新的力量,编织出一张绿色、安全、便捷的城市出行网络。
破解难题 换电模式瞄准安全痛点
深圳作为全国电动自行车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保有量已达650万辆。巨大的车辆基数叠加部分城中村建筑密集的特点,使得消防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传统充电方式周期长、隐患大,成为制约市民绿色、安全出行的瓶颈。
龙岗区作为深圳产业大区和人口大区,电动自行车数量众多。为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方便市民,坂田街道换电公园应运而生。这一创新空间配备了电动自行车充电区、电池检测和废旧电池回收区、电动自行车换电区、科普展示区等多个功能区,既能提供能源补给场所,又承载科普教育功能,让市民在休闲之余可以进一步了解电动自行车的全链条管理。
绿色、安全、便捷的换电模式,像一股清流,注入城市发展的血脉,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的发展轨迹。相较于传统充电模式,换电模式具有显著安全优势。通过智能换电柜统一换充、电池BMS的即时数据和安全监控等系统,从根源上杜绝过充、短路等安全隐患,真正做到“车电分离、危险不入户”。
“现在刷一下二维码,就能换到满电电池,全程不到一分钟,安全又省心。”在坂田街道换电公园,正在使用换电服务的电动自行车车主张先生感慨道。外卖骑手小王则将这里比作电动自行车的“加油站”:“我们骑手最宝贵的就是时间,原来充电要等好几个小时,现在换电池十几秒钟就可搞定,而且不用担心电池寿命问题。”该街道一位社区安全管理员表示,自换电公园投入使用后,飞线充电、电池入户等现象明显减少,居民更愿意选择安全、便捷的换电服务。
创新实践 换电公园重塑城市空间
傍晚时分,坂田街道换电公园热闹起来。刚刚下班回家的电动自行车车主们,顺路来到公园换电区,扫码、开柜、更换电池,整个过程行云流水。
换电公园的价值远不止于解决充电安全,更在于为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它将传统功能性空间转化为多元复合的公共场所,成为“换电+休闲+科普”的创新载体。
有城市研究专家评价道:“换电公园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转变。”以坂田换电公园为例,该公园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人文与生态要素,绿树环绕、座椅错落,既满足换电功能,也成为市民愿意驻足休憩的场所。它成功将城市零散角落转化为社区活力热点,实现了空间利用与公众体验的双重提升。
由点及面 换电模式推动精细化管理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龙岗区换电公园建设是深圳市打造“换电之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正加快建设全国首个电动自行车“换电之城”,计划到2025年新增两万个充换电口,大幅提高设施供给能力。龙岗的实践,为这一宏伟蓝图提供了扎实的区域样本。
技术支撑是推广换电模式的关键。深圳已发布《电动自行车智能换电车辆通用技术规范》等三项团体标准,为换电系统兼容性与安全性提供技术依据。龙头企业同样积极参与——比亚迪的电池全生命周期云智控技术实现了电池从制造到回收的数字化管理闭环,深圳开鸿研发的开源鸿蒙技术则实现了人、车、桩、柜全要素协同。
值得关注的是,龙岗区已经将城市电动自行车换电网格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投资项目列入2025年开工的产业项目,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换电公园统一规划建设标准,在全区加大布点布局,推进高品质建设与高水平运营”,这意味着坂田换电公园的模式将在更多区域复制推广,逐步形成网络化布局。
华灯初上,走出坂田换电公园,仍可见市民陆续前来换电。这座占地面积不大的公园,不仅解决了周边居民的充电难题,更成为观察龙岗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一扇窗。
换电公园正在重新定义龙岗的街角空间,换电柜的蓝色指示灯在夜色中静静闪烁,如同这座高质量发展之城的一次次呼吸,平稳而绵长。当下,龙岗正在书写一本关于城市空间精细化运营的教科书,而换电公园,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