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专题专栏 > 优化营商环境专题 > 最新信息

“龙岗区优化营商环境若干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如果把企业比作是鱼,那么营商环境就好比是水——水的质量好坏,不仅决定着鱼的数量,有时候还关系到鱼的生死。 此次由龙岗区政协经济委牵头,开展的主题为“龙岗区优化营商环境若干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的课题调研,重点突出了问题导向,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补足短板,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龙岗区政协通过对标先进城区、借鉴先进经验,瞄准东部中心定位,为政府拿出改善营商环境的“组合拳”出谋划策,力争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一流营商环境。

  政务服务

  政务服务质量优不优、办事效率高不高,是一个地区营商环境好坏的重要体现。近几年来,龙岗的政务服务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在全国率先推行权责清单制度,行政服务大厅被评为全国十佳,政务服务绩效考核连续三年全市第一。未来龙岗区的政务服务将紧紧围绕“顶层设计、减少环节、打破壁垒、提高效率”,着力在政务服务的全区统筹协调、打破信息壁垒,形成政策合力,强化大数据运用等方面,持续推动政务服务能力提升,释放改革红利,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确保惠企政策有效落实 增强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通过建立综合系统常态化机制,发挥专业机构作用,定点定向宣传推广,大幅提高惠企政策落实的有效性。全面梳理、优化惠企政策,研究制作分类 “惠企政策包”,统一政策发布平台;建设一个权威的、集中的、能及时版本更新的、分门别类的各类扶持政策、优惠政策发布网站(或APP),形成“政策库”;采用“定制式”服务,引入专业力量,主动为企业服务,让合格企业知晓优惠政策,享受优惠政策。

  建议强化大数据局的数据统筹作用,以大力推动“龙岗+”项目为抓手,构建“全面、开放、智能和权威”的“龙岗+”,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可靠的各类服务。打造“龙岗+”区域信息服务模式,并通过媒体、电视、电台、网络等宣传“龙岗+”;通过实名用户认证、人脸识别、动态口令等技术手段,保障政府后台及个人用户双方面的信息安全。

  大力强化体制机制建设 破解产业项目落地难题

  强化“四个统筹”,全力推进产业项目落户龙岗。一是加强项目落户全过程服务统筹,建立全流程各部门协同配合的跟踪服务机制。二是加强产业空间招商推介的统筹,加快研究制定详细产业布局规划,全面收集各片区产业用地及用房信息,建立产业空间数据库。三是加强片区公共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的统筹。四是加强产业载体开发建设的统筹。

  空间保障

  空间保障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产业是城市经济的灵魂。2018年,龙岗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55.02亿元,增长18.1%。在全市各区中,龙岗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及增速均稳居榜首。龙岗是深圳面积最大的区,如何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空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开展前期产业空间研究 探索完善产业管理机制

  建立产业空间供需端对接平台,明确产业规模和布局。对产业用房的规划、建设、产权、租金以及现状等进行摸底,建立“产业空间大数据管理库”;强化重点片区、轴带及枢纽范围内M0的研究,实行M0分区域总量及分园区比例控制;同时结合产业定位及发展导向及地均产出,确定M0近远期的用地规模及布局;结合“框架协议”,将重点片区产业规划融入图则;制定主导产业“正、负面清单”;由金控公司牵头成立产业空间保障发展专项基金。

  盘活闲置产业用地,降低相对租金成本。对不同原因的闲置用地,开展差别化盘活措施;形成规范的租赁秩序,将拒不整改的“黑心二房东”列入市场禁入名单;对于重点片区和可提供规模空间的片区,政府支持建立产业管理评级公司,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建立“前期、中期、后期”全链条产业用地供地监管体系,前期阶段强化准入监管,积极探索“先租后让”的供地机制;中期阶段加强跟踪与考核,建立用地效益考评机制;后期阶段建立健全激励与退出机制。

  想方设法增加产业空间 保障产业空间合理供给

  加强连片产业用地的收储。扩大用地总规模,将生态线内用房占地纳入合法范围;通过闲置地回收、利益统筹、城市更新等综合手段,满足企业对连片用地需求;做好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调查确认,对部分用地依法收回;通过历史违建处理、容积率提升后物业贡献、城市更新拆除重建等,增加政府所能支配的用房。

  探索“以需定供”的用地主动供给模式,试行产业空间多元供给。探索开展用地的“以需定供”模式研究,建立“先优化后供给”自上而下的土地供应程序;借鉴“只租不售”“租售同权”“先租后售”“共有产权房”等做法,在重点片区或重大项目上试点“共有产权”模式;以国有企业为主,通过统租老旧工业园区并进行综合整治等方法,实现用房统租统改统管,改善提升村集体产业用房的交通、消防等配套设施,增加有效供应。

  创新生态

  2018年,龙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87.86亿元,比上年增长11%。在全市各区中,龙岗生产总值总量排名第二、增速排名第一。调查问卷1331份中,认为龙岗总体创新环境还可以的比例高达90%。目前,龙岗基本形成了企业、人才、载体和平台、创新投融资为主要元素的创新生态环境。

  力促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完善服务创新金融体系

  提升创新主体的整体实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针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服务跟踪体系,对国高企业在场地租金、研发投入、认定激励等方面给予综合扶持;加强对龙头科技企业、前瞻性创新科技企业的引进,促进资源集聚。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夯实创新基础。积极争取市“十大行动计划”相关重点项目落户;协调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校建立技术转移、转化机构,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服务于科技企业成长以及科技成果创新的多方资源的金融体系。

  千方百计吸引各级人才 多种手段增加创新载体

  多方合力“引、聚、留”人才。建立人才政策信息平台,归集市区两级人才政策,分类管理,普及手机APP,方便企业和各类人才查询和办理相关人才事项;运用安居补贴、经费扶持、子女入学等多样化手段拓宽对普通应届毕业生、技能型人才、外籍人才、实验室基础服务人员、科技服务业人员等的支持;增设技工类和企业紧缺工程师类的人才认定及政策优惠;鼓励用人单位结合实际用人需求,建立人才自主认定机制。

  推动创新载体“保质保量”发展。加强相邻小散园区的整合,形成权益不同空间融合的“虚拟”园区;建立适合不同创新阶段的物理空间信息平台,为企业解决厂房、房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多种手段增加创新载体;加强园区管理、提升园区服务水平;建立孵化器、加速器等特定创新空间进入和退出机制。

  配套环境

  配套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基础,包括教育、医疗、交通、文体设施、商业氛围等等,不仅关系到各类人才的引进和安居,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壮大。

  加快提升教育医疗水平 推动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尽快出台基础教育建设“龙岗标准”;微调积分入学政策缓解优质学位供需矛盾;探索推动优质民办学校集团化、联盟化发展的路径;利用大学城集聚高端化国际化教育资源,高起点、高标准超前规划建设1至2所适应未来发展的标杆学校;尽快新建、扩建一批高水平的公立医院;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推进文体事业繁荣协调发展。加快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10分钟公共文体服务圈”建设;打造具有龙岗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加大对新设街道、偏远社区等资源相对匮乏区域的倾斜力度;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着力发展“山水龙岗”“岭南客韵”特色旅游。

  推进道路交通基础建设 着力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统筹谋划综合交通发展。实施交通配套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优化公交线网、增设微循环公交及E巴士等;提升龙岗交通枢纽中心功能,推动大运中心、平湖、坪地、布吉、坂田站规划建设成为综合交通枢纽,打造全市乃至全国枢纽站城一体化示范区。

  建设宜居宜业活力新龙岗。推进公共配套补短板,提升全区公共服务和商务服务职能;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发挥龙岗中心城区拥有深圳最完善慢行系统的优势,把龙岗建成最具生态魅力的城区;布局综合文化商业中心,争取更多的国际化品牌化文化活动、高级别会展、专业文艺演出、高等级体育比赛在龙岗区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