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号】20200059
【提案人】吴昊、古少扬、罗卡君
【理由】
AED又称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可自动诊断出心律失常(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并给予自动电击除颤,从而使心脏恢复正常搏动。AED操作简单,非医疗专业人员接受一定培训后,都能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可在救护车到来前为猝死患者提供紧急急救。目前,AED作为抢救院前心源性猝死病人的有效仪器装备,在欧美、日本及我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大量人群聚集的场所,如商场、机场、车站、学校等处都有配置。日本每10万人配备AED数量约234.8台,美国每10万人配备AED数量约199台,中国每10万人配备AED数量小于1台。近年来,我国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大型城市的公众场所开始逐步配置AED,为公众提供紧急医疗服务。
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指出,学用AED比学心肺复苏(CPR)更为简单。据美国心脏学会公布过的一项报告,如果公共场所配有除颤器,会使用除颤器的非专业医务人员及时使用它,对心跳骤停后心脏复苏的成功率能提高两倍。资料表明,在到医院急救前,使用AED的流程中,在一分钟内使用,第一次的成功率可达94%,这充分肯定了AED对于挽救心脏病患者生命的重要性。
当今,我国患心血管疾病的人数在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也居高不下。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每1分钟就有1人死于心脏猝死。心脏猝死中,约有60%至70%为室颤引起。但如果在患者发生室颤后20至30秒内迅速除颤,几乎100%的患者得以幸存。公共场所设置AED,早已是国际大都市的必选项。目前,欧美、日本等地公共场所内,AED覆盖非常普及,猝死患者抢救率也明显偏高。与世界上其他在公众设立AED的国家相比,我国情况不容乐观。据统计,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高达54万人,每天约有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每分钟都有人倒下,而我国心脏骤停者的抢救成功率不足1%。公众缺乏急救技能及参与急救的意识,公共场所也极少配备AED。
我国不仅需要普及AED,而且需要大量会应用AED的公民。在公共场所普遍安装AED,就为病人得到及时的救治提供了可能,AED是全自动的,只要稍加宣传一般人都会使用。因而普及AED使用的培训工作,方便公众及时施救,将有可能挽救很多人的生命。目前,我国大城市的公共场所逐渐设置AED正在与国际接轨,这将提高国人生活质量。
深圳是中国在公共场所逐渐设置AED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城市,而龙岗区作为深圳市的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大学城集聚地,加快普及AED是义不容辞的工作。建议区政府有关部门给予重视,做好全社会的公共急救普及工作。
【办法】
1. 强化政府规划和调控作用。区政府有关部门将AED配置纳入院前医疗急救布局规划,加大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的配置力度,优先在地铁站、机场、大学城、行政办事大厅等处配备,其后在人流密集的商业区配备。将AED配置、后续维护、更新费用以及培训、宣传费用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促进公共急救设施的逐步完善和普及使用。公共场所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的设置应广泛覆盖,普及公共急救相关知识,培养大批义工、志愿者。
2. 运用“互联网+”创新思维。实施“互联网+急救”工作,联合有关方面共同推进“AED地图”的发布,方便手机搜索查询,同时,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加入这一“互联网+急救”平台,为急症患者争取更多的被挽救机会,提升龙岗区医疗健康行业的信息化水平。
3. 广泛发动,强化宣教。每个年龄段的人员都有出现猝死的风险和可能,因此,推广学习急救特别是抢救心搏骤停的相关科学知识尤为重要。建议在广泛覆盖AED的同时,在各设备设置单位和区域开展AED志愿者招募培训,在全社会普及AED。卫生健康、宣传部门、基层街道办和社区、媒体等制作多种形式的AED宣传材料,作为公益广告在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网站、新媒体等不同类型媒体广泛宣传,通过多途径向龙岗区居民普及公共急救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