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田永胜堂舞麒麟传承人张志明。
永胜堂亮相大舞台。
3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正式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本次共计942人上榜。其中,广东有58人入选,龙岗占得1席——坂田永胜堂舞麒麟非遗传承人张志明成功上榜。值得一提的是,张志明是龙岗区首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缘起与坚守:麒麟舞传承之路
麒麟,作为客家人的文化图腾,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舞麒麟这一活动,兼具功能性与观赏性,在客家人聚居的龙岗,已有100多年历史。直至今日,龙岗仍常年活跃着30多支麒麟队,其中坂田永胜堂、龙城、安良等9个舞麒麟项目,先后被列入国家、省、市、区级非遗名录。坂田永胜堂舞麒麟在2011年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龙岗非遗的一张闪亮名片。
坂田永胜堂麒麟队始建于1840年,历经185年岁月洗礼,至今依然熠熠生辉。今年66岁的张志明,正是坂田永胜堂麒麟舞第十一代传承人。
“我与麒麟舞的缘分,要从孩童时期说起。那时,永胜堂麒麟队在村口排练,锣鼓铿锵,一只麒麟跟着锣鼓的节奏辗转腾挪,好不威风,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张志明表示,因为常常到永胜堂看大人们舞麒麟,时间久了便引起第八代传承人刘兆光的注意。
就这样,张志明师承刘兆光、苏桂香两位师父,开始认真练习武术和麒麟舞。在队里,张志明专职舞麒麟尾,每逢春节总会跟着师父外出表演,在一次次表演中积累经验,精进技艺。
1979年,张志明为了生活离开麒麟队前往香港谋生。虽然在深港两地从事运输业,但心中对麒麟舞的热爱从未熄灭。命运似乎也眷恋着这份执着,恰好张志明住的楼下有一支麒麟队,每天晚上收工后,他都会下楼观看。那喧闹的锣鼓声、翻腾舞动的麒麟,不仅没能缓解他的思念,反而让他对家乡和麒麟队的想念愈发浓烈。
“1998年,我重新投身于麒麟舞事业,回乡后,为了不让这门技艺失传,我自掏腰包近40万元资助麒麟队,希望能够让麒麟队得以存续。”张志明目光坚定,语气中满是不容置疑的决心。
创新与传承:麒麟文化的新征程
在张志明的坚持与努力下,永胜堂创建了两支风格各异的麒麟队。一支保留了100多年来的传统特色,尤其突出绕头、耍尾的独特舞法,将先辈流传下来的技艺原汁原味地展现;另一支则走上创新之路,鼓励年轻人发挥创意,创编动作招式,为麒麟舞注入新鲜血液。在张志明的带领下,永胜堂麒麟队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2017年更是荣获“麒麟王”的称号,声名远扬。
如今,张志明虽已年过花甲,但依旧精神矍铄,活跃在传承麒麟文化的一线。他深知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将麒麟文化放到博物馆里,不如放到学校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少年人的心中‘落地生根’。”
早在2012年,张志明便带领永胜堂走进坂田小学,为孩子打开了舞麒麟的大门,吸引有兴趣的孩子加入到传承行列。随后数年里,张志明先后走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雪象小学等校园授课。他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坂田永胜堂舞麒麟项目进校园传承被评为2021年度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记忆与情感的生动体现,更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人们的生活,被人们所关注,传承便悄然发生。“只要我还在,就会想尽办法培养一批批传承人,让麒麟舞能够发扬光大,代代传承下去。”张志明眼神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