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龙岗区政协 > 提案工作 > 提案选登

关于科学引导我区非公医疗机构健康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15年03月19日 来源: 浏览次数:- T浏览字号:

【提案号】20150007

【提案人】袁太珍

【内容】

  龙岗建区二十年来,非公医疗机构借助多种政策优势发展迅速,尤其近几年数量增长明显,服务项目逐渐丰富,一些特色专科也逐渐建立自身的品牌。截至2012年底,我区有非公医疗机构484间,占全区医疗机构比例为97.2%,约占全市非公医疗机构的三分之一。其中营利性医疗机构447间,非营利性医疗机构37间。2012年度非公医疗机构的门诊量约348.2万人次,占全区医疗机构门诊量的31.85%;住院人次4.29万人次,占全区医疗机构住院人次的23.57%。在当前医疗卫生资源还不十分充裕的情况下,我区非公医疗机构承担了部分基本医疗服务职能,对提高我区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做出了一定贡献。

  但非公医疗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受到各种政策限制,不但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难以与公立医院抗衡,且自身也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品牌战略意识不强、医疗运营中常有急功近利的不规范经营行为等问题,使得非公医疗机构的整体形象面临诚信危机。主要问题有:

  1、管理不够规范。我区的非公医疗机构管理者从整体上讲, 还缺乏现代医院管理理念和运作经验, 在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方面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 管理队伍不稳定;管理人员的层面狭窄, 呈家族化趋势;管理内容不健全,注重经济效益而疏于内部管理, 许多医疗质量控制制度等执行不严, 为医疗安全埋下了隐患。

  2、竞争缺乏手段。一方面大打价格战, 表面看患者得到了实惠, 但实际上只能是最大化地降低医疗成本, 包括降低用药档次, 不做必要的辅助检查, 不使用规定使用的一次性材料等;另一方面滥用违规医疗广告来提高知名度。

  3、经营缺少特色。我区所有的484家非公医疗机构中,专科医疗机构仅为2家,多数非公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上为“小而不全”, 只能从事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无法满足群众多层次的医疗需求,导致出现超范围经营的现象,容易发生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存在医疗安全隐患。

  4、运行不依法。具体表现在非公医疗机构的人员聘任把关不严,员工权益得不到保障,传染病管理和药品管理不规范,乱收费等。经营管理者为求利润最大化默许一些医护人员违规操作。

  5、人才缺失严重。由于中高级职称人才多流向公立医院,非公医疗机构所聘任的高级职称人才多以公立医院的离退休人员为主,人才引进无论在政策、待遇等方面都不占优势。我区484间非公医疗机构(包括15间民营医院)共有注册医师1441人、注册护士1653人,平均每间的注册医师不足3人、注册护士约为3人。而公立医院平均每间的注册医师为181人、注册护士224人。同时,由于人才流动性较大,中高级职称人才队伍难以稳定。

  非公医疗机构的不良发展不但影响群众身心健康,同时造成国家的医疗相关制度贯彻执行难,降低了医疗卫生的社会信任度,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纠纷等社会问题。分析其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起点低、规模小。龙岗区非公医疗机构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三十年的发展历程里,极少数几家非公医疗机构成长为现在颇具规模的综合性医院,相当比例的非公医疗机构在社会竞争环境里惨遭淘汰,呈现新旧轮转不断更新的发展历程。由于医疗卫生行业专业性极强、投资额度大,非公医疗机构在投资建设初期都具有“起点低、规模小”的特点,缺乏强大的资金支持,人员、设备、诊疗场所的设置都极为有限,自身竞争力不足导致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很难勇立潮头长久发展。

  二是缺乏科学、长远的发展规划。非公医疗机构的发展理念决定了其投资规模与综合配置,也决定了其发展方向和潜力。目前,我区的非公医疗机构还缺乏稳定的发展理念与长远规划,在项目投入、制度创新、人才聘任等方面过于急功近利,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力和生产力。

  三是追求“短、平、快”发展模式。非公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有本质区别,“营利性”的社会定位决定了其趋利避害的基本属性,在医疗卫生服务多元化的今天本无可厚非。但非公医疗机构在运行过程中,追求“短、平、快”的发展模式和利润最大化,社会信誉度逐年降低。

  四是科目准入不科学。超范围经营是非公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这既有非公医疗机构自身趋利行为的原因,同时也不能回避这些机构准入之初,所核准的诊疗科目比较单一或科目不全的问题。尤其一些群众需求较高的如牙科、儿科、中医等项目缺失,一个社区或集中的几个社区都没有准入这些科目,一些非公医疗机构于是铤而走险超范围开展诊疗项目。

  五是政策支持力度有限。在非公医疗机构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大的阻力来自于外部政策的不给力。比如非公医疗机构的建设用地未能纳入土地规划,政府财政未能给予非公医疗机构一定的帮扶或减免相关税费,以及在人才引进、等级评定、设备许可、技术准入、医保定点设置等方面都存在区别对待的情况。据悉,龙岗区14间公立医院以及15家非公医疗机构被纳入了医保定点机构,而数量庞大的私人门诊部、诊所等却少有医保定点资质,这就意味着他们可能将被医疗市场边缘化。

  非公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既需要其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也需要政府与社会摒弃偏见与顾虑,通过创造优越的发展环境、积极的社会氛围,让政策优势成为非公医疗机构的助推器。

【办法】

  1、充分认识发展非公医疗机构的重要性。公立医院逐步回归到公共服务领域,非公医疗机构正好可以弥补医疗市场多元化的空白。同时,对当前的健康服务市场处于垄断地位的公立医疗机构提供了有力的竞争,特色的办医环境、人性化的服务流程、创新的管理模式都将是很好的借鉴。

  2、制定非公医疗机构发展规划。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将非公医疗机构的发展纳入规划之内,对非公医疗机构的用地、选址、区域数量、科目核准、发展规模等给予科学规划,让非公医疗机构重拾信心。

  3、破除政策壁垒。政府在制定医疗卫生政策方面,要将非公医疗机构充分考虑进去,将其与公立医疗机构作为同等主体对待。比如医保定点机构审批、高级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科研立项、税收等诸多方面,充分发挥政策的积极促进作用,给非公医疗机构创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空间。

  4、制定非公医疗机构经费补偿机制。要客观评估非公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对于承担了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非公医疗机构,对公益服务的收益要进行分开计算或减免相关税收,同时参照公立医院补贴标准给与适当补助。

  5、积极探索非公医疗机构的人才引用机制。可以将非公医疗机构的人才引进纳入全区高层次人才计划,并参照企业的模式,政府在住房、人才补助、科研申报等方面给与一定优惠政策。

  6、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各种类型的医疗机构。以患者就医需求为导向,鼓励社会资本尤其一些医疗集团参与举办高水平的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中医类医疗机构等。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竞争或招标等方式,投资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和资金补助政策,培育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市场。

  7、强化行业监督管理。通过成立行业协会、分级分类管理等方法,加强非公医疗机构在医疗质量、服务范围、医德医风等方面的监管,发现问题及时责令整改,让民营医院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增强诚信意识、自律意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8、制定积极的宣传策略。大力宣传优化非公医疗机构发展的方针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宣传和表彰非公医疗机构的先进典型,扩大非公医疗机构的影响力,加强非公医疗机构特色专科、特色服务的宣传。组织非公医疗机构参与社会公共卫生服务活动,不断塑造其正面形象,提高社会认同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