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互动交流 > 龙岗民生

民生实事:宣传不力造成认知欠缺 利益驱动让诊所继续为之

在愉园市场附近一家诊所输液的患者。

  近日,气温逐渐攀升,又到了流感高发时期。市民何小姐向本报“龙岗民声”专栏反映,早前,龙岗区各大公立医院针对感冒等病症已取消门诊输液,但仍有一些家门口的小诊所随意给病人输液,这种做法和目前政府所倡导的合理用药理念是否相符呢?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走访。

  观察 二级以上医院禁止随意输液 但小诊所输液之风仍旧盛行

  5月27日9时30分左右,记者来到愉园市场附近的一家诊所,发现诊所内9名患者坐在长椅或躺在床上进行输液,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忙着配药扎针。

  记者发现,多数患者的诊疗单上都写着“上感”二字,即上呼吸道感染,又称普通感冒,其中两位患者的诊疗单上写着“牙龈肿痛”和“妇科炎症”。当记者向几位患者提起禁止输液的新规时,多数患者表示听说过,但看病时还是会选择输液这种见效快的方式。陪着七岁半的女儿输液的黄女士表示,自己了解禁止输液的相关信息,但实际操作时还是认为要视情况而定。“小孩体质差,经常感冒,这次也是先到医院看病,但吃了5天药后病情没有明显好转,只能选择到诊所来输液。”黄女士说道。

  “青睐”输液治疗的诊所不在少数,当天中午,记者又相继走访了松仔岭路和紫薇花园附近的两家诊所,发现采取输液手段的患者同样很多。对于输不输液的问题,位于松仔岭路的这家诊所的坐诊医生表示,对于普通感冒发烧,他们一般不建议病人输液,但一些患者为了更快康复,还是会选择输液的方式进行治疗。

  探因

  “滥用抗生素和过多输液是多年养成的习惯,已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惯性’。输液是把药液、营养液直接滴注到静脉中,很快就能使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达到有效值。但常规药物治疗,需要通过人体自身循环慢慢吸收,药效自然慢一些。”龙岗中心医院一位儿科医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对输液认识的欠缺,不少患者往往错误地选择输液,走入误区。目前,由于二级以上的医院取消了门诊静脉输液,不少患者将目光转向小诊所,诊所在利益的驱使下,往往会满足患者的输液需求,既能提升诊所人气,又能增加收入。

  “以普通感冒为例,最贵的感冒药售价不过20多元,每盒可服用3-4天。”一位从医多年的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患者选择输液时,加上葡萄糖、材料费、注射费、头孢等抗生素费用,整体价格高出好几倍,对诊所的收益大有好处,因此诊所也乐于向患者提供输液服务。

  出路 加大宣传改变认知 加强监管杜绝隐患

  一边是公立医院取消门诊输液,一边是患者主动要求输液,大医院减少的输液量是否会被小诊所“接盘”?“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这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合理用药的核心理念,不管在哪里就诊,都应该成为每位患者的就诊理念。”针对乱输液现象,龙岗区卫计局医管科负责人孙中海表示,医生负责对病情进行诊断,应根据病情给出是否输液的建议,然后患者自己也应对诊疗方案进行判断,如果认可就接受输液治疗,如果不认可就拒绝,或者更换医疗机构。

  “良好就医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劝导、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更有赖于市民健康意识的改变。”孙中海同时表示,作为医疗监管机构,认定医生给患者输液是否规范并没有有效的判断依据。但减少乱输液现象仍有解决之道,可以通过大力宣传科普,让市民正确认识到滥用静脉输液的危害,从而让医生和患者养成合理、安全、科学的用药和输液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