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地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聚焦未成年人成长需求,联合深圳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并在各社区积极配合下,推出亲子沟通、爱国教育、防欺凌守护、流动儿童关爱等特色活动,为辖区未成年人打造安全、充实、有温度的暑期,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收获知识、友谊与成长。
安全防护筑屏障 守护成长无虞
四方埔社区针对性开展“平和大使”防欺凌工作坊,采用体验式教学,围绕“欺凌识别、情绪管理、自我表达”三大核心板块展开。讲师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和情景辨析,帮助孩子们清晰区分“玩笑打闹”与“恶意欺凌”的边界,系统讲解肢体、语言、社交孤立等常见形式,提升儿童对风险的感知能力。活动创新引入“五感测试”与“我讯息”训练:前者引导儿童借感官觉察情绪波动、理解诱因;后者教授“我感到……因为……我希望……”的句式,助其非对抗表达需求。分享环节,儿童持自主绘制的“成长心愿图”交流,不少孩子表示会关注同伴、传递防欺凌知识,为校园安全注入正向力量。
艺术赋能亲子间 架起沟通心桥
多个社区以“沟通有方・成长有爱”为主题,用艺术打破亲子沟通壁垒。四方埔社区开展艺术工作坊,10对亲子沉浸式参与:暖场游戏让家长放下日常“叮嘱式”沟通惯性,体验平等互动的愉悦;话题探讨环节,讲师围绕社区常见亲子矛盾切入,引导亲子结合自身经历反思沟通不足;关键的“布袋接力创作”环节,孩子笔下多是轻松生活场景,家长则侧重学习相关画面,社工解读作品时,家长感慨“原来孩子觉得‘一起玩’才是沟通,我之前总关注‘聊学习’”,艺术化“换位思考”让亲子理解更深刻。此外,社区还推进家庭照顾者支持项目,通过“看一场电影、游一次公园、逛一次展览、参加一次社区文化活动、参与一次园艺解忧活动”的“五个一”服务,为特殊家庭照顾者减轻压力,为家庭和谐注入活力。
坪西社区则推出两类特色活动:“绘出我们的家”绘画活动中,暖场游戏“你比我猜”迅速拉近距离,随后引导亲子将彼此比作动物—孩子称妈妈为“温柔绵羊”,家长赞孩子是“活泼小猴”,再携手用颜料在白T恤上创作“家庭情感流动路径图”,不少家庭边画边交流“把家里的小猫也画进去”,让隐性情感具象化;“听见声音”音乐活动里,亲子分为“铃鼓组”“摇铃组”“棒槌组”,跟随指挥演奏《春天在哪里》《虫儿飞》等歌曲,在“听与应”中捕捉彼此节奏,身势舞环节的拉手转圈、拥抱动作将气氛推向高潮,孩子直言“妈妈虽然跳得不协调,但我知道她在努力配合我”,温情在旋律与互动中蔓延。
文化浸润助融入 点亮童心归属感
立足文化传承与流动儿童关爱,各社区创新形式,让未成年人在文化体验中锚定自我。坪地社区开展“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爱国教育活动,为25名2-6年级青少年授课:专业讲师以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汉代织锦护膊为切入点,解析“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星象学内涵与汉代边疆治理智慧,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家国情怀;手工绘画环节,青少年以文物纹样为灵感创作,涌现出多幅融合五星元素与童心想象的作品,完成从“文化认知”到“文化自信”的升华。
四方埔社区为流动儿童开展《清明上河图》文化共学活动,借助数字技术让孩子们“走进”北宋汴京——通过旋转、放大数字画卷,触摸虹桥市井喧嚣、汴河舟楫往来;讲师拆解画中“河市”“脚店”等场景,讲解古代社区的商贸网络与邻里生态;创作环节,孩子们将社区图书馆与画中“书坊”并置,用斑斓色彩勾勒邻里互助日常,一名孩子感慨“原来古代人也像我们一样互相帮忙”,在文化传承中找到社区归属感。
坪东社区推出“萤火伴读——点亮流动儿童读写力”系列活动,开设8节公益工作坊:“亲子情绪及行为管理”板块通过理论学习与沉浸式游戏,帮助亲子识别、转化情绪,缓解因情绪产生的隔阂;“阅读能力提升”环节,家长学习根据孩子兴趣选书、用提问激发深度思考的技巧,孩子则通过趣味游戏爱上阅读;“书写能力提升”板块,家长掌握辅导方法,孩子在游戏中感知笔画韵律与汉字魅力。活动以“情绪支持+学业赋能”双线并行,有效增强流动家庭的社区归属感与幸福感。
从安全守护到亲子沟通,从文化传承到流动儿童关爱,坪地街道各社区以未成年人需求为核心,打造“全维度”暑期成长平台。坪地街道将持续整合社区、未保机构、社会组织等资源,深化“艺术+教育”“文化+关爱”等创新模式,推出更多系列化活动,让关爱与成长的种子在更多童心扎根,护航未成年人健康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