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号】20250004
【提案人】第五界别活动组、民盟龙岗总支、张晋南、吴昊、蒋波、凌小明、殷学军、徐腊梅、袁兰兰
【意见建议清单】
建议一:在大运科技创新集聚区,探索打造龙岗大运产业创新先导区,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应用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资源集聚、高效协同、智能融合的产业新生态。
补充说明:一是探索打造概念验证项目全方位、全周期服务体系,集中配置科研成果概念验证过程中所需资源,为科研团队提供包括技术研究、原型制造、性能测试、市场竞争分析、知识产权评估、商业研究等服务,实现验证所需的职业技术经纪(经理)人及有关商业、产业、知识产权和政策方面的专家顾问等稀缺人才在多个高校的多个项目上复用和共用。二是探索建设制造业全球中试转化基地,聚焦“6+5+N+1”重点产业布局,瞄准中试产业化环节,整合制造业供应链上下游资源,建设通用型、专业型中试公共服务基地,提供非标设备二次开发与加工制造服务。三是探索建设创新成果应用场景示范中心,在国际大学园、大运AI小镇、大运天地等区域,聚焦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优先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应用落地并进行推广示范。
建议二:强化校企合作,探索搭建与概念验证与中试项目评估、科技成果转化云、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人才共享共用相关的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补充说明:一是整合教授、工程技术人才与企业管理人员,探索建立评估专家库及国际化评估标准,推动符合条件项目加入概念验证平台,对概念验证平台项目库内成熟项目进行成果预筛选,推动符合条件的创新成果进入中试项目库。二是用好“线上工研院”先进数字平台,强化科技成果供需融通机制,实现需求发布、价值评估、投融资对接等功能,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开展技术匹配、评估、定价与合作伙伴精准推荐,降低技术供需双方交易成本。三是参照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模式,支持高校教授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产业细分领域建设新型研究机构,企业与高校建立硕博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同时,新型研究机构建立固定岗及项目化人才灵活聘用机制,以“合同研究”开展研发人员招聘,签订与项目周期时间一致的合同,推动科研人员常驻企业内部开发项目,项目到期后进入新项目组工作。四是探索建立政府牵头,高校和企业参与的稳定的产教融合与精准校企合作机制,不断强化校企合作。
建议三:持续加大科技金融供给,建立服务不同阶段、多层次的专项基金体系,覆盖“0→1→10→100”全过程创新科技产业发展的融合链条。
补充说明:一方面,为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设立专项基金,挖掘培育科教城的硬科技种子项目,投早、投小、投科技创新,为整个生态链培育一批优秀的“种子”项目。另一方面,与知名专业投资机构共同成立市场化基金,投资区内相对成熟的高科技企业,将评判权完全交给市场,利用知名专业机构在项目来源和项目筛选能力上的优势,投资龙岗本地企业或积极引导被投企业落地龙岗。具体路径可探索由龙岗区属国企或区引导基金发起,联合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及社会资本等多元化主体共同出资,面向创新成果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成果转化不同阶段设立系列基金,瞄准重点产业方向,探索长线利益分享机制。
【案由及说明】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决定性前提和关键性支撑,如同“拿着锤子找钉子”,而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落脚点,就像是“找准钉子造锤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2025年做好经济工作指明方向和目标任务。2024年12月发布的《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空间布局规划(2024-2035年)》,明确了在龙岗布局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和大运科技创新集聚区。
龙岗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完整,具备国际化高校源头创新能力以及相对完善的创新生态,比如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具备国际化高校源头创新能力、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相对完善的创新生态以及国际合作渠道,更是科技创新集聚区所在。但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尚未形成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
为此,建议我区抢抓战略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补齐短板,因地制宜探索新模式、新体系、新举措,加快推进大运产业创新集聚、促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优化基金支持体系等,进而推动龙岗区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