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新闻中心 > 政务动态

小切口撬动大民生!龙岗:“宝宝巴士”破解“电鸡围城”

aaa.jpg

  “宝宝巴士”专线。

bbbb.jpg

  划定规范停车位。

ccc.jpg

  “宝宝巴士”专线线路图。

  晨曦微露,一辆明黄色的迷你巴士缓缓停靠在深圳地铁3号线布吉站外。刚送完孩子上培训课的刘女士刷卡上车,语气轻快:“有了‘宝宝巴士’,再也不用骑电动自行车日晒雨淋了,现在从家门口到地铁站,舒舒服服。”她口中的“宝宝巴士”,正是龙岗区以柔性治理破解“电鸡围城”困局的一着妙棋。这抹流动的明黄,是一场从“以管代疏”到“以疏带管”的治理理念之变,它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龙岗区“小切口·大民生”治理新范式的思考之门。

  数据赋能 智慧治理破解城市痼疾

  龙岗的治理变革,是从“数”开始的。

  面对地铁口电动自行车淤塞的顽疾,布吉街道没有选择“一刀切”禁行,而是携手科技企业,以高德地图AI数据为底座,系统性构建交通动态数据库。通过“人工巡查+智能采集”双轨机制,累计处理数据20万条、视频影像100G,完成4轮逾2.5万辆电动自行车溯源,最终打磨出9370份精准车牌档案。

  但这只是第一步。真正体现治理智慧的,是将冷数据转化为热决策:借助OD矩阵与GIS地理空间分析,布吉街道通过热力图比对发现,居民骑电动自行车高频出没的小区,与“宝宝巴士”试运行路线高度重合。据此,线路走向与发车班次得以动态优化,实现“数据跑路,公交跟人”。原本穿梭往来的电动自行车流,变成一条流动着的明黄线路。

  值得期待的是,数据赋能正在向纵深推进——布吉街道正计划融合公交运营与高德互联网数据,构建“可指挥、可运营、可推广”的智慧平台,为后续线网优化和空间重构提供全维度支撑。

  疏堵结合 系统思维重塑出行生态

  “治理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在平衡中寻找最优解。”龙岗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如是说。在“禁”与“放”之间,龙岗选择打出系统化的“组合拳”。

  疏,是柔性引导。“宝宝巴士”以灵活便捷迅速圈粉,线路从3条扩至4条,车辆从8台增至16台,日均最低发车224班,客流从开通首日307人次跃升至1654人次,增幅超128%。

  堵,是刚性约束。针对无牌车,创新“暂存—教育—上牌”流程,清理无牌车4525辆,推动有牌率从74%提至86%;针对乱停放,划定102个规范停车区,拖移违停车辆3171辆,处罚3018宗;创新推出“空间挖潜”策略——清除不合理车位3240个,腾挪公共空间4000平方米。

  这一系列举措背后,是治理思维的升维:用短期物理约束引导行为,以长期习惯养成巩固成效。在撤除隔离设施后,居民仍自觉避让原区域停车。

  同样的系统思维也体现在龙城街道——通过释放商圈与小区闲置空间,新增停车位数百个;将8公里低交通量辅道调整为非机动车道;在龙平西路等路段“能划尽划”,新增超5000个泊位。

  小切口大民生 多元实践共创美好生活

  “宝宝巴士”的成功,只是龙岗区“小切口·大民生”实践的一个片段。

  在愉园新村改造中,龙岗精准回应“老人要电梯、青年要车位、小孩要乐园”的多元诉求,实现楼顶渗漏归零、消防隐患清零,居民满意度从46%跃升至97%。其资金筹措模式同样具有借鉴意义——通过“中央补助+区财政+社会资本+居民共担”,整合多方资金2728万元,建立可持续的“改造—运维”资金池。

  而“虚拟社区”平台的推出,则标志着龙岗在科技赋能民生领域再进一步。依托“i龙岗”微信小程序,上线11类服务场景,将停车、运动、托育、医疗等需求“一网打尽”。坪地街道通过“虚拟社区”平台,整合周边商圈、企业、政府单位的闲置停车资源,中国电信坪地营业厅开放26个免费车位,供居民错峰停车。

  此外,不少家庭通过“虚拟社区”共享空间功能,就近预约所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共享空间,为孩子举办难忘的生日会。平湖街道禾花社区的“禾睦蔬院”,则将荒地变为共享菜园,居民线上报名就能参与种植活动。这些场景在“虚拟社区”平台串联成网,让民生服务像网购一样方便。

  龙岗将城市治理创新藏在这些看似微小却直抵人心的民生细节中。傍晚时分,布吉地铁站外的“宝宝巴士”迎来一天中的运营高峰。车窗外,地铁站前曾经泛滥的电动自行车海,已退潮为整齐划一的停车区。这场静默的变革始于数据,成于共情。当城市治理者俯身倾听50万人晨昏间的脚步声,15万辆电动自行车的围城之困,正逐步被10米长的明黄色巴士温柔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