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号】20200041
【提案人】孙骞
【理由】
近年来龙岗区委区政府一直重视和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持续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目前龙岗区图书馆已成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另外采取多种形式,在街道、社区、工业园区和学校等地建成33个分馆,并采取总分馆一体化垂直管理的模式,使服务范围、服务质量和服务绩效大幅提升,成为百万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家园。
2019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中提出要“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李克强总理连续六年将“推动全民阅读”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12月,深圳市委、市政府下发的《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19-2025年)》,其中第75项提出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全面建成“十分钟文化服务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和精准度。新时代对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标这一要求,我区公共图书馆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提升。
(一)馆舍选址不当。有些街道、社区图书馆与行政办公场所设立在一起,属于封闭管理方式,与政府工作人员同一个大门进出,在安保上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进门需要办理登记手续,这样在物理上阻隔了读者走进图书馆。
(二)开放时间不足。有些基层图书馆没有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管理人员身兼数职,开馆时间无法保障。
(三)图书更新不够及时。分馆图书一年更新两次,两次加起来更新10%左右,更新书单来源于各分馆平时登记的读者具体需求和总馆每年采购的新书,图书更新不够及时。
(四)服务能力不强。公共图书馆由于面对的是社会各阶层,读者学历、年龄、职业、爱好各不相同,构成对图书借阅的多学科,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但基层图书管理人员许多是委托第三方提供的,专业能力不足,只能提供简单的借阅服务,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五)运营成本较高。为了保障正常开放,每个分馆至少配备三名工作人员,现在区馆采取向第三方购买服务的方式,仅仅人员费用这一部分每个分馆每年约20万左右,随着人工费用逐年上涨还会上调。
(六)馆校合作有待增加。辖区中小学按照建设标准都配有图书馆(室),但其图书数量和更新频次上希望借助区图支持,学生也是图书馆最大的读者群,目前区图与龙岭和平湖两所学校合作,设立了分馆。从目前正常开放的龙岭分馆运行情况看,读者反响良好。辖区内其他中小学,尤其是民办学校与区图合作的强烈意向,希望分馆向学校倾斜。
【办法】
现在读者对图书馆不仅要求提供舒适的借阅环境,还希望提供讲座讲堂、主题研讨、图书分享、亲子活动、展览展示等多种服务,使公共图书馆成为公共文化展示空间、文化传递空间、文化交流空间。2020年是5G技术应用的元年,为建设无人值守的24小时智慧化图书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也为实现“十分钟文化服务圈”目标提供了可能,龙岗可以打破条块分割,整合学校图书馆、社区党建中心、工业园区多功能室、居民小区和社区公园等资源,通过统筹改造或新建广泛互联、融合共享、个性互动的小型化智慧型图书馆,在普惠性和精准度方面下功夫,推动全民阅读,更好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
(一)跨越门槛,让读者方便进入图书馆。对于设置在行政办公场所的图书馆,通过开辟专门通道、围挡隔离、架简易通道等多种因地制宜的改造方式,让读者方便进入图书馆,使公共图书馆真正能为社会所用。
(二)科学规划,为智慧型图书馆搭建基础。目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图书馆,无人值守并能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智能化和交互式精准服务的智慧型图书馆正在成为现实。建议将智慧型图书馆建设纳入龙岗“智慧城市”建设当中,以“十分钟文化服务圈”为目标,科学规划,为智慧图书馆搭建管理中心。
(三)融合改造,提升社区图书馆智慧化程度。社区目前有党群服务中心,四点半学校、文体活动中心、图书馆等服务设施,都需要配备人员进行管理,但利用率都不高,可以通过智慧化融合改造,使一个场地满足多种用途,成为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将有限的人员用于为居民提供更好地人文服务上。
(四)馆校联合,将区图资源引入中小学。中小学生是图书馆最大的读者群,引导孩子们从小形成阅读的习惯将受益终生。因此建议与教育部门合作,集中学校建设方、管理方、所在社区等多方力量,采取共建的形式,拆除一段学校围墙设立面向学生和周边居民的开放式智能化图书馆,将区图资源引入到中小学,使现有图书资源最大化使用。
广场公园,布设小型化智慧型图书馆。在广场公园等人流密集区,布设小型化、自助式、智慧型图书馆,将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放入其中,读者可以自助完成通借通还、电子借阅、查询预约、还可以参与图书采购、无线上网、自动化开放管理等功能。全区可以统一打造这样的智慧书屋,使之成为市民的精神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