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平湖街道“党建引领美一站——同心圆艺术长廊和禾花站艺术长廊”在华南城地铁站揭幕。华南城站与禾花站两大艺术长廊的诞生,是平湖街道深入贯彻省委“1310”具体部署、服务文化强省建设的创新答卷。它不仅是公共空间的艺术升级,更是文化艺术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诠释。在这里,基层治理成果通过书画、摄影、现代艺术等多元载体,融入市民日常出行,让党的政策宣传、统战成果展示、文化交融互鉴变得可感可触。正如长廊主题“美一站”所寓意的——每一站都是基层治理的窗口,每一步都有文化的滋养。
地铁艺术长廊的经营密码:共建共享文化圈
7月10日下午,深圳地铁10号线华南城站A口,急匆匆下班的张老师不由放慢了脚步。当天的站厅与往日不同,长廊墙上不再只有冷白的光,一幅接一幅的书法作品铺陈开来,墨色在白光下流淌着温润光泽。
当天的揭幕仪式上当嘉宾共同掀开素色幕布,艺术长廊如画卷舒展,首展“隶楷同源书法展”开展,嘉宾们一同领略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地铁站每秒都在流动,艺术却能让时间暂停。”深耕教育的谢安感慨。作为书法展主要创作者,他的作品融入打工者通勤的步履之间。在禾花地铁站艺术长廊,平湖街道摄影学会党支部书记陈景贤则带领嘉宾欣赏绿美平湖摄影展。
华南城站与禾花站两条艺术长廊如同双生花在地铁空间绽放。华南城站的同心圆艺术长廊长70米,共有26个整四尺画框。禾花站艺术长廊长50米,共有42个斗方画框。这不是普通的文化墙,而是地铁长廊流动的艺术会客厅、文化共治的实验室,是平湖街道党工委与深铁集团用文化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创举。此举将党建元素、艺术形式以及地铁站这一公共空间进行有机结合,将地铁空间转化为传递党的声音、展现城市魅力、滋养市民心灵的人文会客厅,美学新课堂。
艺术长廊采取"政府搭台+专业策展+公众共创"模式,运营密码是共建共享文化圈。在艺术长廊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平湖摄影学会、禾花美术馆等社会各界的支持。同时,区组织、统战部门及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运营集团有限公司的指导,禾花社区党委的精细化运营,各民主党派、艺术协会的积极参与,共同铸就了这一公益性文化阵地。至此,禾花社区“一二三”文化阵地架构,即一个美术馆、两个地铁艺术长廊、三个商圈艺术空间基本完成。
以“同心圆艺术长廊”揭幕为起点,平湖街道与禾花社区将持续推动内容深化、空间深化和效能升级,将艺术长廊打造成为各项工作成效、风土人情、美景美食的展示窗口,促进多元融合,让群众更加了解平湖、共同参与平湖的建设,为基层治理注入更多“文化凝聚力”。
“同心圆”里的治理哲学:共谋共建融入烟火日常
与艺术长廊遥相呼应的,是禾花社区禾睦蔬院二期“同心园”的青翠光影。谁能想到这方生机盎然的天地,数月前还是蚊蝇滋生的废弃场地?
64块规整菜畦取代了昔日的脏、乱、差景象。社区引入数字化管理平台,居民轻点手机就能参与认领菜地、学习有机种植,并有机会参与分享劳作成果。年近七旬的陈伯举着刚收获的黄瓜笑得舒展:“工具房是旧电房改的,浇水有免费雨水蓄水池——这菜篮子是大家共谋共建的果实!”
继2023年禾睦蔬院一期建成后,今年5月,中建八局将禾花社区又一块1000平方米的闲置脏乱差地块平整为一方良田,龙岗区工商业联合会、平湖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城管科)等街道职能部门、自来水公司等共建单位,将废旧设施蝶变为便民空间:变电站基座成为5吨容量的蓄水池,破损电房改造成农具仓库,菜地间增设了遮阳伞与休憩椅。多元协作链条上,政府部门统筹资源,企业提供设备支持,志愿者维护巡查,居民成为菜园真正的主人。
无论是地铁艺术长廊的艺术流转,还是蔬院的泥土芬芳,都蕴藏禾花社区的“同心圆”治理哲学。近年来,禾花社区持续探索生态与治理融合的新路径,让“绿美”理念融入居民生活,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
地铁艺术长廊中,“政府主导—企业支撑—公众参与”模式让地铁空间转化为文化磁场;禾睦蔬院二期则依托“百千万工程”,形成党建引领下多元共建机制,使基层治理成果从宣传栏走进日常生活。两者如车之双轮,驱动着社区治理现代化。
禾花社区的实践表明,社区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多方协奏的交响乐。当治理带着艺术的温情和泥土的诚意落地生根,便有了让匆忙脚步为美停留的力量,让钢筋水泥生长出温润的人间烟火。这是禾花社区写给城市的情书:在同心协奏的韵律中,让治理之美融入每寸烟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