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号】20200072
【提案人】陈思远
【理由】
“时而跌跌不休,时而节节攀升。” 近年来,我国生猪市场大起大落要么伤了生产者要么伤了消费者,严重影响着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而随着“非洲猪瘟”在中国各地的养猪场蔓延传播,导致国内猪肉短缺、肉类价格大幅上涨,“吃不起猪肉”一度成为民生热议话题。目前,深圳市城市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万人以上,现生活在深圳的人口达2300万以上,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其中龙岗区人口就有近500万人。民以食为天,肉以安当先。猪肉作为最主要的肉类消费品,为了有效保障深圳猪肉供给,龙岗区政府积极拓宽鲜猪肉采购渠道,全力做好全区非洲猪瘟防控,确保市场供应。农业农村部规定,一个省份有两个或以上地级城市发生非洲猪瘟,就禁止毛猪省内跨市调运,由于龙岗区没有生猪养殖基地,若周边省内其他区域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如何响应国家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供应”号召,建立猪肉长效供应机制和价格稳定机制,保障龙岗区猪肉供给,稳定市场肉价,让广大龙岗居民能够吃上“放心肉”,将是值得深思并解决的问题。借鉴国际经验,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打造全新交易体系是生猪肉类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
为此,应建立更广泛更安全的肉类供应渠道来缓解市场需求,除了进口猪肉外,可以进一步发掘国内潜力,建立我区驻外定点肉类交易平台,让猪肉供给落实主体责任,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多元化经营,专门承担龙岗区乃至整个深圳市肉类市场的宏观调节和价、量平衡功能,有效保障龙岗区生猪市场平稳供应。同时,在全市的肉食品产业中发挥提高质量、指导产销、满足市场、稳定价格、构成信息、指导标准等作用,形成“大市场、大流通、蓄水池”的聚合效应,有效规范和提高行业标准和从业素质。
【办法】
(一) 推进供深生猪基地建设,建立生猪供销合作机制
建议积极响应政府“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由龙岗区牵头与生猪主产区(含扶贫地区)建立“精准、稳定、安全、长期、高品质”的生猪供销合作机制。根据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海南、福建等中南六省生猪出栏规划目标以及全市生猪消费需求,按照“专业养殖大企业为龙头、中小养殖企业及散户补充”“省内供应70%、省外供应30%”的思路,与省内各生猪主产区及湖南、江西、广西等省区外生猪主产区所在地市建立生猪供销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将上述地区现有或规划建设中的规模生猪养殖场认证为供深生猪养殖基地,由产销两地政府、养殖及屠宰企业签订多方合作战略协议,推动供深生猪养殖基地按照“圳品”标准进行饲养、运输、屠宰、销售,搭建“精准、稳定、安全、长期、高品质”的生猪产销对接平台。
(二)优化生猪产能布局,逐步实现“调猪转为调肉”
建议主动调整产能和结构,到生猪主产区布局全产业链,最终实现由“调猪转为调肉”。随着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发展态势及国家政策导向,全国生猪主产区将从小散养殖向规模化养殖转型,从单一养殖到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一体化转型。为贯彻落实《中南区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区域化防控方案》,有效降低因疫情限制生猪调运对屠宰企业正常营运的影响,保障市场平稳供应,可由区政府出面组织我区的肉类经营产业链的相关企业和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到供深生猪产地建立白条边猪肉品交易批发平台,开展白条边猪批发、加工、冷链物流、仓储交易业务,对市外供深白条边猪实行集中交易、统一监管,实现供深白条与肉品多来源、多模式的市场供应格局,丰富生猪市场供应、保障质量安全、维护价格稳定。
(三)构建安全追溯智能体系,建立安全监管机制
建议在龙岗区建立集追溯、检测、监管为一体的安全智能监管体系,实现肉类产品流通链的溯源把关,形成市场全方位、立体化的“智慧食安”监管新模式。一是构建安全追溯智能体系,以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为基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肉类商品流通的索证索票、购销台账的电子化,从而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质量安全追溯链条。二是建立“双随机”抽检机制,在商品买卖交易完成后,秉承“随机选取抽样对象、随机确定抽样人员”的原则,对抽样场所、贮存环境、样品信息等进行抽样检测,并通过拍照或者录像等方式记录拆封过程、留存证据。三是建立排位奖惩机制。每月对龙岗区经营企业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报告进行打分排名,对排名倒数第一(并列倒数第一)的经营企业进行处罚,并将罚金作为对排名第一(并列第一)的经营企业的信誉奖励。每月必须对龙岗区食品安全检验超标的经营企业进行处罚,并将罚金作为对当月龙岗区食品安全检验达标的经营企业的信誉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