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号】20200004
【提案人】九三学社龙岗基层委员会、蹇敦翃
【理由】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促进人类健康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健康 中 国 2030”规 划 纲 要》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作为卫生与健康工作的重要抓手,放在了突出位置,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社区健康教育作为健康中国战略落地实施的重要内容,在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增进健康水平方面具有积极作用:1.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对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公共道德修养,培养居民的社会公共道德,树立社区文明新风有重要作用;2.是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保障,在实现全部的健康目标、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中扮演重要角色;3.有利于社区防病治病工作,能改善患者的消极情绪和异常的心理变化,有利于防止传染病的扩散,创造有益于健康的家庭和社区环境,对社区防病保健康发挥重要的作用;4.健康教育具有明显的先导作用、传知作用和指导作用,是实施初级卫生保健全部服务的先导,有利于社区健康卫生服务工作的全面落实;5.儿童和青少年关系到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社区健康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6.有利于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7.有利于建立健全正确的健康意识和科学的生活方式,从源头预防、控制危险因素的发生和蔓延。
2019年底从武汉开始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至全国,面对凶猛的疫情,大多数市民显得无知、无助和无奈,充分暴露了包括公共卫生知识在内的社区健康教育的缺失与不足,更加突显了社区健康教育的重要。
龙岗区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
1.制度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组织协调机制和激励措施
我区的社区健康教育是在区卫健局的领导和区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指导下,由“六位一体”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承担具体任务。一方面,工作方式为政府牵头、部门协调、政策配套、社区搭台、卫生唱戏、大众参与,涉及机构、部门众多,包括:健康教育所、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等等,他们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但缺乏完善的组织协调机制和激励措施。另一方面,社区健康教育多重于形式,且开展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语言教育和文字教育为主,主要包括各类卫生日宣传、个别健康咨询与指导、科普讲座、标语、条幅、宣传栏、部分健康处方等,宣传的成分多,教育的成分少,公共媒体往往也仅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呈现,社区居民参与热情不高,对健康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和内在的动力,覆盖人群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健康教育效果有限。
2.社区居民的健康知识素养偏低
根据2019年九三学社龙岗基层委员会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龙岗社区居民22项健康知识知晓率为55.6%,低于2017年深圳市社区居民的平均水平76.62%。
7类健康问题素养的比例分别为:科学健康观(45.8%)、传染病预防(27.2%)、慢性病预防(10.5%)、安全与急救(52.9%)、基本医疗(18.6%)、健康信息(25.5%)、科学就医(38.9%),均明显低于深圳市2017年的各项指标。
3.社区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不足,配置不平衡,素质待提高
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健康教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不同层次且稳定的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作为支撑。健康教育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公共卫生、社会人文、教育、心理、行为干预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区社区健康教育人员多为临床医学背景,仅有小部分人员为预防医学背景,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不足,且身兼多职,专业匹配度不高,缺乏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训,高层次健康教育人才不足,健康教育实施水平较低,健康教育讲座工作不完整,未开展效果评估,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4.健康教育的组织与呈现缺乏针对性
健康教育大致可以分为学校健康教育和大众健康教育两部分。学校健康教育对象主要是在校学习的青少年,大众健康教育的对象为全体居民。社区健康教育对象众多,结构复杂、情况各异,对健康认识水平不同,对健康知识的接受程度差异较大。目前健康教育的组织和呈现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方式单一、渠道有限、覆盖人群较少,尤其缺少公共卫生方面(如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的内容,与社区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与质量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社区健康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
【办法】
1.政府部门应积极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健全健康教育的公共配套政策,建立以政府负责、部门合作、社会动员、群众参与、法律保障的健康教育工作运行机制,完善相关部门间的相互沟通、协调、协作等流程,健全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制定具体的考核目标和激励措施,保障经费,配置适应工作需要的设备,定期开展社区居民健康素养的监测与评估。全面推动“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社区”“健康促进企业”等各类健康促进场所的建设,同时,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开展广播咨询、电视咨询、网络咨询、设立健康教育的热线电话和微信公众号,组织各类卫生保健知识竞赛等,营造健康教育的支持环境,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快推进健康龙岗的建设。
2.社区是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在深化“医改”的背景下,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应加强社区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和管理,建立以街道为区域的组织架构,开设“社区居民健康学校”,编写《社区居民健康手册》,加强社会宣传和社区行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加强对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如结核、禽流感、艾滋病、SARS、NCP及各种病原微生物)的预防、监控,控制和消除病媒生物的发生与流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防控及相应保障措施、病媒生物监测与报告、疫情处理及监督管理等公共卫生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增强居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使居民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和科学的生活方式,从源头预防、控制危险因素的发生和蔓延。
3.加大健康教育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以多种形式引进健康教育优秀人才,着力建设好健康教育的四支队伍:一是以医疗卫生人员的“主力军”队伍、二是学校及幼儿园教师的“校健军”队伍、三是职业健康重点行业健康促进人员的“职健军”队伍、四是各类媒体健康教育传播人员的“媒健军”队伍,强化健康教育机构和人员的能力建设,并在社区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配置专职健康教育岗位,确定岗位目标和任务,加强从事健康教育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其社区健康教育计划设计和实施、评价能力,建立以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的综合性、连续性、全方位的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组织和呈现具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直观、可及、符合不同对象实际健康需求、居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材料和方式,有效地指导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4.充分发挥公立医疗机构在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公立医院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前哨阵地,也是开展慢性非传染性防治服务的重要力量。“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推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健康环境,减少疾病发生。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的结构和功能也将随之改变,医院将成为实施健康教育与促进最直接、有效的场所。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社会的不断进步,健康教育的概念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健康促进医院是现代医疗机构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新方向,医疗机构,尤其是公立医院对健康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医务人员作为健康工作的主体,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识和能力,除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和健康,还能有效的帮助患者及其亲属提高健康素养水平。加强对医务人员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使其在诊疗过程中利用健康咨询、健康处方、健康手册等进行健康教育,并创新健康教育新渠道、新方法,通过院外义诊、各类卫生日宣传、健康大讲堂、拍摄健康知识小动画、小视频,组织卫生巡回展览等,深入到社区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推动健康促进医院的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5.将学校健康教育纳入社区健康教育体系。学校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社区健康教育必须覆盖社区学校,推动健康促进学校的建设,配置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在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强化应急与避险、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预防近视知识教育、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治知识教育、控烟健康教育等,并与多学科教育相结合,与课堂内外教学活动相结合,确保开课率、课时、教材、教师和教案、考核和评价“五落实”,发挥学校健康教育的整体效应,促使学生自觉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全面增强学生健康素养和体质。
6.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探索“互联网+”的健康教育新模式。近年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现代生活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的广度和深度越来越有限,加之成本较高,整体效果欠佳,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众多新型、高速、便捷的网络交流平台,加上智能手机和各种社交软件的广泛使用为健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互联网+”是一种新的业态和新的经济形式,贴合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在应用传统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大胆探索“互联网+”下的健康教育新模式,建立网络健康传播平台、开设健康“微课堂”、设立健康“微档案”等,必将能更好的适应居民的健康需求,对加快打造健康龙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