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龙岗区政协 > 提案工作 > 提案选登

关于社区医院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19年05月13日 来源:龙岗区政协 浏览次数:- T浏览字号:

  【提案号】20190081

  【提案人】林武雄

  【理由】

  当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平静而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临终的过程,因人而异。但绝大多数人都会需要一根“拐杖”,才能走得更平稳、更安详。这根“拐杖”,可以是家人、社会不离不弃的支持与关爱,也可以是对死亡本身的安然接纳。临终关怀在生理之外,更给予了一份这样的心灵安抚。

  深圳是一个正在走向老龄化的城市,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重病卧床老人也日益增多。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空巢,靠独生子女解决失能老人护理问题越来越难。“喘息服务”正给这些家庭带去了一丝希望与安慰。

  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护照料,即采用舒缓、对症及支持疗法最大限度减轻躯体和精神痛苦,提高生命质量,让患者平和、安详、尊严地走完生命的最后历程。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大健康理念的重要议题。生命有始有终,既要优生、也需优逝。

  以上海市为例,目前已经有7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安宁病房,有800张住院病床和860家居家病房,申请入住的患者只要提供恶性肿瘤的诊断报告,一般为三甲医院确诊报告,此外还需要经过临终关怀医院的病情评估,如生存期,即可就近选择入院。

  我市是改革开放的先驱者,但在临终关怀方面改革还面临较大的困境。一是资源匮乏,临终床位的缺乏,相对于深圳1800万的人口来说,长者数量已经接近老龄化社会水平,但是临终病房及床位设置几乎没有,与上海市相比,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二是医院及养老院的社会角色和定位,在临终服务方面是缺失的,需要专门的社会服务机构来提供临终服务。三是持续性的服务资金缺乏。四是生命伦理与死亡教育欠缺。人们普遍对死亡持消极、逃避态度,认为死亡必然是无助与痛苦的凄惨过程,弥留之际也拒绝选择临终关怀服务。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应转变思路,拓展临终关怀服务空间。特别是要挖掘病患熟悉的社区资源,开展社区医院临终关怀服务,方便就近就医,便于家属照料,并利于社区居委会组织与发动相关志愿服务。

  【办法】

  一、开展广泛宣传教育,树立正确死亡伦理观

  首先,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教育。政府有关部门应未雨绸缪,统筹制定教育规划,在社区医院开设公益课程,普及科学的生命观及死亡观教育。社区医院作为临终关怀服务的执行机构,应帮助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人生、正确对待死亡,明确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过程,以解除其对死亡的种种顾虑和不安,从而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提高生活质量,维护患者的尊严,增强心理承受死亡的能力,进而达到安然地接受死亡的事实。其次,应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教育与死亡知识培训。临终关怀的医学伦理强调对待临终患者应同于其他患者,尊重他们的人格,尽量采取对应措施减轻躯体和精神痛苦。要增强医护人员对终末不治病患的判别能力,改变不惜一切代价医治不治的旧有医学伦理,知晓死亡是一个自然和必然的演变过程,重视生命质量的维护与保障,在必要时学会放弃无谓救治,选择最适宜的舒缓治疗,才是对临终者的恰当关爱。

  二、汇集与动员社会资源,完善临终关怀相关政策

  政府应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同时鼓励私营、合资、独资等多种投资形式参与社区医疗机构建设,增加床位数量,扩大机构面积。要进一步加强大型医院、老年护理院与社区医院的联系,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之间的合理转接机制。在医疗服务费方面,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坚持国家、集体和社会投入相结合,逐步将临终关怀纳入社会医疗保障体制范围内,进一步降低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开放社区临终患者的医保用药范围、放宽临终患者的住院期限。此外,应细化临终关怀服务的工作流程。包括完善医疗法律手续、明确基础护理标准、控制病人症状、增加心理护理等,让更多临终病患享受到全面、优质的照护,让生命在安详、舒适、无憾、尊严中走向终点。

  三、探索志愿服务新模式,改进社区临终关怀服务

  一是组织社区居民协助本社区医院参与具体的临终关怀工作。要选择具备相当行为能力知识储备者组成志愿团队,通过社区组织协调安排关怀服务并记录时间,当志愿者本人或者亲属需要照护时可向社区提出申请,参照所提供的照护时间由社区安排调配偿还或进行一定经济补偿。这种新的志愿者组织方式既为他人和自己减少了后顾之忧,同时调动了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动员志愿者做好相关工作。社区组织安排自愿者团队进行资金筹集,如单位提供医疗费用,协助落实保险金、贫困人口医疗补助金,募捐、成立临终关怀基金等,并监督这些资金的使用。通过有效手段,充分调动志愿者积极参与,将家庭、社会、医务工作者紧密联系起来,不仅顺应了日趋增长的临终关怀服务的社会需求,同时促进全社会更多了解、帮助与支持临终关怀事业,在大健康理念引领下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