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下午,第9期深圳人机沙龙活动举行。本次活动聚焦“光电子技术在人工智能及机器人领域的应用”,与会嘉宾共同深入探讨光子计算如何重塑AI未来的产业格局与能耗边界。
本次沙龙由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深圳市龙岗区人工智能(机器人)署、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深圳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深圳市人工智能学会、深圳市机器人协会、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全球首家人工智能6S店、深圳大学、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清华大学校友会计算机系分会、深圳市清华大学校友会电子工程系分会、深圳市电子科技大学校友会等共同主办。
活动会聚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党委副书记、现代信号与数据处理实验室主任、深圳市人工智能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邹月娴,国家优青、青年千人、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Fellow)、深圳市黑磷工程实验室主任张晗,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数字官、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车宏原,深圳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执行会长郎丽艳,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综合业务组组长郭伟伟等70余位嘉宾。
围绕“光电子技术在人工智能及机器人领域的应用”主题,与会嘉宾分享了以下核心观点:
光子人工智能是突破算力瓶颈的关键路径
传统电子芯片受限于摩尔定律放缓与能耗问题,已难以满足人工智能日益增长的算力需求。光子人工智能凭借光子在并行处理、传输带宽和能效密度上的先天优势,展现出巨大潜力。光子芯片在常温下即可实现矩阵运算、权重存储、非线性激活一次性在光路上完成,利用物理本身实现深度学习中最耗算力的部分,是一条不依赖新材料奇迹且符合经典物理的“现实捷径”。
光子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部分国家已在光子计算和光互连领域展开系统布局,例如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投入超10亿美元支持相关项目。在这一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若不能及时实现原创突破,我国将面临新一轮“卡脖子”风险。加快发展光子人工智能产业,既是落实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更是抢占未来科技竞争主动权的必然选择。
推动光子人工智能需加强前瞻战略布局与资源统筹
建议将光子人工智能纳入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核心规划,制定中长期产业目标与科研导向。设立专项领导小组,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强化资源统筹与政策保障,避免重复投入与短期行为,为产业发展提供明确方向与制度支撑。
建设中试平台是打通科研与产业融合的关键环节
光子人工智能的突破始于物理原理与实验验证,但缺乏中试平台会阻碍其走向应用。可依托现有高新区、合作区及实验室资源,建设开放型中试平台与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提供工艺验证、性能测试与第三方认证,促进科学家与企业家的信息流通,缩短科研成果转化周期。
跨学科协同是突破核心技术难题的必由之路
需聚焦光子人工智能所涉及的物理、材料、光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领域,成立联合实验室与研究中心,构建学术团体、会议交流及企业合作平台。重点攻克能效瓶颈、光互连架构及算法—器件协同等核心问题,配套统一的设计工具与数据接口,降低协作门槛,形成技术攻关合力。
深化开放创新与国际合作是提升全球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应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与全球科研项目,强化我国在创新体系中的影响力。通过制度型开放,建设国际创新合作区,实施数据跨境、设备进口、人才签证等便利政策,吸引国际顶尖团队与跨国企业来华设立研发中心,融入全球创新发展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