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新闻中心 > 政务动态

龙岗“民生微实事·大盆菜”:“微实事”托举“大幸福”

在“民生微实事·大盆菜”支持下,坪地街道坪东社区举办了首届客家文化节。

平湖街道凤凰社区开展“喘息驿站”特殊家庭照护者服务体验营项目。

布吉街道南三社区开展“指尖艺术 传承文化”非遗剪纸公益项目。

  民生微实事·大盆菜”是龙岗区采取“居民点菜、政府做菜”模式,通过办好微实事托举民生大幸福的治理实践。项目分为“工程类”“货物类”“服务类”,聚焦社区群众亟待解决、广泛关注的小事、急事、难事,由社区根据居民意见申报项目解决问题。龙岗将这种“我的实事我做主”的项目,用客家传统“盆菜”命名,意在借“一盆多味”的智慧,来化解基层治理“众口难调”的难题。“大盆菜”项目自2015年实施以来,解决了一大批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微问题”,收到居民的普遍欢迎。

  平湖街道禾花社区的“爱心菜园”,曾是一块杂草丛生、散发着臭气的荒地。大项目关注不到、居民自身又无力改造,荒地就像社区的一块“小伤疤”,问题不严重却十分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工作站根据居民意见,将该地块治理事宜申报了“社区民生大盆菜”项目。荒地被改建成生机盎然的菜园,由社区老年志愿者管理,收获的蔬菜还能送给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

  这种由居民自主选择的小微项目,在龙岗“遍地开花”,成为幸福城区建设的小切口,托举起了民生的大幸福。

  破土:初芽已萌生

  2006年,党中央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龙岗区通过强化基层治理与公共服务供给,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这一年,龙岗区将社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基本开支列入财政预算,设立社区工作站试点,社区建设成效纳入部门、街道年度工作考核范畴,政府服务民生工作有了具体的基层抓手。

  2007年,龙岗区安排7.1亿元用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分之一以上的财政性建设资金被投向街道和社区,落实民生净福利指标成为政府工作的一个导向,开始加大力度解决居民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垃圾转运站等一系列事关民生福祉的群众身边事也陆续推进。

  到2012年,区财政对社区建设投入累计达50亿元,实施欠发达社区扶贫奔康工程58个、同富裕工程31个,完成98个社区固本强基项目,帮助近2万名困难群众缴纳社会保险;“村改社”小区物业管理基本实现全覆盖,社区给水管网改造一期工程竣工……但这些民生实事由于缺少群众参与,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群众却缺乏获得感。

  时任龙岗区委主要领导在《人民论坛》发表文章,对此进行了反思:“传统‘由上而下’的民生工作模式,正是这一困境的症结所在。”在该模式下,民生项目从筛选、实施到督办,几乎全由上级政府主导;群众作为社会治理的被动接受者,诉求表达渠道极为有限。同时,上级政府受精力与财力等因素制约,只能选择性地“抓大放小”,这使得项目覆盖面难以周全,与民生诉求背道而驰。

  2014年年底,龙岗区开展民生实事公开征集问卷调查,抽取2050个调查样本后发现,高达56%的群众反馈集中在照明、排水、消防以及环境脏乱差等身边的急事、难事上,民生诉求普遍集中在小项目上:小广场、小公园、小井盖等。时任龙岗区民政局负责人提到,这些小项目囿于“单个项目资金量小,经费审批链条过长,相关政策支持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真正解决到位。旧事未决、新题又至,久而久之,百姓“颇有微词”。

  为扭转这一局面,2014年年底,龙岗区民政局进行了一个半月的充分调研,与区属单位、街道、社区以及基层经验丰富的代表,共同探讨如何将“民生小事实事办实”。

  2015年2月,龙岗区出台了“社区民生大盆菜”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及与之配套的专项经费实施细则,正式推出“社区民生大盆菜”项目。

  项目采用居民“点菜”、街道“定菜”、政府“买单”的创新方式,由区财政为每个社区提供200万元项目资金,聚焦社区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小事、急事、难事,通过区、街道、社区三级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办理,让社区居民真正实现“我的实事我做主”。

  当地干部群众形象地将其命名为“社区民生大盆菜”。这一名称与龙岗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一脉相承,客家“大盆菜”汇聚多种食材,象征着团圆与共享。该项目同样秉持多元共治、共同参与的理念。

  那么,在这场民生盛宴中,百姓究竟如何“点菜”和“定菜”呢?首先,由社区和谐共建促进会对社区居委会收集来的“菜品”进行热烈讨论和审慎票决,选出本社区的“初选菜品”。随后,各街道办邀请“两代表一委员”、社区居民代表和专家等,对这些“初选菜品”进行严格论证评审,优中选优,确定本街道的“备选菜品”并上报区民政局。最后,区“大盆菜”项目专责小组精心挑选各街道上报的“菜品”,确定最终的实施项目。

  “社区民生大盆菜”涵盖工程类、货物类、服务类三个维度。其中,工程类项目致力于小区文体设施完善、社区公园绿化美化、老旧小区环境整治以及小区便民设施和公共设施的维护提升;货物类项目负责社区公共设备和产品的采购等;服务类项目则涵盖了社区文体活动组织、各类技能培训等。

  事实上,2014年,罗湖、福田等区已尝试推行“民生微实事”,但规模小,覆盖面有限。时任龙岗区民政局负责人钟长春表示:“全覆盖大规模推开社区民生微实事的,龙岗在全市是唯一的。”

  勃发:一夜春风来

  2015年3月,龙岗区龙城街道愉园社区热闹非凡。全区首场“社区民生大盆菜”项目“点菜”与“定菜”活动在这里举行,吸引各界人士踊跃参加。

  发动群众,基层组织功不可没。项目启动,各个社区闻风而动,横岗街道怡锦社区凭借基层组织强大的号召力,抢得先机。时任怡锦社区综合党委书记王琳回忆:“我们很早就动起来,通过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微信群等调动居民积极性参与项目征集”。

  自首次“社区民生大盆菜”遴选活动举办后,社区群众就站在了舞台中央,成为这场基层治理变革的主角。时任龙岗区政协委员杨俊说“明显感到群众参与度提高了”。此后半年多,愉园社区这般充满活力的“点菜”场景,在全区其他社区纷纷上演,掀起了一股股社区自治新风。

  龙岗区作为后发城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历史欠账较多,民众改善需求迫切,工程类项目成为不少街道的“当家菜”。坪地街道的项目评审会上,“排污系统整改”“道路硬底化”“安装路灯”等关键词被反复提及。

  社会服务和设备采购类项目是社区居民融入的纽带,社会组织负责人陈女士回忆起横岗街道第一次项目评审,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我参与,我高兴’!”这些民生服务项目如磁石一般,吸引众多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为促进民生幸福添砖加瓦。

  从2015年2月项目启动到当年7月,仅5个多月的时间,全区2405个项目陆续落地,“社区民生大盆菜”项目受到了居民的热烈赞誉。

  2015年9月,深圳市全面推广“民生微实事”项目。龙岗“社区民生大盆菜”的全域实践,为全市积累了宝贵经验。

  众多经验中,横岗街道怡锦社区康乐花园天然气管道建设工程,是工程类项目范例。康乐花园是一个老旧小区,居民长期使用罐装气,极为不便且存在安全隐患。按“民生大盆菜”规定,工程类最多可获50万元资金支持,但通过“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成功撬动居民资金近300万元。困扰居民长达十几年的难题,从项目申请到完工仅用75天便得以圆满解决。

  龙城街道回龙埔社区的“益行关爱社”邻里互助项目亮点显著。自2016年起,该项目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面深入发力,通过探访、建档、即时辅导以及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为社区内特殊老人、残疾人、特困群体等提供贴心的心理辅导、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及精准的定点帮扶。项目持续开展5年,累计有1800人次居民受益,有力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

  2016年春节前夕,国内知名专家齐聚龙岗,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民政部领导及高校教授深入社区一线,聚焦“社区民生大盆菜”项目,“品尝”这“盆”社区建设的“佳肴”,探讨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新路径。2016年3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巡视员林家彬在他的调研报告中指出,龙岗“社区民生大盆菜”蕴含着社会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多元共治、共同参与成为核心。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部教授竹立家认为,“大盆菜”项目重构了熟人社会,让老百姓的生活品质有整体性的改善。2016年7月,“社区民生大盆菜”入选“2015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

  2016年,龙城街道结合智慧城区建设,推出“悦家园”APP,探索“网络大盆菜”新模式。居民足不出户便可通过网络轻松“点菜评菜”。随后,“网络点菜”模式在全区推广,成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重要渠道。

  2018年,“社区民生大盆菜”正式更名为“民生微实事·大盆菜”;2019年,荣获省民政厅评定的“广东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经验”。“民生微实事·大盆菜”成为基层治理领域的成功范例,为岭南民生建设提供持续的经验贡献。

  丰盈:春花正烂漫

  2018年7月,龙岗区都市养老项目纳入“民生微实事・大盆菜”项目保障范畴,打造了“夕阳红”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到2020年底前,全区已实现“夕阳红”项目在111个社区的全覆盖。

  将养老服务体系纳入“民生微实事・大盆菜”项目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随着我国迈向深度老龄化,实现“老有所养”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党的十九大被作为“民生七有”之一提了出来。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民生七有”的基础上向前迈了一步,提出了“民生七优”,“老有颐养”成为深圳养老服务的目标。

  龙岗区则率先在辖区全域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利用“民生微实事・大盆菜”项目资金为社区建设“夕阳红”都市养老服务项目提供保障,在各社区开办“夕阳红”都市养老服务中心,整合社区“星光老年之家”“幸福老人计划”资源,打造社区老年人综合养老服务平台,重点办好“长者食堂”,并与社康中心探索医养结合和居家智慧养老延伸。

  自2018年起,“民生微实事・大盆菜”项目便积极响应“幼有善育”“老有颐养”“弱有众扶”等时代新要求,推动项目资金向少年儿童、来深建设者等特殊群体延伸。

  2020年,龙岗区“民生微实事·大盆菜”实施涉及困弱群众的项目103个,总金额341万元,较好地补充了现行救助制度的空缺。龙岗区委社会工作部业务负责人杨一达介绍了几个代表性的品牌项目,如关爱来深建设者子女系列活动自2019年起便稳步推进。此外,还有“你好,心朋友”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加油站、“一站式”残疾人网络就业服务等,充分彰显了“民生微实事・大盆菜”民生兜底保障属性。

  龙岗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和圣表示,龙岗区将持续擦亮“民生微实事・大盆菜”工作品牌,立足“共建共治共享”,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以改善社区软硬件环境为小切口,采用“居民点菜、党组织做菜”的服务新模式,快速回应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民生微实事・大盆菜”作为基层治理的卓越创举,点燃了基层自治的蓬勃生命力。它所铸就的,不仅是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惠民项目,更是一套可持续发展的基层治理模式,一份居民深度参与共建的热忱传承。

   观察眼 | 解码“民生微实事·大盆菜”的创新实践

  “民生微实事·大盆菜”项目正演绎着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这个以“居民点菜、政府做菜”为特色的民生工程,经过多年探索,展现出令人惊喜的创新活力。

  制度创新是龙岗区实践的基石。2020年至2021年,龙岗区广泛吸纳各街道社区在实践中探索出的经验与做法,对《龙岗区社区“民生微实事·大盆菜”项目实施办法》进行修订完善并印发,为“大盆菜”的规范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治理主体的激活是项目持续推进的关键。2020年,横岗街道怡锦社区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会六共”的社区治理模式,展现了治理主体的创新。通过社区共建联合会,推进社区的精细化管理,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治理环境。

  在资源配置上,平湖街道打破“平均主义”,科学统筹调配资金,向想干、敢干、肯干的社区以及“菜品”质量高的社区倾斜。这一转变让有限的民生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有效提升了社区参与的热情与动力。

  在监督机制上。横岗街道在2024年建立“全链条”监督体系,组织人大代表、选民代表等参与监督征集、实施、评价全过程,既保证了公平透明,又增强了居民信任,真正实现了“阳光下的治理”。

  服务理念的升级突出体现在坪地街道坪东社区打造的“6+N”服务套餐,根据不同群体需求动态调整服务内容,这种精准化服务让民生工程真正办到了群众心坎上。

  各街道社区在“民生微实事・大盆菜”项目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不仅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更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新范式,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地方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