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号】20150003
【提案人】陈爱青、李军强、陈建湘、李中华、李伟虹、孙骞、吴昊、薛命霖、余国光、全满堂、吴雨淋、魏伟才、李翔、覃康、赵小庆、朱成松、陈颖斌、何城坤、张耕耘、刘宇明、姚仕传、钱崇俊、张光明、吴楚丰、杨超勋、肖良文、熊敏先、郑秋伟、汪长军、冯艳虹、陈尚模、谢志华、杨文凯、罗卡君、汪泳、吴平青、詹凯频、黄荣邦
【内容】
1、龙岗建区2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人口高度聚集,垃圾处理的形势日趋严峻,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分类,遏制垃圾快速增长,成为龙岗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2013年,我区根据市城管局制定《深圳市居民小区垃圾减量分类实操指引》、《深圳市机关事业单位垃圾减量分类示范工作方案》等文件,在黄阁翠苑等70居民小区,开展了垃圾减量分类试点工作。从实施一年来的效果看,并不理想。据调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环保资源缺乏整合。虽然政府各职能部门均在各自的领域中大力推动环保宣传和垃圾减量分类工作,但因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载体将各方资源进行整合和链接,难以形成合力推动垃圾减量分类工作。
二是居民难以按要求做好前期分类投放。目前的居民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种,以黄阁翠苑为例,在楼梯口和小区宣传栏内都张贴了宣传图册,标明每种垃圾的具体内容。但由于具体类别主要以成份分类命名,过于学术化,分类过多,不易使每个年龄段和每个受教育阶层的全体居民掌握,难于真正做到分类投放。
三是分类过多造成居民、小区、运输等环节投入增加。按照目前的分类,每个家庭和小区垃圾投放处,至少要准备四种垃圾桶,运输过程中也要将四种不同的垃圾分类运输,无形之中给每个家庭、小区物业公司和垃圾清运公司增加很多投入。在目前试点阶段,这些费用都由政府来补贴,如果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垃圾分类,政府不可能全额补贴,势必影响每个家庭、物业公司和清运公司的积极性,使分类工作难于执行落实。
四是政府主导难以持续。目前垃圾分类工作主要由政府主导,由于市政府高度重视垃圾减量分类工作,确立了“十二五”工作目标后,我区也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和考核内容中,区城管局以及街道城管办从试点的确定到发动各单位参与,宣传、督促检查等做了大量工作。但从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政府职能和职责角度看,政府强制推行的试点流于形式化,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终将难以持续。如很多小型厨余垃圾处理设备上马后,因为分类要求高及运营成本过高等问题,设备实际处于闲置状态。现有补贴经费不足以支撑这类设施的正常运营。
五是垃圾分类工作变成形象工程。不少试点居宅区拿到资金后,把钱都花在垃圾桶款式上,由原来的塑料桶变成了不锈钢桶、大理石桶,小区的外观环境得到了改善,但打开垃圾桶一看,还是混装,并没有分类投放。
2、我区垃圾处理已成为城市管理工作的老大难问题。目前全区每天产生约3500吨垃圾,平湖垃圾焚烧发电厂与中心城环卫综合处理厂共计只能焚烧处理垃圾2000吨,还有约1500吨需要填埋,红花岭垃圾处理项目承担此“重任”。红花岭垃圾处理项目包括:市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市危险废弃物处理站、龙岗中心城环卫综合处理厂(及生活垃圾分选项目、餐厨垃圾项目、厨余垃圾项目)、坪地红花岭垃圾填埋场一二期、坪地沼气收集处理站、坪地红花岭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站、坪地红花岭危险品仓储区等项目。红花岭承担了龙岗区半数生活垃圾处理及整个深圳市的医疗废弃物处置和部分危险废物,为龙岗乃至深圳经济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红花岭在建设初期并没有“环境园”的定位,且早期建设的项目现在看来都是落后的工艺。随着后来项目越来越多,园区的整体规划没有及时跟上,这些历史遗留原因导致环境园整体规划已滞后至少10年,甚至连基本的道路和排水管网都不具备。由于管网建设跟不上,致使环境园内部分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通过明渠或暗管排入河流,造成严重污染。
2013年11月29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报道了龙岗中心城红花岭垃圾处理厂存在的问题,更引起人们对垃圾处理问题的关注。更为紧迫是,红花岭垃圾处理项目库容处于应急状态,仅能支撑3至5年。垃圾填埋项目的建设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压缩了国际低碳城项目建设用地需求空间,而且均为低端污染项目,高能耗、高污染、高碳排放的状况日趋凸显,不符合国际低碳城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建设理念,严重影响国际低碳城的声誉,且不利于今后国际低碳城的规划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低碳产业发展。
【办法】
系统解决龙岗区垃圾处理问题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地细致地做好全区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工作,在深圳乃至全国树立龙岗区的城市环境卫生新形象。
1、建立垃圾分类工作责任制。政府主要领导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签订责任书;政府职能部门领导与下属工作人员签订责任书;下属工作人员分片包干,与包干片区的各住宅区责任人签订责任书;住宅区责任人与本住宅区管理工作人员签订责任书;管理工作人员与各栋楼的责任人签订责任书;各栋楼责任人与各家各户签订责任书。严格实行奖罚制。
2、搭建市场化的政策制度平台,制订垃圾分类产业化配套支持政策和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专业化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统。要快速并长效的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变政府主导为市场主导,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督。政府应该制订合理的市场机制,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投入垃圾分类领域,政府通过税收、资源回收目录内的财政补贴政策,建立垃圾分类专项基金及使用管理规定,制订垃圾分类产业政策,支持规划建设适量的资源回收设施和终端处理设施,扶持资源再生利用示范项目。鼓励垃圾分类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在源头分类收集、仓储中转、运输方面扶持有实力的公司进行整体运营管理,形成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生活垃圾管理运营公司。同时进行规范化的监管体系建设,对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成效、计量方法和补贴等进行确认和监管。
3、简化垃圾分类的种类,按照干湿两种垃圾进行分类试点。将垃圾按照形态分为干垃圾和湿垃圾两种,厨余垃圾为湿垃圾,其余的为干垃圾。
4、在全区推广建立集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及减量化等多重功能为一体的3R工作站试点。选择有条件的社区开展试点工作,每个社区建立一个3R工作站,逐步推进。3R工作站主要功能为:(1)生态建设:直接回收包装、装饰等可回收垃圾,为城市生态建设做贡献;(2)环保教育:通过理念传达和具体实践,对社区市民产生影响;(3)环保沟通:以工作站为载体,进行各种环保公益活动,实现多方沟通;(4)环保展示:在工作站内部设置产品体验区,专门陈设最新环保产品、由可回收垃圾变废为宝转变的产品和市民制作的优秀环保手工产品;(5)环保行动:3R工作站完全由培训上岗的义工操作,义工由所在社区募集,以登记在册的义工轮流工作的形式开展,让环保理念落实到行动中,让社区居民由“我爱我家”慢慢转化为“我爱我社区”。在现有的试点单位进一步加强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5、建立垃圾分类加工利用为一体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典型性、理想化的示范基地对“绿色社区”运营模式和环保理念与行为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示范教育,使其影响范围和深度无限延伸,培养更多的环保市民和绿色社区。主要功能:1、从垃圾的源头分类、回收、分拣、分流、加工和利用,将可回收的“垃圾”,转化成可利用的资源,变废为宝;2、定期组织学生、工作站义工、社会团体、社会志愿者和相关政府部门到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参观,直观的感受和学习整个环保过程;3、通过此平台有效链接居民和志愿者—企业—政府三方,调动政府支持、企业参与,从价值链的有效链接来为垃圾分类减量形成有力的保障。
6、组织实施垃圾分类收运处理计划。一是通过3R工作站收集各社区80%以上的可回收垃圾,统一交由各社区指定的废品回收站;二是按照区、街道事权划分,明确厨余(湿)垃圾和其它(干)垃圾分类收集后由各街道作为收运责任单位,按照厨余及其它生活垃圾的含水率特性,委托生活垃圾收运中标企业负责实施干、湿两大类收运计划,全面推广“车载桶装”和压缩转运模式;三是区城管局负责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末端集中分类处理处置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四是鼓励物业单位委托有资质的专业环保公司按就地分散处理的原则采用成熟、安全环保的专业设备对厨余垃圾进行科学的处置,以实现最大化的减量。
最终形成专业化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统。源头分类规范-专业化的生活垃圾回收服务网络--资源回收及分拣-干湿分类-可回收资源转移利用-干垃圾(生活垃圾中转站-焚烧)-湿垃圾(生活垃圾中转站-厨余垃圾处理)-有害垃圾(中转站-危险废物回收服务商),从根本上解决“前端居民搞分类,后端处置大锅烩”的难题。
7、加大政府宣教力度,提高试点工作的影响力。加大对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宣传教育的投入,将宣传工作渗透到民众生活的小细节中,并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另外,与各个中小学联手,针对学生定期(每周一次)进行减量分类的教育宣传,并组织学生到国际低碳城、环保示范教育基地、红花岭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垃圾填埋场等等基地进行学习和实践,让学生把对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工作的认识带回家庭,影响其家庭成员,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
综上所述,垃圾减量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源头分类是重中之重,依托有效的载体,通过公益组织来链接政府、居民和企业,形成一条行之有效的价值链才能确保这项工作的可持续性。为此,建议垃圾减量分类试点工作由区里有关部门组织主导,委托一家进行垃圾减量分类的专业性强的公益组织牵头开展有关工作,循序渐进地推动这项庞大的社会工程的开展。
二、加大对红花岭垃圾处理项目的治理力度。
区城管、环保、水务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实地调研,认真研究,并学习和借鉴港澳台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对中心城环卫综合处理厂进行高标准的升级改造,解决废气、烟尘和污水排放问题。同时,加大投入做好红花岭垃圾填埋场污水防渗漏工作,并继续做好已渗漏污水的治理工作,解决对附近土壤和河流的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