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龙岗区政协 > 提案工作 > 提案选登

关于以互联网思维破解建筑工地农民工难题、化解建筑工地劳资纠纷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17年04月07日 来源: 浏览次数:- T浏览字号:

  【提案号】20170076

  【提案人】全满堂、易达新、张海涛

  【理由】

  农民工是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中国农民工数量超过2.35亿人,仅建筑工人就超过4800万。随着深圳市东进战略的实施,未来若干年,在我区从事建筑工作的农民工数量将越来越大,据龙岗区住房建设局统计:2015年,龙岗区在建工地205个,在建工地工人总数约13000人,共处理建筑工地劳资纠纷53案,处理比较突出的集体上访事件13起;2016年,共完成236个建筑工地的排查,接报排查出劳资纠纷和隐患共96起,涉及工资金额8752.8万元,涉及劳务工1873人。

  存在问题:

  经充分调查,建筑业农民工存在“纠纷多、流动快、缺认证、无培训、用工荒”五大现实问题。

  1. 缺乏保障机制,劳务纠纷严重。

  在建筑业,企业一般和总承包商签订总承包协议,而承包商通过层层分包,将劳务分配给农民工,农民工凭承包的劳务量领取劳务工资。因此,很多农民工与企业,或是农民工与承包商之间,根本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即使有合同也只是应付检查和资质申报,对于农民工的工资支付、伤害赔偿、工伤保险等均没有落到合同条款中。从实际情况看,用工单位拖欠工资、恶意欠薪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恶意欠薪进一步迫使农民工使用更为简单粗暴的恶意讨薪方式,通过群体性事件增加政府和媒体的关注度,推动欠薪问题的解决,导致社会多次出现“讨薪潮”。同时,建筑行业是农民工较为集中、工伤风险较高的行业,因工伤导致的劳资纠纷也时有发生。

  2. 群体流动性大,组织管理难度大

  绝大多数农民工随工地流动,上下工自由,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党和国家、政府关于农民工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有效传达到农民工个人,地方政府对这一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也难以有效展开,容易被忽视。同时,农民工也由于其流动性和社会管理无法有效覆盖,导致其利益诉求渠道不够畅通,合法权益以及精神和文化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

  3.缺乏职业技术认证,社会地位难以提高

  目前,对农民工群体缺乏社会普遍认可的职业技术认证和分级。虽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经建立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该证书共分五级,涉及各个行业。但是,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民工都没有获得过这种“职业资格证书”。由于职业技术缺乏分层和权威认定,导致其薪酬水平过低、社会地位低下、技术上升渠道受限等多种问题。农民工这种“有技术无地位”的现象,直接影响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制约中国社会的结构变迁。而我国历史上曾经推行的八级工制度得到企业工人和社会的普遍认可,证明了技术认证和分级对工人、企业和社会的良性作用,能鼓励一线劳动者的自豪感,促使农民工更加积极地追求更高的技术地位,也让社会公众对技术工人产生尊崇之心,改善工人的薪酬水平,提高工人的社会地位,促进社会结构的良性变迁。

  4.培训参与不足,技术水平上升受限

  由于缺乏职业技术认证和分级,技术水平和薪酬水平没有挂钩,导致农民工缺乏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同时,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大、组织管理松散,政府、企业组织的技术培训难以有效传递到农民工个人,其参加培训的客观条件也不够充分。培训的缺失,导致农民工的技术水平得不到提升,会操作机械的工人不多,很多建筑工地停留在半原始的劳动力状态,建筑工地的生产效率无法提高。

  5.民工荒问题日益严峻,建筑业发展面临挑战

  农民工在建筑业一线作业人员中数量占到95%以上,建筑业成为仅次于制造业吸纳农民工的第二大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除考虑工资待遇外,社会地位、权益保障等也越来越多地影响其就业选择。建筑业对农民工的就业吸引力下在不断下降。自2004年民工荒问题产生以来,影响面逐步扩大,且日益加剧。劳动力缺乏,对建筑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不利于国民经济增长。

  【办法】

  结合我区正在实施的《龙岗区住房建设局关于在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全面实行劳务工实名制管理的通知》和《龙岗区住房和建设局关于建筑施工现场设置建筑工人权益保障告示牌的通知》两份实施文件,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纠纷多、流动快、缺认证、无培训、用工荒”五大问题为目标,向社会招标。购买具有以下功能的移动应用软件,应用软件应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1、智能考勤,解决纠纷多的问题。

  平台可选择采用面部识别和二维码扫描两种方式进行考勤,运用云端存储技术,保证数据永久存储,公正透明。并且可以通过平台实时监测工地情况。工人可通过平台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保障双方权利。平台使用实名注册、脸部信息认证和定位信息确保工人身份信息和考勤信息真实可靠。

  2、诚信找活,解决用工荒的问题。

  工人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地区、公众和劳务内容来寻找合适的项目,并通过找人功能来组建自己的班组;企业可以通过平台找到适合的班组或工人。平台对工资支付进行记录。有拖欠记录的企业或工班长将影响其下一次的招工。工人也可通过此记录作为证据进行维权。同时平台要求其在开户银行按期预存工资保证金。

  3、实时宣传,解决流动快的问题。

  平台内嵌即时通讯功能,可实现工组群聊或两两通讯,便于企业及工班的管理和联系,同时打造专属建筑工友们的工作交流和生活分享平台。同时政府相关信息发布和政策宣传可通过平台进行推送,促进政府和农民工之间点对点联系,有利于宣传党和国家、政府关于农民工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也有利于增进农民工对相关政策法规的认识,畅通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4、评估认证,解决缺认证的问题。

  平台对工人技术进行评估认证分级,对工人的工种、技术水平进行分级。工人技术等级直接影响其用工情况和薪酬水平。同时结合由其在平台里的经验值、工班长的评价信息和培训信息等确定并进行动态调整。工人、工班长和企业均可对参与方进行评价。互评机制解决用工前各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能够建立起完善的资信体系,帮助各方选择更为合适的建筑队、工班长个工人。

  5、全程培训,解决无培训的问题。

  平台将为符合条件的工人进行技术培训,成为平台专职工人,一是平台对农民工参与培训的情况进行记录,工人的培训情况将影响其用工和薪酬水平,有利于提高农民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二是政府、技校和企业可在平台发布服务和培训信息,并通过平台实时推送给注册工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