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小痛到医院,不知该挂哪个科室?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就医困惑?问诊不慌,龙岗“华佗”来帮忙!记者获悉,自2024年9月,区域华佗GPT智能导诊和预问诊系统在龙岗上线以来,已有近50万人次的访问量。
这是一款由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大数据研究院和龙岗区卫生健康局联合研发的,以开源中文医疗大模型为基础的医疗场景的创新应用。它可以模拟专业医生的诊断逻辑,提供病症评估、健康咨询及就医指导,为患者提供人性化、高效的导诊服务。
“华佗”把脉问诊
患者丝滑就医
如何使用“华佗”?患者只需在微信中搜索“健康龙岗”公众号,点击下方信息栏的“诊疗服务”,便能轻松找到“华佗GPT预约”,点击进入后就可以与华佗GPT进行对话。目前,华佗GPT已经介入了龙岗区内12家公立医院,患者选择好想要就医的医院就能进入问诊。
“我最近有点胸闷气短”,患者输入症状后约3秒,华佗GPT便有了响应,并与患者开始对话:“这种症状持续多久了,有没有其他症状伴随?”……在经过几个回合的对话后,华佗GPT结合患者的描述进行了判断分析,推荐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和“心血管内科”两个科室,而患者只需点击对应科室即可跳转至医院的预约挂号界面,即可直接与医生预约就诊时间。
“我们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多数医院的导诊在刚上班时会热情饱满地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询问和分诊,但随着工作时间的拉长,工作人员对询问患者的导诊精准程度会下降。”据华佗GPT开创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助理教授王本友介绍,相比于人类,华佗GPT可以克服长时间的工作疲劳,24小时始终保持同样的精力和语气,为广大患者做好基础导诊工作。
AI+医疗
助力深圳医疗实现“弯道超车”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或被看作是智慧医疗的一大趋势。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机器人手术所取得的显著成果不仅改变了复杂手术的实施方式,也改善了患者的医疗效果。
近年来,深圳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势头强劲,完备的产业链是各项新技术问世后快速实现产品转化的环境优势。今年2月13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外科微创人工智能机器人中心揭牌成立,标志着港中大(深圳)医学院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又一创新尝试。据港中大(深圳)医学院创院院长郑仲煊介绍,该学院已将人工智能基本原理运用融入一年级医学生的日常教学当中,旨在让医学生在六年的学习实践中,全面深入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在医学临床诊断上发挥的作用,进一步为医学研究奠定技术基础,真正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的医疗健康事业培养顶尖医疗人才、贡献医疗智慧。
目前,华佗GPT的导诊准确率官方数据在95%以上。王本友表示,尽管医疗大模型在语言上仍有可能出现一些“幻觉”小错误,但深圳是一个对新科技非常包容的城市,这也是深圳医疗能够与北上广等医疗资源密集城市相比,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方面实现弯道超车的新机遇。华佗GPT将基于DeepSeek和临床医生的实践继续做好AI辅助和培训工作,“未来,它将会更加人性化、有温度,让患者有更好的就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