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速超载、偷排乱倒、乱闯红灯,泥头车在龙岗的种种乱象让人头疼;执法管理过于零散很难集中发力,运输车辆挂靠企业现象让管理变得难上加难……针对泥头车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龙岗区人大代表及多位辖区市民,通过各方声音及其他地区的治理经验,为龙岗泥头车治理拓宽思路、探寻药方。
代表建议 以环卫工为突破口 创新执法联动模式
“每天穿梭在车流之间,维护路面卫生,环卫工可以说是与泥头车接触最频繁的群体之一。”龙岗区人大代表钟县琪表示,在监管、举报泥头车乱象上,环卫工往往有相当高的主动性,因为泥头车的撒漏与乱排乱倒,不仅严重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也增加他们的安全风险。
近年来,龙岗对泥头车整治力度逐步加强,环卫工举报泥头车乱象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但仍有许多内容和机制需要完善。例如,环卫工发现泥头车撒漏、偷倒等问题时,其主要精力一般放在路面的清理上,待到清理工作结束向相关职能部门上报时,违规泥头车早已不见踪影,庞大的车流和较快的车速也令其很难拍到违规车辆的照片。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在泥头车整治过程中,环卫工与执法人员没能形成有效的监管执法合力。
因此,在后续执法中,建议交警、执法队在被动接收路面举报的同时,主动细化环卫工与泥头车执法的联动措施,如在环卫工休息室附近设立专门的执法联动点,开展泥头车联合执法专项行动等,更好地提升泥头车监管、整治效率和质量。
市民声音 动员市民构建群治氛围 智慧监管压缩违规空间
面对任性泥头车,市民有何心声?破解泥头车治理难题,他们有什么好点子?近日,记者走访多位市民,听听他们对泥头车治理的建议。
“对泥头车的监管不应只靠政府,还应发动市民,形成群治氛围。”龙岗街道居民张先生表示,这一想法源于他上下班的经历,“等公交时常看到泥头车要么超速行驶,要么车身不洁。”久而久之,他便萌生一个想法:普通市民可不可以为治理泥头车出份力?比如看到泥头车违规时,记下其车牌号给交警,或者留意附近的建筑工地,将泥头车违法违规线索上报给有关部门。“当全社会盯着泥头车时,违法行为将寸步难行。”张先生说。
在互联网公司上班的市民秦女士认为,管住任性泥头车需借助大数据手段。“如今科技这么发达,龙岗也在推进智慧城区建设,完全可以将智慧监管应用于泥头车治理。”在秦女士看来,通过高科技手段建立自动管理系统,一方面可实现对泥头车的定位跟踪和测速;另一方面,在各工地安装智慧监控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后端监管乏力问题,让泥头车始终处在监控网络中。
他山之石
广西南宁:
行车路上“谁撒漏谁清扫”
驾驶员就地接受“闭卷考”
为有效整治泥头车撒漏,广西南宁推出“谁撒漏谁清扫”的治理手段。一旦泥头车出现撒漏行为被执法人员查处时,驾驶员就要在环卫工的指导下,将撒漏的沙土和建筑垃圾逐一清理。该举措一经推出,让很多泥头车司机印象深刻,由于沙土被过往车辆压实,司机们不仅要细心打扫,还要用铁铲将附着路面的土块逐一铲除,以此切身感受自己给环卫工带来的诸多不便。
此外,南宁在路面上设置多处泥头车违规专项学习点,凡泥头车有各种违法行为的,将被暂扣运输证,在接受处罚前需学习3个小时,合格后才可放行。学习过后,执法人员还将现场对司机进行“闭卷考试”,成绩合格者才能得到放行条。如果连续3次考试都不合格,驾驶员将被取消建筑垃圾运输证。
短评 唯有监管不脱节 泥头车方可不脱缰
针对任性泥头车,各监管部门频施重拳、屡出新措,但超速超载、抢道逆行等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如此一来,让人不禁问:谁能真正缚住泥头车这匹烈马?
泥头车司机为赚钱,只有多拉快跑一条路,但多拉快跑无疑会带来各类违规问题,司机势必变着法儿与监管部门斗智斗勇;企业为赚“挂靠费”,难免对车辆违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泥头车的症结捋一捋,不难发现其有着严密的内在关系链。将各链条逐个击破,监管万万不可脱节。
因此,笔者认为,对泥头车的监管必须建立起覆盖“工地-企业-司机”的全链条系统。对各建筑工地,住建部门要落实主体监管责任,加强执法巡查;对各泥头车企业,交通运输部门可逐步探索建立分级管理机制,对那些管理混乱、各项规章制度不落地的企业,进行重点督办,重点管理。另一方面,在车辆监管上打出“人眼+天眼”组合拳,在各工地出入口、泥头车上加装智能监控系统,让每一台车辆从驶出工地到上路行驶皆有一双眼睛在背后“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