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打造行政执法监督码系统,以光明区为例,今年以来入企次数下降了65.84%。”“龙华区建立‘柔性执法’机制,对主动自查自纠的轻微违法企业,开通免罚清单绿色通道。”
近期,在国新办举行的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上,深圳两次被点名表扬。这些创新举措和工作成效,与深圳纪检监察机关以有力有效监督护航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密不可分。
今年以来,深圳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上级纪委监委的决策部署,不断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持续整治营商环境中的突出问题,促进保持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
“您对涉企检查感受如何?”“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年初,市纪委监委印发第二批《2025年聚焦高质量发展重点监督清单》,明确18项优化营商环境领域重点任务。4月以来,在深入宝安、坪山等地调研,听取企业代表切身体会的基础上,市纪委监委聚焦行政执法“四乱”现象、趋利执法、违法设置市场准入退出,以及执法不作为等问题,开展全市涉企执法专项监督。
规范涉企执法既要依法依规,也要助企护企,既要优化制度设计,也要从个案抓起,工作涉及司法、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多个部门,必须协调联动、统筹推进。市纪委监委成立监督专班,强化“室组地”联动,相关监督检查室、派驻组和各区纪委监委综合运用日常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等方式,督促各职能部门开展全面自查,推动职能部门扛起主体责任,牵头成立工作专班,全面收集涉企行政执法突出问题线索,统筹推进各项整治工作落实落细。
“原来不清楚会接待哪些部门、什么时间、多少次的检查,现在上门先扫码,检查一起搞,不到1小时就完成了以往半年的检查事项。”近日,福田区某酒店负责人在接受综合检查后表示。
行政检查过多过频、不规范执法等,是近年来企业反映较多的问题。专项监督中,市纪委监委主动靠前,指导职能部门打出“扫码入企+综合监管”组合拳。市司法局统筹开发建设“行政执法监督码”系统,为全市400余万商事主体赋予专属二维码,要求执法人员入企检查前必须扫“码”,迄今已纳管检查记录1.2万余条。企业不仅能凭“码”鉴别执法人员身份,在检查结束后对执法工作进行评价,还能通过系统及时掌握行政执法合规指引、利企惠企政策等实用信息。
同时,市纪委监委推动市市场监管局将“双随机、一公开”与信用评级、风险防控和跨部门联合检查有机结合,在全国首创“随信综合查”监管模式,做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实现上半年全市入企检查次数同比下降54%。以对福田区某酒店开展的综合监管行动为例,市市场监管局统筹整合跨部门、跨层级的127项检查事项,制定一张“综合监管任务清单”,将原本分散的9类检查计划合并为1次联合检查。现场发放《酒店行业综合合规手册》,涵盖94项常见违法风险点,并将联合检查结果一次性告知,出具一份“体检报告”。“执法频率少了,执法质量高了。”一名行政执法人员感慨,扫“码”执法、联合检查等措施,不仅“解放”了企业,让企业把更多精力投入经营,也“解放”了监管部门,让执法更加规范高效。
“退还的费用虽然金额不大,但显示了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心,也让我们对扎根深圳充满信心。”最近,深圳一些企业陆续收到了退还的培训费用。此前,该市某行业协会利用行政机关购买服务的委托事项,额外向企业收取费用。市纪委监委派驻三组及时督促市场监管部门,不仅责令当事人立行立改、予以行政处罚,也推动相关课程和政务服务实现网上免费学习、办理,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作风建设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保证。专项监督开展以来,深圳市纪检监察机关聚焦行政处罚、行政审批、监管检查等涉企执法权力运行关键环节,围绕涉企执法“吃拿卡要”、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严查腐败和作风顽疾,分层处置违纪违法人员,督促职能部门责令违规收费主体完成退费2600余万元。针对涉企执法案件中暴露的执法标准不统一、监督缺位等问题,制发23份纪检监察建议书,推动行政部门建立和完善71项制度。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休止符,监督护航永远在路上。接下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将进一步协同发力开展专项监督,督促各职能部门聚焦突出问题精准发力,全面打通营商‘堵点’、破解企业‘痛点’、清除发展‘难点’,为各类市场主体轻装上阵保驾护航。”深圳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