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龙岗区政协 > 提案工作 > 提案选登

关于全面系统有效推进龙岗“生态高地”建设工作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19年05月10日 来源:龙岗区政协 浏览次数:- T浏览字号:

  【提案号】20190104

  【提案人】社会福利界、李军强

  【理由】

  将龙岗打造成“生态高地”是龙岗区委、区政府根据中央要求和龙岗实际提出的建设“六大高地”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是融合“六大高地”建设的关键,是实现龙岗总体发展目标、建设具有领先优势的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龙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新时代的龙岗应把生态高地的打造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其他五个高地(即创新高地、产业高地、文化高地、共享高地、民生高地)的打造之中,为推动龙岗“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生态高地建设应该立足龙岗、放眼全球,做出特色或具有明显优于其他地区特别是周边地区的成绩,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经验。

  生态高地的打造既是手段,更是目的;既体现了“生态优先发展”的原则,更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既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要使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

  未来城区的竞争必将是生态的竞争。龙岗区生态高地的打造将进一步增加龙岗的环境承载力、资源集聚力、人才和投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龙岗的区域竞争力。

  龙岗建设生态高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存在着短板,这就给龙岗提供了机遇,发出了挑战。

  一、龙岗生态高地建设面临着得天独厚的机遇和条件

  (一)新时代的新形势提供了强大的社会环境和理论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部署等,都为龙岗生态高地建设提供了政策基础。

  (二)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为龙岗生态高地建设提供了战略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构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深圳“东进战略”等诸多战略机遇叠加,为龙岗带来生态文明建设新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龙岗融入环保产业国际合作从而更直接地借鉴国际生态高地建设的先进经验提供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龙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协同圈从而推动龙岗环保产业和企业发展,实现龙岗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创造良好契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为龙岗争创国际一流生态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提供了机遇。深圳东进战略的实施,将龙岗提升了深圳东部中心的位置,为龙岗生态高地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了新的动力。

  (三)独特的地域优势和生态资源基础为龙岗生态高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龙岗区生态资源丰富,“山环水润”的地理环境格局、较高的森林覆盖面积、良好的生物多样性状况、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日趋合理的三大产业结构都是龙岗打造生态高地的基础和条件。

  龙岗生态文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突出环境问题获得明显改善,生态环保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治水提质工程进展顺利,固体废物处理体系基本建成,垃圾分类意识普遍提升为龙岗生态高地建设奠定了基础。

  龙岗生态制度建设有序推进,领导小组的建立、“1+7+4”工作模式的构建等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创新,为龙岗生态高地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国际低碳城影响力日益扩大,先后获得“国家低碳综合发展试验区”、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美国保尔森基金“可持续发展项目奖”、首批国家低碳城(镇)八个试点之一、中欧绿色和智彗城市先行奖、“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示范区”等称号,为龙岗生态高地建设积累经验,聚集了人气。

  二、龙岗生态高地建设也还有需要克服的短板

  在欣赏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制约龙岗生态高地建设的一些短板和不足。在国家授予的91个县区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中,深圳有盐田、罗湖、坪山、大鹏四个区名列其中,龙岗区不在其中,这说明龙岗还与其他兄弟区还有差距,这就对龙岗生态高地建设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主要的短板包括:

  (一)环保产业仍是发展短板

  1、环保产业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高。2017年龙岗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为114.72亿元,才刚刚达到深圳市所有区对应指标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明显落后。龙岗缺乏能够带动区域环保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缺少领先国内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尤其缺乏规模大、品牌效应显著、综合发展能力突出、具备新技术和辐射带动作用、在国内较高知名度的龙头骨干企业。

  2、环保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缺乏。龙岗多数环保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有限,设计制造能力有限,高性能、高品质、可靠性好的节能环保产品供应能力不足,品牌创建尚未完成。多数企业创新意识薄弱,科研、开发、设计方面的力量不强,还没有形成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节能环保研究水平普遍不高,企业未拥有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难以形成支撑企业长久发展的动能;中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足,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小且流动性大,而且面临技术开发人才、市场开拓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的匮缺等问题,进而导致企业竞争力不够。

  3、环保产业政策体系尚未健全。法规、政策的协调性、连续性和支持力度不能适应发展形势的需求,而且部分政策存在实施难的问题。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关于投资、财税、金融、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不科学、不健全。龙岗节能环保的公共服务平台尚未建立,缺乏信息公开平台,市场信息不透明,行业发展数据(特别是动态的统计与监测数据)较欠缺,尚未形成明确的行业发展与规划的目标。没有建立起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实现对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估。

  (二)生态环境治理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1、执法队伍规范执法水平需要提升。一是执法力量薄弱,难以应对日益增加的规范监管需要。二是执法规范化程度低。执法工作的非标准化、队伍老龄化、非专职化等比较明显,且工作量大,提升的机会和难度大,不符合目前形势的需要。

  2、跨区域、跨层级协调难度大。在区域协调方面,龙岗区作为深圳东部区域,内与坪山、大鹏相邻,外与东莞、惠州接壤,区域协调机制、部门对接机制、协同治理机制需求大,机制还不健全,影响监管效果。在综合决策方面,生态文明监管条块分割明显、部门协调乏力。虽然也有一些临时性的协调机构,但没有形成常态机制,效果不好且不持续。

  3、治水提质任务艰巨。界外上游和省市管工程的污水防治和协调难度较大,影响任务进度。污水处理设备落后,处理能力不足,对污水处理的研发和投入相对较少,管网建设规划的系统性还需提升。环保拆迁问题制约河道整治,威胁饮用水源安全。

  4、垃圾分类与治理水平有待提高。生活垃圾分类程度和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效果非常有限,导致多数垃圾只能简单填埋,不仅出现垃圾围城,而且严重污染空气、土壤和地下水。建筑和工业垃圾仍存在非法倾倒和偷运现象,循环利用效果程度不高,政策优惠没有全面有效落实。垃圾转运基础设施新建和改造升级任务很重,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三)生态制度与文化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

  1、部分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执行不到位。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广度和力度都有待于加大,2015年,龙岗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仅占30%,2016和2017年没有开展专门的生态文明培训。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2、生态绩效考核在实际考核中占比较低,生态绩效考核指挥棒的作用之所以没有发挥。既缺乏正向激励机制,也缺乏反向问责机制。在《龙岗区2018年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在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占比均为7%,各街道占比为6%,驻区相关单位的总占比为7%,远远低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所要求的20%。此外,在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中还存在考核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考核结果没有明显差别、考核效率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影响力较小等问题。

  3、公众参与度低。据龙岗生态高地建设课题组问卷调查显示,积极主动关注环保方面信息的受访对象只有34.51%,而对自己所在区域水污染情况有详细了解的受访对象仅占7.96%,这与目前公众维权意识高涨明显不适应。

  (四)生态高地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

  未达标项与国家标准有较大差距,指标可达性的困难估计不足、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标设置有待进一步优化,需要完善和补充,并应增加一些符合龙岗特色或建设生态高地特别需要的指标。

  【办法】

  面对前述的机遇和挑战,龙岗应该勇于抓住机遇,克服短板,全面、系统、协调、持续地加以推进。具体来说包括:

  (一)规划布局科学合理的生态空间

  首先要科学布局。要站在人类永续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各类产业需求、各类空间协同、当前与未来生存发展需要、相邻区域协调等因素,参考国内、国际先进标准,统筹、科学规划适合龙岗长远发展的生态空间布局。要根据形势需要,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内容进行及时修正或调整,让规划始终保持科学合理的状态

  其次要保证规划刚性实施。规划一经做出,非经特别严格的程序、非因重大又符合人类永续发展需要的原因,一律不得随意改变,让科学的规划真正得到有效执行。

  (二)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的生态经济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生态高地建设的关键。

  首先,大力发展新型的“生态+”产业。以“生态+技术”推动绿色环保产业快速发展,重点在节能技术、环境治理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节能产品、环保材料与药剂、节能环保服务业等领域发力。

  其次,继续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生态+旅游”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以“生态+农业”推动农业发展高端化、城市化,可借鉴新加坡的垂直农业和温哥华的“食用景观”等做法,大力发展“城市农业”和“景观农业”。

  (三)建设呵护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

  生态和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要完善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加强水库和海绵城市建设,增强龙岗蓄水调水能力;适当种植水生植物,增强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强制推行垃圾分类,强力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强建设工程和道路扬尘管理及餐饮油烟管理,严格管理工业废气排放,大力推广新能源动力的环保汽车。通过上述努力,为人们提供在山清、水净、林养、田绿、鸟鸣中生活和工作的生态环境。

  (四)鼓励引导健康低碳的生态生活

  首先,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能力。要让所有人都具有强烈的生态环保意识,并自觉自愿地参与生态环保工作中,形成良好的生态环保氛围。

  其次,要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保证生态环保要求融入人们的日常活动。要让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地践行绿色理念,在衣食住行用、生活工作休闲、宣传管理和监督等各方面自觉落实生态环保要求,打造全社会、全方位、全时段、全事项、全系统践行生态环保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开展绿色出行,倡导健康生活,从源头上减少垃圾,营造优美环境。

  (五)系统构建完善有效的生态制度

  生态制度是生态高地建设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是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

  首先,梳理现有制度,保证现有制度间的协调性。通过梳理,删除不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增加落实新时代要求的内容;整合相同或相似的政策,构建系统化的政策体系;保持政策间的协调,推动部门间的配合。

  其次,勇于制度创新,重视源头管理。要大胆进行制度创新,构建符合生态高地建设需要的、高效的新制度。建立和全面实施决策生态环保合规审查制度,让所有的工作都符合生态环保要求,让所有的工作与生态环保要求保持协调,让所有的决策都从源头就控制对生态环保的影响。这不仅是创新,也是保证科学决策的好方法,是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的探索。

  第三,构建理性管理制度,推动有效实施。加大依法行政力度,规范监管行为,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构建生态补偿机制。重视标本兼治,改变执法观念和方式,提升执法效率和效果,让管理更高效,实施更顺畅,社会更和谐,人民更满意。

  (六)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保障体系

  首先,全面掌握龙岗生态现状。为打造生态高地奠定数据基础。要保证数据全面、准确,真正摸清底数。

  其次,成立生态环保委员会。全面协调、推动生态高地建设。要重视远期和近期目标的统筹、生产和生活的协调、发展和保护的平衡、部门与部门的配合、任务与实施的衔接,让所有的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让所有的行动产生实际效果,保证建设工作有效推进。

  第三,严格考核,严格追责。要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要保证规划和措施的实施效果,保证考核的科学性,防止纸面考核或走过场。要增加考核中生态环境指标的占比,让考核真正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引导和带动政府和企业认真落实。要按照中央规定加大考核结果的使用,要严格追责,保证其能够真正影响到所有干部、企业和公众的切身利益,能够引起他们的重视。

  第四,保障生态高地建设资金需求。要多方筹措资金,财政要安排生态高地建设专门资金,并通过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吸收国际资金注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方式,扩大资金筹措范围,减少资金现实需求,真正保证建设资金需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