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社区夕阳红的教室内,几位银发长者正围坐在一起,指着手机里的 “家庭用药清单” 交流:“这个过期药可不能留,上次活动医生教的识别方法我记牢了!” 不远处,刚体验完中医理疗的张阿姨,正手把手教邻居做居家康复手指操—— 这幅充满暖意的 “银龄安康图”,正是坪地街道 “医心护老,颐养同行” 老年健康促进项目结出的硕果。
近日,这场历时三个月、覆盖全街道的健康守护行动圆满收官。由坪地街道办事处主办、深圳市颐景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承办的该项目,以 “评估 — 干预 — 巩固” 为脉络,从用药安全、心理健康、健康素养三大维度切入,用 17 场精准服务、8 大类暖心举措,为近 700 人次长者筑起 “全周期健康屏障”,不仅让健康知识普及率与服务满意度双双突破 95%,更在社区间织就了一张 “老有所健、老有所乐、老有所伴” 的幸福网。
从 “痛点清单” 到 “服务菜单”,让健康守护精准落地
“家里的降压药放了半年,还能不能吃?”“一个人在家总睡不着,是不是得了‘心病’?” 项目启动前,坪地街道公服办联合颐景养老的社工们,用一个月时间走遍辖区 11个社区,收集到百余条长者 “健康烦恼”。调研发现,坪地街道辖区内的长者,特别是高龄、独居、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用药安全意识薄弱、慢性病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心理健康支持缺乏等问题。

“老龄化不是‘挑战’,而是需要用心回应的‘需求’。” 坪地街道公服办负责人表示,基于调研结果,项目没有搞 “一刀切” 的普惠活动,而是量身定制了 “问题导向型” 服务方案。
例如,针对用药隐患,推出 “家庭用药小管家” 上门服务;针对心理困扰,设计 “心舟向暖” 疏导小组;针对健康素养不足,打造 “健康竞赛 + 游园体验” 双载体。从 “长者要什么” 到 “我们送什么”,精准匹配的服务模式,让每一场活动都踩在长者的 “需求点” 上。
用药、心理、素养齐发力,让健康服务有温度更有深度
针对长者最关心的用药、心理、健康素养三大需求,该项目构建连贯服务链,层层递进守护银龄健康。
在用药安全上,项目组建 “用药服务小分队”,先为 60 户高龄、慢性病长者家庭上门排查药品,贴红标签警示过期药并建立健康档案;后续又在怡心社区开展 “用药安全卫士” 活动,医生以实物模拟教学,帮助长者掌握 “科学用药五正确”。最终参与者药品有效期识别准确率提升 35%,超 85% 长者学会科学用药,多位长者反馈:“以前总舍不得扔过期药,现在学会了看有效期,还敢教邻居怎么存药了。”这种“检查+教育”的闭环干预模式,切实降低了家庭用药风险。

解决用药隐患后,项目转向心理关怀:通过 40 次入户评估,精准识别 23 名中高风险心理困扰长者,随即开展 “心舟向暖” 疏导小组,用正念冥想、绘画疗愈帮他们解心结;同时在 6 个社区举办心理健康竞赛,以抢答、情景剧打破心理问题污名化,92% 参与者表示 “愿主动倾诉烦恼”,独居的李阿姨更因此加入志愿者队伍,将温暖传递给他人。
最后,项目以互动形式提升健康素养:举办 “康养乐游” 游园会,让 100 余名长者在膳食拼图、中医理疗体验中轻松学知识;同步开展 6 场健康竞赛、提供 55 人次康复理疗,用实物教学、居家康复指导强化技能,93% 参与者会向亲友分享所学,形成 “参与者变传播者” 的良性循环。
从 “项目收官” 到 “守护不停”,银龄安康有新盼
“项目结束了,但我们的服务不会停。” 坪地街道公服办负责人拿着厚厚的 “项目成果册” 介绍,三个月来项目累计完成健康建档60人、心理评估40人次、康复理疗55人次,开展竞赛及工作坊7场,服务总量近700人次。满意度调查显示,96%长者认为活动“实用性强”,先采用心理健康量表评估,再有针对性开展干预服务,使得参与长者焦虑、抑郁、孤独分值均有所下降。
值得关注的是,还留下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 “老年健康服务模式”—— 政府统筹协调、企业专业执行、社区提供场地、志愿者参与支持的 “四方联动” 机制,为后续服务打下基础。据悉,坪地街道已计划将 “医心护老” 项目的核心服务常态化,打造‘居家 — 社区 — 机构’联动的健康服务圈,让每一位长者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专业、温暖的健康服务。
夕阳下,坪地街道的社区公园里,长者们或跟着音乐做康复操,或围坐在一起交流健康心得,欢声笑语间,一幅 “银龄安康、颐养幸福” 的图景正徐徐展开。“医心护老,颐养同行” 的故事,或许只是坪地街道应对老龄化的一个起点,但这份 “以长者为中心” 的温暖守护,必将为更多银发岁月添上健康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