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号】20190007
【提案人】蔡铁、于海清、陈祺敏、彭泉根
【理由】
深圳大运新城,定位智慧之城、未来之城,它是以围绕国际大学园打造的东部中心高地,也是深圳市智慧指数最高的区域之一。目前大运片区产业发展劲头不足,企业规模效应不明显,除天安数码城外,其余片区多为居住功能;其次未发挥国际大学园的智库资源优势,学企合作不足,导致智力资源外流、产业链不完整,未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智核”功能。
作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龙岗段的重要创新节点,大运新城具有启迪协信科技城、龙岗天安数码城、益田硅谷、深港国际中心等重点产业园区,这些产业园区的产业运营能力及其发展对于建设“公共服务完善、综合功能强大、产业支撑强劲、创新驱动有力”的大运新城至关重要。
借鉴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科学园、日本筑波科学城等国际著名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高技术产业园区区位选择往往邻近大学或研究机构。大运新城的启迪协信科技城、龙岗天安数码城等产业园区同样毗邻深圳国际大学园,有利于利用和发挥国际大学园的人才、科研基础设施优势,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加强校区、园区、城区的“三区联动”,激发国际大学园的积极要素,将实现大学功能的延伸和能量释放,使大学校区和产业园区互相融合、联动发展,促进大运新城发展成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创新研发型节点。
【办法】
为加强校区、园区、城区的“三区联动”,大力推进国际大学园与大运新城的一体化,建议如下:
一、利用国际大学园的发展空间、用地、硬件资源,以及科研机构和团队,助力大运新城的产业园区发展。
实施国际大学园与大运新城的一体化工程,加强国际大学园的高校与产业园区的对接,使国际大学园的高层次人才和科研机构能够为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使产业园区能够发展成为人才荟萃,知识、技术密集,科研开发能力与企业产业化能力结合的高新科技园区。通过科创合作平台以及配套设施建设,把产业园区与各家高等院校的资金、科技、人才、设施设备等要素集成整合起来,实现共享,发挥更大作用,形成一个“没有围墙的大运新城”的独特风貌。
二、国际大学园和产业园区共同建设、合作开发“国际大学园创新创业基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作为战略性的高新产业孵化器,也作为高校教育的科研与实践基地,使国际大学园真正成为大运新城加快发展的科技源泉、人才源泉。
三、加强产业园区企业与国际大学园高校的对接和良性互动。通过科研成果对接活动、校企建立合作关系、校企协同引才、成立联合实验室等形式,引导高校为企业服务,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吸引包括高校师生和留学人员在内的各类创业者到园区创业,并通过创业实践和企业孵化,培育大批高层次的技术开发人才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现代科技,兼具市场意识和管理才能的科技企业家。
四、建立产业园“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及时为入园企业推荐大学生人才,培育未来“员工”。就业见习基地将为大学生提供就业见习岗位,为高校毕业生积累工作经验提供帮助,同时也为园区提供人力资源,提高园区的知名度,为园区企业深入了解考察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扩大选人视野创造条件,最终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企业与人才双方共赢。
五、提供大学生就业见习与实习补贴,争抢人才。目前全国各大城市都在纷纷加码抢人才,为此可鼓励企业与区域内对口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吸纳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在校生、毕业生来大运新城参加就业见习和实习,对吸纳在校生、毕业生见习实习的规范用工企业,建议给予就业见习与实习补贴,补贴标准可参照为:专科(高职)为地方最低工资标准的60%,本科及以上为地方最低工资标准的80%,补贴时间最长12个月。
六、打造深圳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分享论坛,开展常态化各领域专家大咖交流活动。建议相关部门在大运核心片区内搭建知识技术交流与培训的(TED)平台(高效利率大运场馆,多引进类似于尼克胡哲类的激励上进价值观的活动或科学和历史大讲堂)。一方面,建立促进知识本土化的协会和俱乐部等民间组织,促进知识和信息在各产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进行交流和共享,提高新生企业的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重视和组织定期开展由孔雀人才开展的论坛活动,建议以政府资助的公共论坛活动为主,兼以鼓励园区内各类企业举办私人细分行业论坛,为园区内创业活动提供良好氛围,不断强化校企之间合作,为园区驱动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源泉。
七、加快龙头创新载体的建设,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建议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快推动创新资源、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高度重视科技企业和小而美企业的创新活动,促进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持续大量集聚,着力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同时,要以培育扶持自主品牌企业为抓手,完善政策体系,加大资源要素、政策服务倾斜力度,促进重点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培育形成一批有创新特色、有核心技术、有品牌带动作用、高知名度、高影响力、高技术、高效益的地标型龙头型企业,打造区域创新产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