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龙岗区政协 > 提案工作 > 提案选登

关于整合国际大学园高校资源,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助推龙岗产城融合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17年04月11日 来源: 浏览次数:- T浏览字号:

  【提案号】20170007

  【提案人】蔡铁、陈祺敏

  【理由】

  随着深圳“东进战略”的实施,龙岗区已适时启动了落实“东进战略”的各项措施,以“一心四区”的目标定位,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并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路径,打造以创新创业为主要特质的深圳东部中心。其中,深圳国际大学园建设是龙岗落实“东进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政府的有意引导之下,深圳国际大学园建设稳步推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吉大昆士兰大学、国际太空科技学院等10多所高水平、国际化的大学及特色学院陆续筹建,将成为全市乃至珠三角新的创智高地。但这个引导还只处于起步阶段,当一众高校、科研院所在龙岗聚集之后,能不能真正实现人才的“东进”、产业的“东进”,还需要龙岗区将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相结合,突破阻碍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制度瓶颈,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国际大学园的高校资源,有效发挥大学科研体系的作用,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助推龙岗产城融合发展。

  【办法】

  一、整合国际大学园高校资源,加强对产业的支撑与服务

  随着国际合作大学及特色学院的陆续筹建,龙岗有望成为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最多、最集聚的区域,国际大学园也将成为深圳东部知识和科技创新的源头。为实现大学与城区、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注重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通过整合资源,加强国际大学园对产业的支撑与服务。因此,建议龙岗区在建设国际大学园的过程中,不要仅仅关注单一高校的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这一单一功能,而是要整合国际大学园的高校资源,实现多元化与多功能:

  1、成立国际大学园联盟。依托多所高水平、国际化的大学及特色学院,国际大学园联盟既可以优化配置大学资源,在学科专业上错位发展,又能创造一种开放和相互激励的氛围,融合各大学的核心能力,实现多元化,形成某种聚合效应,从而提高国际大学园的整体实力。

  2、加强对产业的支撑与服务。依托国际大学园突出的科研、人才优势和产业化能力,结合龙岗天安数码城、软件小镇等科技园区主导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推进国际合作大学的科研平台、新型科研机构、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等多类项目在龙岗落地,引导并支持区域内大学和研究所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和“技术转换中心”,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技术成果,并帮助企业把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积极助推龙岗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3、开放共享教学科研资源。国际大学园应作为一个整体,不断扩大高校实验室、图书馆、数据库、实践基地、创新平台等教学科研资源的开放程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重复建设。同时,高校的图书馆、数据库等研究资源以及先进的实验室和设备,也可以通过统一的服务平台,对众多的科技企业开放共享。

  二、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推动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克服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和生产制造企业研发投入低的重要方式。一直以来,高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大多是松散的合作,主要的合作模式是技术引进、技术协作、委托开发和联合开发。校企共建新型科研机构实现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是一种更紧密、更成熟、效果更好的协同创新模式,也是当前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但深圳尤其是龙岗区在此方面的基础和成效还比较落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合作实效有待提高。虽然龙岗区大量企业或多或少都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但仍以短期项目合作居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却不多,难以达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权责明确、合作紧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效果。而由于企业和院校的角度和立场不同,有些产学研项目因理论性太强,最终未能实现产业化或是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2)缺乏专项政策、资金及平台的扶持。虽然龙岗区不断加大对创新的鼓励支持力度,但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不利于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事实上,创新能力较强的大企业本身就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方面具备优势,无需政府推动也会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活动;而对一些创新要素匮乏的小企业而言,往往为了规避风险、降低成本,只能对产学研合作创新望而却步,即使企业有合作意愿,也鲜有机会与业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不利于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发展。

  (3)工作机制有待完善。产学研合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涉及领域广、显效期长、不确定因素多、企业自发性强,统筹管理难度大。比如,一个产学研项目从方案设计到产业化,往往需要几年时间,来自市场、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潜在风险使得最终合作实效难以保障。因此,为建立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加强工作着力点,必须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工作机制。

  随着国际合作大学和特色学院在龙岗区的建立,推动建立大学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服务企业产业,实现创新驱动,成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协助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举措。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措施建议:

  1、着力增强产学研合作深度。在“港中大(深圳)+”以及“国际大学园+”模式的引领下,一是构筑校企合作与协同平台,鼓励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中心、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等校企合作与协同平台,打造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实体,并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服务的创新平台,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在行业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二是联合骨干企业和院校,精心策划组织技术研讨会、招商洽谈会等各种形式的大型产学研活动,搭建产学研的活动平台,也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搭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交流合作平台。龙岗区政府可参考以色列政府关于创新支持方面的角色,做好搭建服务和初期的资金扶持工作,待社会资本充实创新体系后,政府减少资金扶持。三是进一步做好活动延伸,通过网站和微信服务等,及时发布更新行业资讯,将线上资源和线下活动相结合,提高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实时交流互动。

  2、加强产学研合作的组织保障。依托校企合作与协同平台,建立产学研协调工作小组,加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高校院所、企业等各方的相互联系与配合,充分发挥好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引导和支持行业建立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行业规章,探索建立“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3、不断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目前龙岗已通过“科技创新券”的形式扶持中小微科技企业购买科技服务,激发科技服务市场活力。下一步可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快构建“共同投入、联合开发、相互信任、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国际性大学对于产业升级的作用。推动建立产业联盟、行业技术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依托企业,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并通过“企业出题、协同攻关、市场验收、政府补助”的科技立项与支持模式,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4、加强产学研调查研究,做好产学研项目策划。在技术创新方面,尤其要利用好龙岗区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大力推进“互联网+”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创新(即互联网+先进制造),重点发展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智能服务等领域的新技术、新应用。

  5、国际合作大学和特色学院是智力密集、思想活跃的地方,是重要的信息源,也是知识密集、学术交流频繁的区域,是重要的信息集散地。政府应推动高校设立咨询与信息服务中心,开展多种多样的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服务对象涉及政府、企业、公司等,咨询的内容包括政策、管理、战略决策和技术发展等。在资金方面,政府可继续采用“科技创新券”的形式对中小微科技企业购买科技服务进行扶持。

  三、重视本土创新人才培育,助推产城融合

  科技创新、产城融合的关键是吸引人才。龙岗区在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强化产城融合的同时,非常注重引进国际化人才和领军人才,但也要重视本土创新人才培育,为产业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优秀人才,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因此,建议龙岗区能依托国际大学园的国际合作大学和特色学院,为企业服务,培育创新人才。具体建议如下:

  1、重视本土创新人才培育,推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其中,联合培养人才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由高校接受企业的委托,由企业提供经费,为企业培养创新人才。另一种是由企业选派研发人员到高校接受培训,并由企业提供培训经费,或由企业提供资金和场所,高校提供师资,就地设立教学点,进行人员培训。为促进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政府可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建立“大学与企业创新人才培育联盟”,并在培训经费上予以补贴。

  2、积极开展面向前沿的高端研修培训。依托国际合作大学和特色学院,紧贴龙岗区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开展高端人才研修项目,为企业培育创新人才。鼓励院校与企业共同建立研修制度,并结合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项目引进等,培养培训企业亟需领域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3、建立示范性的校企合作人才工作站。在“港中大(深圳)+”以及“国际大学园+”模式的引领下,支持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建一批高水平人才工作站,实行校企“双元”培养制度,协同培养高级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由教育、人社、财政、税务、行业协会等组成认定机构,评选示范工作站,并出台财税优惠政策予以奖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