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号】20170090
【提案人】汪长军
【理由】
国际低碳城自2012年8月启动建设以来,在市、区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在低碳办的努力工作下,四年来,在产业引进、规划设计、土地整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引进了中欧未来城、柔宇科技有限公司柔性显示屏项目、华侨城项目、墨尔本生命工程学院等一批重大项目和科技创新平台。成功举办四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国际低碳城论坛逐步成为深圳市和龙岗区的绿色名片。基础配套设施稳步推进,交通不断改善,市政道路建设全面铺开,外环高速(龙岗段)正在加快施工,地铁3号线东延段进场施工。郊野公园加紧建设,丁山河(二期)改造、黄沙河治水提质项目综合治理工程已动工。一个生态环境优美,新兴产业聚集的工业园雏形正在形成。
然而,四年来,由于隶属关系的调整,国际低碳城在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由于拆迁进度等原因,存在工程建设进展慢,生活不配套等问题。
主要问题:
1、体制不顺婆婆多:目前,直接管理低碳办的有两个单位:区发改局和重点区域署,不直接管理的婆婆更多:国土、规划、环保、基建等职能部门以及坪地街道,协调事务多,办事效率低。
2、机制不顺劲不足:国际低碳城招商引资团队几易其人,不仅影响了国际低碳城整体形象,也直接影响了服务质量,同时,招商引资没有形成一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激励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
3、生活不便怨言多:国际低碳城上、下班交通不便,生活、教育、医疗不配套,很不方便。
4、政策不一拆迁慢:目前我区拆迁补偿有两套标准,两套补偿标准差距较大,这样导致在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改造时推进十分缓慢。
5、资源不整效率低:目前国际低碳城总共才7人,既要负责规划、建设又要负责招商引资,人手严重不够。同时,由于临时工多,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动性大,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和服务工作的连续性。同时,坪地负责招商引资的有经科办,区里有投资推广署,他们职能相同,但资源没有整合。
国际低碳城是首批国家低碳城(镇)试点项目,也是我区“4+2”重点建设片区,承载着落实深圳“东进战略”,保障我区未来高端制造业发展空间的使命,因此,国际低碳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办法】
1、定位要清晰。我们要思考国际低碳城定位如何与高端制造业基地内涵相对接,国际低碳城开展的各项活动如低碳论坛等如何为新兴高端制造业落户生根服务,国际低碳城如何避免与我区其它三个重点区域同质化,如何与宝龙工业区、坪山大工业区实现差异优势。
2、体制要理顺。国际低碳城要尽快形成管办分离的管理体制,即要成立负责管理审批的职能管理部门和按照市场运作的独立招商引资两个部门。负责管理审批的职能管理部门要实现“一站式”实体服务或网上服务大厅, 为企业提供优质快捷服务。
3、资源要整合。要将龙岗区投资推广署、坪地经科办、低碳办三个招商引资部门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要根据产业招募对应专业人才,建立专业化的招商引资队伍。同时,形成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招商引资机制,让他们不仅有干头更有盼头。
4、生活要配套。虽然国际低碳城有着完整的近期和远景规划,但远水解不了近渴。为了解决目前低碳城人才的住房、教育、医疗等现实问题,建议近期低碳城的建设要与龙岗中心城的各项规划相配套,让广大建设者来的了,留得住。增加往来中心城和低碳城的巴士,便利员工出行。
5、产业要对接。低碳城整体规划要与大学城对接,具体产业要与大学城知名大学重点专业对接,让低碳城成为大学城项目的孵化地和产业的培育地。
6、海绵城市建设要同步。国际低碳城有建设海绵城市很好的自然条件,龙岗河、丁山河、黄沙河流经低碳城,还有长坑水库、黄竹坑等水库。低碳城建设也刚刚起步,完全可以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同步推进,这样低碳城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低碳、环保、节能新城。
7、技能人才要配套。苏州工业园有五个大中专院校与其配套,所以,国际低碳城要尽快明确对接的职业院校,使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低碳城的产业结构相一致,校企深度合作,为企业培养专业对口、技能过硬的中高级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