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号】20200005
【提案人】民进龙岗区基层委员会、杨俊、詹声铭、吴平青、陈爱青
【理由】
按照国家“到2020年底,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的总体要求,国家、省、市、区对生活垃圾分类以及后面的处置都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处理可分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四个环节。首端的分类投放需要全民参与,源头分类投放做不好,后面都不可能真正做到垃圾分类。尾端的分类处理需要完善相应的机制、设施,才能真正实现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和无害化。
龙岗区垃圾分类处理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不高。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参与意识不强,分类习惯尚未养成,混合投放问题较突出,源头分类效果不理想;此外,居民在投放垃圾时,发现垃圾分类的名目繁多,能看到的分类有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等各式各样,有的按照含水量分为干垃圾和湿垃圾,有的按照是否可以回收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没有形成统一的能便于识别的效果,导致居民困扰,干脆随意投放了事。二是先分后混的问题仍然不少。现阶段大多数小区垃圾收运模式是由物业、城管等各方联合开展,垃圾运至集中地点,再由环卫车辆运至垃圾转运站进行集中,最后运至垃圾处理场所。由于分类收运能力不足,即使居民进行了分类投放,后续收运也是混合一起。三是公共机构主动性不强。一些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增加垃圾,未能从源头上做到“垃圾减量化”,例如,经常能看到公共机构提供“一次性”饮水杯,材料各不相同,但是一次性杯给每天的生活垃圾处理增加了较大压力;部分街道、社区对垃圾分类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垃圾分类的整体效果。四是垃圾分类的社会氛围远未形成。没有形成人人知晓、人人会分、人人愿分的社会氛围,也没有形成奖罚分明的有效机制。
因此,对于前端分类方面的问题,值得研究如何科学、合理设置垃圾分类桶点;对于中端分类收运方面的问题,需尽快研究如何收运科学高效,收运处理一体化好还是收运和处理分别由不同公司或机构来负责更好;对于末端分类处理方面的问题,从环保性、安全性、稳定性、成本、减量率等指标进行比较,增加政府投入或鼓励社会投入,确保末端处理资源化和无害化。在上述的各流程、环节中,如何应用智慧化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从小区智能垃圾桶点、收运车辆管理到处理监管全链条智慧化管理系统亟待研究和解决。
【办法】
一、抓好垃圾源头减量工作。一是市场监管部门要做实宣传和执法工作。严控餐饮单位使用或发放一次性餐具;加大对市场商店免费提供塑料袋的查处力度。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要严控机关事业单位使用一次性杯具。二是市场监管部门要大力推广净菜上市工作,将发黄的菜叶、菜梗留在田里或农贸市场垃圾桶,避免居民带回家中而增加厨余垃圾。三是研究制定减少物流快递行业包装纸盒、塑料包带的机制和措施,鼓励物流企业自行回收包装垃圾。
二、垃圾分类投放应简单化。分类回收设施的便利性,不仅是影响居民垃圾处理行为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分类回收整体效果的重要环节。建议按照因地制宜、大类粗分的原则制定简单易记的分类标准。根据我国垃圾含水率高(主要是厨余垃圾比重大)和可生化有机质含量高的特点,建议率先推行比较符合百姓认知水平的“干湿分类”方法,即——把废旧塑料、废旧纸张、废旧衣物等废旧物资分为一类,把以厨余垃圾为主的湿垃圾分为一类,其他干燥垃圾分为一类。干湿分离后在转运途中,进一步对干垃圾集中细分,湿垃圾日产日清,预计可实现垃圾减量近一半,从而降低垃圾转运负荷和末端处理处置负荷。
三、提升中端收运的质量水平。由政府财政拨款或合适的社会投资机构对现有垃圾中转站、压缩站进行提质改造,适应和满足生活垃圾分类要求。同时更新改造现有运输车辆,配备满足各种不同清运需求,节能环保的专用收运车辆,如易腐垃圾应采用密闭专用车辆运输。
四、提升末端处理能力。一是鼓励社会资本、专业化企业参与到垃圾处理的各个环节。废品回收是市场主导,垃圾处理是政府主导,要转变观念——承认废品回收就是垃圾分类,也是关系民生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应该与垃圾处理一样,政府应当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建议由政府采购垃圾分类业务,再拨付相应的垃圾减量化补贴。二是对现有的餐厨垃圾处理设施进行产能提升。目前处理餐厨垃圾的朗坤公司通过控臭工艺的改进、废水处理设置的扩容,争取环保部门支持,办理好环评手续。三是试行小型处理项目承担过渡期厨余垃圾处理工作。干湿分离技术小型化应用试点项目(日处理160吨/日)、小型厨余垃圾高温好氧制肥试点项目(日处理50吨/日,可扩展至100吨/日)、推进厨余垃圾生物转化技术处理试点项目(日处理50吨)等处理设施加快推进。四是加快推进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建设。争取2025年前新建成一座大型厨余垃圾处理设施,保障我区厨余垃圾应收尽收,全量处理。
五、全面提升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一是对全区的学生和学生家长开展针对性的教育。通过开设垃圾分类科普教育课、主题班会、实践活动等抓好大、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学生的垃圾分类教育。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分类、学生与家长一起分类,带动家庭成员积极转变观念,开展好分类工作。二是推进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升居民参与率、投放准确率。要按照规范指引,进一步完善小区集中分类投放桶点。通过上门宣传、小区活动宣传、公共宣传等形式做细做实小区居民的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居民理解厨余垃圾必须拆袋投放的缘由,将市民“不想分、不愿分”的思想观念转变为“想分类、会分类”。三是要强化督导工作。通过物业管理公司人员、小区党员志愿者、小区居民等组建督导员队伍,引导投放垃圾的居民开展好垃圾分类。四是稳步推进城中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结合城中村综合治理,首先完善城中村生活垃圾集中分类投放桶点设置。针对城中村居民流动性强的特点,做更细更实的宣传教育工作。五是稳步抓好企业、各类“小场所”的垃圾分类工作,监督企业落实好员工的培训教育。六是抓好公共宣传教育。制作优良宣传片,龙岗电视台、侨报等发挥好公益宣传作用,利用电梯广告、楼宇电子显示屏、各类宣传栏等开展宣传。
六、强化专业培训,完善队伍建设。组建一批专职督导队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系统组织专题培训;发展一批兼职志愿督导员。发挥机关企事业单位先行表率作用,发展以单位职工组成的兼职志愿督导员队伍;加强业务培训,让督导员既熟悉垃圾分类的业务知识,又熟悉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工作效果。
七、完善奖惩机制并严格执行。一是健全激励机制,制定实施龙岗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激励方案等有关规定,落实督导员餐费和交通费补贴。对分类成效显著的单位、住宅区、家庭和个人等给予奖励,例如“生活垃圾分类好家庭”“生活垃圾分类积极个人”等。二是严格执法。对多次教育培训和提醒,仍拒不履行分类义务、拒不落实分类措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严罚,并将处罚情况纳入诚信系统。三是建立约谈、通报等机制,对小区部分不积极分类的居民,开展针对性的上门宣教或在小区内予以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