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力量的输入,将传统工业区变成城市更新典范;党员志愿者“跑跑”队结盟快递小哥“蜂行侠”,共创基层治理“多网合一”;以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岭南第一村”,不断探索社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径……7月15日,“循着红色记忆看深圳”系列采访活动走进龙岗。来自中央、省、市20余家媒体的记者先后参观了坂田街道天安云谷、坂田岗头社区暖蜂驿站、吉华街道甘坑客家小镇、南湾街道南岭村社区,平湖街道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纪念馆,感受龙岗从革命老区蝶变科技新城、产业大区的飞速发展,了解基层干部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干情怀,展望“品质龙岗、幸福家园”的华丽蝶变。
立足科技文化多方发力 老旧城中村实现大变样
“天安云谷所在的岗头社区是龙岗有名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期间,岗头燃起抗日革命烽火,不少优秀儿女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生命。”在天安云谷,岗头社区党委副书记、岗头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陈小明向记者团介绍了岗头的红色历史。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当年的革命老区抢抓历史机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幸福指数显著提高。“从华为落户坂田选址岗头,到与天安骏业集团深度合作,将旧工业区升级改造成天安云谷,我们牢牢抓住了每一次发展机遇。”陈小明告诉记者,目前,片区产值增加了近800倍,实现了社区经济的腾笼换鸟。作为坂雪岗科技城核心区的天安云谷,集聚了540多家科技企业,形成了智能硬件、数字创意、绿色环保等产业生态圈。
除了腾笼换鸟进行有机更新,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也成为老旧城中村华丽蝶变的一条路子。甘坑社区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惠宝纵队总司令的曾生曾在此发展党员,动员当地人民参加抗日。过去,受地理位置及道路交通等因素制约,甘坑经济发展缓慢。“由于地势低、河道泄洪能力差,每逢暴雨,甘坑老村必遭水浸。久而久之,有30多间客家老宅成了危房。”吉华街道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区、街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甘坑人选择对老屋村进行修旧如旧的古村落保护性开发,并制定了保护和改造计划:以老屋村为重点,利用甘坑社区保存较好的客家历史文化及建筑风貌,通过综合整治、修旧如旧等方法,打造传承客家文化的风情小镇。2016年,龙岗区政府、华侨城集团、甘坑生态公司签署“华侨城甘坑新镇”合作协议,华侨城以创意、管理和资本介入,通过IP文创、VR内容产业、古镇生态旅游和旧城改造,建成以“文化+科技+旅游”为核心产业的甘坑客家小镇,实现了集体经济的成功转型。
如今,甘坑客家小镇已旧貌换新颜,曾经破败的废弃小巷成为人文风情浓郁的“清新巷”,既保留了客家原住民老宅旧貌,又赋予了全新的旅游观感。小镇以独特的发展模式被列为深圳提升改造“十大特色文化街区”之一,荣获2018博鳌旅游奖年度文旅小镇品牌榜大奖。
群众服务接地气有温度 着力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有温度的服务,有质感的幸福。走进岗头社区暖蜂驿站,一股温馨的气息扑面而来。“在这里感觉很舒服,累了可以在按摩椅上躺一下,喝喝水、充充电,我和同事有空就会过来。”谈及驿站的贴心服务,来自云南的快递小哥李海寿竖起了大拇指。据介绍,该驿站不仅为快递小哥提供免费茶水、手机充电、应急药品、阅读、用餐休息场地等23项服务,让他们可以在驿站安心休息,还设置了暖蜂书吧、暖蜂课堂、暖蜂小屋等功能室,方便快递小哥阅读学习。此外,还联合34家爱心商户,为小哥们提供热饭、饮用水、修理电动车、剪发等各种免费和优惠服务。“我在大学里也做过快递兼职,特别能体会快递小哥的不易。现在自己开了店,希望能给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爱心商户邓荣鑫向记者团述说了自己的感受。
“暖蜂驿站旨在给快递小哥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岗头社区党委副书记、工作站副站长王震告诉记者团,岗头社区共有快递物流网点33家,快递小哥近400名,如何发挥他们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成为社区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社区成立了暖蜂驿站,并与快递企业结对共建,定期走访企业,了解快递小哥的工作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比如快递小哥的子女可以享受社区免费托育服务,让他们工作起来没有后顾之忧。”王震说。
面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快递小哥也积极回馈社会,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开展整治市容环境、清除占道经营、参与交通劝导、宣传疫苗接种等志愿服务。如今,“蜂行侠”们骑着电动车,挂着小喇叭,走街串巷,在辖区内播放疫情防控和文明创建的宣传内容,成为岗头社区的常态。“我是这座城市的受益者,也是建设者”也成为社区广大快递小哥的工作理念和生活态度。
岗头暖蜂驿站的投用,是龙岗区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米”、探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一个缩影。今年4月,南湾街道以“南湾共建共治共享”小程序为互联网创新载体,推出“‘南’事找我办”办实事平台,以“群众提、干部找、书记推”等渠道切实解决辖区民生问题、社情民意等居民关注事项。自“‘南’事找我办”开展以来,辖区居民热情高涨,积极反映问题,截至7月15日,共收集到安全生产、文明素养、公共配套设施、党群共建共治等各领域社情民意380件,目前处理完成374件,6件在反馈处理中。其中,南岭村社区围绕居民反馈的问题和意见建议,积极向住建部门反映情况,争取将南新小区尽快纳入城中村天然气改造工程改造计划;丹竹头社区乱摆卖、噪音扰民等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居民黄阿姨表示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学史力行凝聚发展动力
本次活动还走进龙岗区两个“四史”学习教育实践基地:南岭村致富思源展览馆和山厦革命历史纪念馆。南岭村致富思源展览馆面积约1000平方米,展览主体分为“历史印记”“春天故事”“进入新时代”“致富思源”“明天更好”等部分,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历史实物、一块块荣誉牌匾不仅是对南岭村历史的展示,也是对深圳勇当改革开放尖兵的生动诠释。
在南岭村致富思源展览馆,采访团成员在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的带领下,领略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南岭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据悉,从当年人均年收入仅100元、集体资产不足7000元,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的贫穷小山村,发展成为如今固定资产达35亿元,人均分红达16万元的全国文明社区,南岭村社区的转型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骄人成绩。凭着“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南岭村社区先后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社区”等600多项荣誉。
建工业区、引进外资外企、成立多元化产业集团……一直以来,南岭村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推动改革不断迈向新台阶。从单一的“租赁型”向“投资型”“管理型”转变,从高端规划引领到开设社区创投基金,张育彪坦言,转型并非一帆风顺,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的南岭村正在转型之路上加速奔跑,“目前社区有两个企业准备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企业上市,社区经济发展大有可为。”
白色恐怖下,首个党支部悄然传递星星之火;革命烈士纪念碑上,英名长存代代相传;革命历史纪念馆里,红色光影如歌如泣……活动的最后一站是红色热土山厦。在这里,记者团一行先后参观了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山厦革命历史纪念馆,感受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重温“红色基因代代传”的动人故事。
红色是血与火的映照,也是山厦的百年底色和历史芳华。革命年代,山厦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百折不挠,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共有十多位优秀儿女壮烈牺牲。“碧血碑前思战友,舍身报国英名扬。”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正是为此而建。伫立在纪念碑前,记者们对革命英烈表达了深深的敬意。随后,一行人来到山厦革命历史纪念馆,了解深圳地区第一个乡级党支部——山厦党支部的成立以及东江纵队在山厦的革命斗争历程。“回望历史,百年前的纷飞战火与艰难困苦已经离我们远去;放眼未来,前行的道路充满机遇与挑战。”龙岗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龙岗人民将传承革命精神,凝聚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砥砺奋进、风雨兼程,努力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续写红色土地新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