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界、李小热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高起点谋划塘龙经济带的建议》(第20230047号)收悉。经研究,现将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夯实轨道交通支撑
(一)龙岗区轨道交通基本情况
龙岗区目前建成运营城市轨道交通55公里,伴随轨道14、16、3号线四期(东延)、16号线二期(南延)建设,以及深圳城市轨道交通五期项目建设,龙岗将进一步实现与市中心区的快速通达。此外,平湖、大运、五和等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也助力龙岗打造都市圈核心城区交通枢纽。深莞惠初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高快速路为支撑的区域交通体系。深莞、深惠边界对接道路分别为23条、12条。广深铁路、广深港高铁、穗莞深城际等3条跨界国铁和城际连接深莞核心区域,厦深铁路、赣深高铁2条铁路连接深惠。
塘龙城际铁路规划起自塘厦,途经凤岗、清溪,终到深圳龙城枢纽,全长约65公里,其中线路向东与龙大城际贯通,向西与规划中南虎城际贯通,形成湾区东西向联系的一条城际线路。针对塘龙城际的设想,龙岗区一直在配合市级层面推进《塘龙城际铁路预可行性研究》,由于31号线建设时序晚,难以满足近期出行需求,目前龙岗区向市级层面争取的是塘龙城际在五联片区设站,可以实现清林绿谷与龙岗中心城、凤岗等周边片区联系,也可以换乘深惠城际实现至中心城区出行,有效缓解对外通勤需求;同时可以服务市第三儿童医院、龙岗区儿童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市民至清林径森林公园,并极大带动片区经济的发展。同时,龙岗区正在开展《都市圈背景下龙岗轨道交通线网、线路和枢纽一体化规划研究》,进一步研究龙岗区城际轨道和城市轨道线网等布局优化,促进龙岗城市、产业和轨道交通协调发展。
(二)围绕城际铁路,优化调整路网及公配布局思路
大湾区城际轨道交通正处于线网扩张的关键时期,在研究轨道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构建轨道与城市结构耦合、高效可持续的城市空间,直接关系到区域发展的效率与质量,也是轨道客流的根本保障。一是结合其线路设置,着眼于龙城枢纽站点,研究谋划龙城枢纽站点TOD综合开发思路,用足用好交通运输的“通道经济”效应。二是编制《深圳市龙岗区“湾东智芯”战略规划》,谋划建设龙城都市中心,北至龙平西路,东抵沈海高速,南达南坪快速,西临梧桐岭,规划总面积约为30.6平方公里,系统布局沿线轨网路网、商业及公共配套等内容。三是充分利用轨道10号线东延,进一步推动站点周边天安数码城、益田硅谷新城项目与东莞凤岗天安数码城、京东智谷项目衔接,促进两地产业交流和合作。
(三)依托城际铁路,延伸打造湾区制造“脊梁”
坂雪岗科技城位于莞—深—港南北发展轴与东西发展带交点,南北贯通西联东拓的核心节点,应借助城际铁路开通契机,推动深莞两地产业深度融合,发挥深莞两地产业链优势互补,不断推动产业创新协同发展。一是发挥东莞在土地、厂房资源丰富且开发强度较低优势,划定平方公里级产业合作空间,吸引坂雪岗科技城ICT产业企业共建下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园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二是发挥坂雪岗科技城在ICT产等产业方面的技术研发优势,以行业协会、实验室、产业联盟为纽带,服务深莞同类企业,实现良好的前沿技术创新生态。三是近期加强承载区研发公地优势与下游关联地区构建产研合作,重点关联凤岗京东智谷、清溪学研工业园、塘厦科苑城。
二、筑牢科技产业基础
(一)湾东智芯基本情况
规划定位情况:以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龙岗中心城为主阵地,做强科技创新“主引擎”。推动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框架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充满活力的科研和人才管理机制,成为最适宜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区域。促进现代化城区、国际化校区、智慧化园区、创新型社区融合共生,打造全市深港合作重点平台,建设深圳东部中央智力区和产业创新服务区,全面建成产教融合、文体辉映、商业繁华、交通便利、生态宜居的高水平深圳东部中心核心区和“城市新客厅”。资源布局情况:推进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建设大运深港科技产业合作区。依托深圳建筑产业生态智谷,重点发展智能建造、智慧建筑、节能减排3大产业集群,集聚中建系、中能建系等56家央企以及市政总院等一批咨询机构。高标准打造现代化高品质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高标准建成大运AI公园。建设高端文体圈,打造大运北国际化文创街区。加强深港合作,建立深港两地科技创新资源快速通道,推动两地人才和团队项目的落地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地科研、产业、教育、医疗等资源的高效汇聚。建设深港创新合作圈。依托港中大(深圳)、深港国际中心等平台资源及大运综合枢纽、东部过境高速等交通支撑优势,推动深港在科技创新、高等教育、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实现产业、创新、人才全链条的融合发展。
(二)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产业发展
龙岗区将结合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围绕未来医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领域,催生新技术、新赛道、新产业,联动辐射深莞惠汕,成为带动湾东整体产业结构升级与未来产业生长的策源区。探索在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建设香港科技园龙岗分园,采用香港园区管理模式,对入驻孵化器的优质港资企业给予租金补贴,为香港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的成果落地转化提供空间。龙岗区将以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为核心,利用片区科创载体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发展空间充足、对港交通便利等优势,发挥港中大(深圳)桥梁作用,积极承接科创资源外溢,深度参与深港科技合作,打造深港科技项目和人才重要集聚平台。接下来,龙岗区将加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统筹力度,依托华为、比亚迪、领益智造、中软国际等龙头企业在东莞临深片区的已布局重点项目,做好深圳高端先进制造业产业资源承接,将龙岗中心城建设成为贯穿大湾区东西方向城际铁路的重要节点。
三、打造湾区制造“脊梁”
(一)信息数字核基本情况
规划定位情况:整合坂田片区、平湖北部新城、甘坑新镇空间资源,深耕优势产业“主战场”。充分整合信息数字核与云创小镇等周边空间资源,构建“核心区-承载区-联动区”三圈层协同发展格局。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在若干重点领域成为产品定义、标准诞生的策源地,打造软硬结合、开放融合、要素完备、梯次分明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体系,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资源布局情况:以IT产业为信息数字核的产业重要发展目标,融合跨境电商等重要产业,打造信息数字核万亿级世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挖潜平湖北部新城、甘坑新镇等重点区域产业空间,为着力补齐半导体产业自主研发和先进制造短板、打造更自主可控、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条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培育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中坚企业为支撑、中小微企业互相促进的企业雁阵。依托平湖跨境电商总部基地,推动总部企业集聚、跨境电商运营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以优质城市配套完善为保障,推进深圳科技博览中心、龙岗国际艺术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医院、市十七高等重点项目建设。
(二)深莞惠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
目前,深莞惠构建了较为紧密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关系,如华为终端、大族科技、伯恩光学等深圳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在东莞、惠州建立生产制造基地,OPPO、VIVO在深圳设立研发总部,胜蓝、劲胜智能、德赛等东莞、惠州上市公司向深圳华为、富士康、比亚迪等龙头企业提供零部件配套。此外,深莞、深惠两地日常通勤、商务交往规模已达全省最高水平。深莞日均双向交通量达到31.4万辆较大幅度高于广佛(24.9万辆)。深惠日均双向交通量近9万辆,仅次于深莞和广佛。
龙岗与莞惠优势互补,初步形成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分工协作。一是“研发+生产”模式,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在技术、人才上积累了巨大能量和优势,创新研发能力强,惠州有着充足的企业孵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空间,产业链配套齐全,发展成本相对较低,为“深圳研发、惠州生产”提供了条件,例如总部设在惠州的TCL、德赛、华阳等知名企业,因深圳的科创优势、人才优势,在深圳开设研发中心和工厂项目。二是“总部+基地”模式,2008年和2015年的两波深企外迁潮,都有深圳著名ICT公司将其生产基地外迁惠州,如深圳中集集团斥资20亿元在沥林镇建设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智造基地,正威集团投资150亿元在博罗设立新材料制造产业园,在博罗县石湾镇建立铜产业链。三是“龙头+配套”模式,典型案例如华为供应商在区域内集聚,华星光电则在深圳建设显示面板工厂,在惠州建设模组、电视工厂作为深圳厂的高世代面板线配套,完成面板之后模组等工序。以上三类模式可在后续与东莞打造湾区制造“脊梁”中进一步丰富推广。
(三)龙岗区与塘厦镇强化合作
一是在产业发展方面,龙岗区与塘厦镇共同位处ICT(信息通信技术)产业“深莞惠成长三角”核心,区域集聚了珠三角ICT产业链85%以上的产能。其中,龙岗区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以坂雪岗科技城、甘坑新镇等片区为核心,辐射周边重点区域,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承载区。塘厦镇在相关规划中提出积极对接深圳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加强与梅观科技创新走廊、坂雪岗科技城对接合作,融入高集聚强联系的电子信息产业网络。双方在电子信息产业资源整合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共识与基础。
二是在区域合作方面,龙岗区与塘厦镇位处深圳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前沿地带。面向深圳都市圈建设,龙岗区提出打造深圳都市圈区域城市中心,谋划打造重大战略平台,为深化深圳都市圈区域协同合作、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提供载体和抓手。塘厦镇提出充分发挥毗邻深圳的区位优势,推进在产业共建、基础设施联通、创新协同、优质生活圈构建等方面深度合作,共同推动5G、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深圳都市圈建设相关多领域合作方面,龙岗区与塘厦镇也具有良好的合作共识。
但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湾区重大平台、创新性政策等资源呈现环湾集聚态势,区域发展重心不断西移。此外,都市圈跨界地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供给存在洼地,滞后于人口空间集聚态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在新的区域格局背景下,龙岗区与塘厦镇亟待进一步推进产业分工协作、基础设施共建、合作机制创新,共同谋划区域协同发展新方案。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谋划共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发挥龙岗超级链主企业优势与临深区域产业集聚、空间资源等优势,推动坂雪岗科技城与东莞、惠州临深区域,特别是与塘厦镇产业合作。立足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承载区基础,聚焦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智能终端等领域,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深度协同联动,创新合作模式,共同打造成为以“坂松走廊”为代表的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创新策源地、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增长极、深圳都市圈协同发展示范平台。
(二)谋划共建深莞惠汕新兴产业走廊
深莞惠汕新兴产业走廊为东西走向,以新型科技产业为主线,西有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宝安高端制造业,中有西丽科教城、龙华智造产业,向东连接龙岗的坂雪岗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宝龙生物药先导区、坪地低碳城、坪山高新区,并延伸到东莞、惠州、深汕合作区、汕尾等地区,形成覆盖深莞惠汕四市的百公里长、数万亿级的横向“产业脊梁”,与纵向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各有侧重,共同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三)共同推进深圳市万亿级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结合国家、省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依托深圳国际低碳城的平台优势和清林径水库生态优势,协同深圳龙岗、坪山、大鹏、深汕,东莞塘厦、凤岗、清溪及惠州新圩等区域,聚焦新能源、节能环保、智联网联汽车等新兴赛道,强化全产业链布局与产业分工协作,实现绿色低碳产业链式培育与集群发展,共同推进深圳都市圈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四)率先探索区域合作机制创新
依托区域合作平台,共同探索建立跨区域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财税制度,建立“共编共审共管”的一体化规划机制,建立园区共建和建设用地指标转移机制,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等,为深圳都市圈跨界协同合作提供先行先试。通过创新机制联动平湖片区规划建设,围绕深莞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明确建设标准,建设计划。串联塘厦、平湖北、坂雪岗科技城、云创小镇、布吉新城等片区,打造深莞高水平产城融合组团。
专此函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