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新闻中心 > 政务动态

南岭炮楼:打造坚强红色党建“堡垒”

  夏日的午后,微风和畅,安然恬静。在南湾街道南岭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穿着短袖的老人正坐在榕树下享受着天伦之乐,孩子们在广场上嬉笑打闹。儿童的欢笑声、老人的谈话声、过往的汽车喇叭声相映成趣。这幅恬淡闲适的画面,好不惬意。很难想象,在抗战时期,敌人用高射机关枪随时向这里的民宅轰击和扫射。

修缮后的南岭炮楼。

  位于党群服务中心南侧的南岭炮楼,曾是抗日救亡时期著名的红色堡垒,也是抗日游击队指挥部、联络点,这里涌现出了张学宏、曾坚等多位抗日英雄。70余载时光倏忽而过,这片土地从不曾忘记红色的记忆……

  古老炮楼 见证烽火岁月

  南岭炮楼又被称为“权宜筱住”老屋,是当时村里唯一的有钱人家。该建筑建于1929年,由一座炮楼及一栋两层砖瓦建筑组成,炮楼楼高4层,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顶层四面设铳斗、瞭望窗。

  抗战期间,南岭炮楼曾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宣传和抗日游击队进行抗战活动的地方。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负责人曾生、王作尧率领队伍曾在南岭村驻扎,向南岭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在群众中产生很大影响。后来,南岭村青年张学宏以教书先生的身份为掩护,开展宣传活动,传播革命思想。张学宏组织了以南岭村青年为主要成员的游击队,以炮楼为活动地点,召开秘密会议,油印革命传单。

  “当时,敌人在求水山顶的战壕里用高射机关枪向南岭村民宅轰击和扫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民不聊生。”熟知历史的南岭村老书记张伟基介绍道,当时,上级组织向南岭村派女地下党员曾坚前来指导张学宏组建的游击队进行抗日斗争,后因汉奸告密,身份暴露。

  “1940年的一天,天没亮敌人就包围了村子,把全村人赶到沙吓坪逐一审问,要找出曾坚等地下党员,还一个一个查看村民的手掌,问是做什么的,看见手掌没有老茧的就统统带到大望严刑拷打。村民们宁死不屈,不肯说出曾坚等人的下落。”张伟基向记者讲述了当时惊心动魄的过程,“当时情况紧急,曾坚把来不及烧毁的文件藏在水缸下,并在村民的掩护下,戴着客家凉帽,扛着草担杆,经樟树伯公、长龙(原地名)离开。敌人进村搜不到曾坚等人,就把村子洗掠一空,放火烧掉两间村民房屋……”

如今南岭炮楼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以史为鉴 追寻红色记忆

  如今的南岭炮楼已经完成修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张伟基抚摸着炮楼的墙壁说:“我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从小经常听村里的老一辈讲过去的革命史……”近日,张伟基在南岭炮楼下为社区党员干部讲红色故事,“希望年轻人能记住发生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革命故事,把红色精神继承好、发扬好。”

  听老书记讲发生在家门口的抗战故事,南岭村社区年轻党员纷纷表示,社区的红色印记,就是历史的见证、鲜活的课堂,以后要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表示,社区将积极利用身边的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社区党员追寻红色足迹,激发奋斗志向,传承革命精神,汇聚持续奋斗的精神力量。

  在改革开放前,这个面积5.5平方公里的小村落,因为穷和脏,被人称为“鸭屎围”,集体资产不足70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仅100元。40多年后的今天,南岭村已发展成为固定资产35亿元、人均分红达17万元的全国文明社区。然而,富起来的南岭村,没有忘记过去吃的苦。在南岭炮楼一侧,南岭村社区依托集体经济建成全省最大、功能齐全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并开设“致富思源”馆,向观众传递南岭人艰苦创业、不断进取的红色革命精神。

  挖掘红色资源 讲好红色故事

  南岭村有着丰富而独特的红色资源,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抗战期间,这里涌现出张学宏、曾坚等多位抗日英雄,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们不怕流血、不怕牺牲,与敌人展开斗争。村里的老一辈时常把这些故事、这些战士作为佳话流传下来。

  在南湾,还有着俊千学校、丹竹头西炮楼院等多处革命遗址及相关红色历史。为铭记国耻,弘扬红色革命精神,近年来,南湾街道及社区对辖区红色遗址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

  曾经斑驳的南岭炮楼,经修缮后成为市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被列入龙岗区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0月,南岭炮楼被授予“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称号。

  为让“家门口”丰富的党史资源活起来、动起来,南湾街道今年将深入挖掘本地丰富鲜活党史资源,把南岭炮楼等红色基因活化为可看、可听、可读的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从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