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龙岗区政协 > 提案工作 > 提案选登

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区职工教育培训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17年04月07日 来源: 浏览次数:- T浏览字号:

  【提案号】20170078

  【提案人】王金乐、刘玫

  【理由】

  龙岗作为行政大区、产业大区和东部中心,历来重视职工教育和培训工作,特别是2016年人力资源局开展“大职训”改革,在规模化开展职业教育、整合统筹利用职业教育资源走出了新路;总工会围绕龙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投入培训经费500万元大力开展职工技能和素质提升培训,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经促、科创、教育等各部门、各行业立足各自工作重点大力实施职工教育培训,为龙岗推进“东进战略”提供人才支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职工队伍、劳动关系的不断变化,尤其是面对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龙岗职工教育培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区200多万产业工人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达40%以上,持证技工仅占11%左右,技能人才总量偏少、结构不合理,职业培训对象多、基数大,培训资源未充分整合、职工源头参与不强、效果评估欠缺,职业教育培训与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广大职工的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实施部门各自为政,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一方面,区、街道两级的职工教育培训资源未能相互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涉及人力资源、总工会、经促、科创、教育、共青团、妇联等近10家牵头部门和单位,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尽管每年召开1-2次部门联席会议,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日常沟通协调,造成多部门、多级各自为政、多头管理、重复培训、无序培训,未形成较好的工作合力,未充分发挥部门各自优势,如某段时期各部门“一窝蜂”无的放矢地开展电工、叉车、汽车维修等项目技能培训,而其他需求较大的一些项目却没有部门落实开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二、培训缺乏针对性,职工源头参与性不强。尽管各部门针对性地开展了多场企业培训师等职业认证培训、会计等从业资格培训、创客等创业培训及摄影等素质提升培训,但由于培训前期调研不足,考虑新形势下、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化需求、差异化需求和行业性需求不足,部分培训课程仍然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方式以传统的面授、集中授课、规模授课为主,缺少创新性和灵活性,难以解决工学矛盾,导致吸引力不强,职工源头参与面不广。在培训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职能部门及教育培训机构两头热,位于中间环节的企业和员工却遇冷;职工想学的课程未开班,而开了班的课程职工却不想学等情况。

  三、培训后续反馈不足,效果缺乏有效评估。目前各部门尚未充分认识到职工教育培训效果评估的重要作用,仅由区财政局对培训经费进行审查,侧重于审查经费使用是否规范合理,或仅仅是对职工教育培训项目中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而并没有深入到职工能力是否提高、工作绩效是否改善、是否为企业带来效益、培训工作是否真正达到了实际预期、培训的实际产出在哪里等深层次的问题上来。

  【办法】

  一、加强前期调研,科学制定培训项目。一方面,从满足龙岗目前产业发展要求和实际出发,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未来产业等重点行业、支柱行业所需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开展调研,了解人才队伍结构、分布、资质、整体素质和培训需求等情况,编制人才需求目录,科学设置培训项目,培养和储备一批引领龙岗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柱行业领军人才。另一方面,围绕培训主题、培训方式及职工对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建议和期望等内容定期进行调研,以职工需求为导向建立职工教育培训项目库,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职工提升素质技能的多元化需求。

  二、创新培训方式,给予职工更多的选择权。将计划培训和自选培训有机结合,探索开展“菜单式”选课培训,职工可根据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岗位需求、个人兴趣等报名参加培训,在培训项目库中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激发职工参与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针对重点企业需求,与优质培训教育机构合作,开展送教入企等个性化“定制式”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把培训班办到企业一线,使教育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网络教学、云端教学等技术手段,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解决工学矛盾,提升培训效果。

  三、加强培训管理,整合统筹资源。建立完善联动协同工作机制,由政府主导,从顶层设计上搭建多方合作平台,整合各部门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加强日常工作联动,强化分工负责、分类指导,能够归纳合并的进行合并;加强协同配合、整合实施,对涉及各有关部门的教育培训进行整合调控,合理分配开展时间,减少交叉或政出多门现象。召开季度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形成强力推动工作的合力,实现职工教育培训投入的效益最大化。

  四、强化培训效果和成果运用,推动建立良性循环机制。各实施部门应通过考试、考核、竞赛等手段对教育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对职工参与教育培训的企业进行持续跟踪问效。加快制定人才培养、使用、管理等相关政策,在落户加分、子女入学、政策性住房保障等方面进行适当倾斜。建立职工教育培训奖励机制,对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学员进行奖励,同步推动企业逐步将职工培训与职工晋级、晋职、奖金分配挂钩,待遇与培训等级、技能等级挂钩,实现从“要职工学”到“职工要学”的转变。同时,加强教育培训的成果运用,根据项目培训内容和职工培训情况,按行业领域分门别类建立培训人才库,及时补充和完善人才信息,一方面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企业遇到人才紧缺可随时引进,实现职工、企业、社会的多赢;另一方面可以对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因材施教,储备一批高科技、新能源、新经济、互联网、金融等各领域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新型产业工人,增强人才推动发展的源动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