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号】20250007
【提案人】贾涛、乐文忠、马龙、詹云、陈家鸿
【意见建议清单】
建议一:完善配套政策,加强对电动自行车源头管理与安全管理。
补充说明:一是制定和完善电动车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维护等方面的法规和标准,强化对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的源头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择机采取联合执法行动,运用技术手段核查电动自行车是否进行了非法改装,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并推动提升电动自行车生产标准、研究试行限制销售量。二是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如建立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安全隐患举报机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监督和举报,共同参与充电桩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工作。三是对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飞线充电、入户充电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形成有效震慑。四是加强上路执法,加大对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探索在电动车上牌时进行有针对性交规考试,考试合格后上牌,促成市民良好交通安全意识和遵守交规意识,适当提高电动车上牌门槛。
建议二:完善电动自行车管理体系,遏制乱停放现象。
补充说明:一是强化常态巡查力度。各街道应联合龙岗交警大队,构建常态化的电动自行车巡查机制,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巡查频次与范围,加强规劝引导,确保重点区域、高峰时段交通顺畅。二是构建预警分析体系。利用AI视频分析赋能平台、“龙慧视”平台、道路监控系统等智能技术,由各街道牵头建立预警分析机制,对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行为进行监测预警与研究分析,提高执法效率和精准度。三是完善隐患排查机制。各相关单位完善各自领域的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整治机制,通过定期安全检查、隐患排查及专项整治行动,从源头上减少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保障市民出行安全。
建议三:科学规划,优化升级硬件设施与配套服务,加速“机非混行”隐患治理,缓解电动自行车停车难题。
补充说明:一是优化升级硬件设施与配套服务,调研摸排辖区内电动自行车停车需求与现有停车资源的匹配状况,科学规划停放区域(公共区域、小区内),重点关注地铁站、公交站、商业区等人流密集区域,针对长期存在乱停乱放问题的特定地点,应开展专项研究整治。二是通过增设停车区域、设立固定停车点及引入智能停车设施等措施,缓解停车需求缺口。三是借鉴竹头地铁站周边“慢行”系统交通改善工程成功经验,规划非机动车道隔离护栏,完善路权指引和违停警示标志,增设人行道卡口等配套设施。四是加强交通硬件设施建设,做好电动自行车与行人、机动车路权规划,考虑适当调整缩减绿化带规模,加速“机非混行”隐患治理,积极立项建设非机动车道,解决重点区域交通难题。
建议四: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市民法律意识。
补充说明:一是创新并丰富宣传渠道与形式,如利用社区公告栏、社交媒体平台、公共广播系统、微信公众号及抖音短视频等媒介,走进企业、校园、家庭等,广泛传播电动自行车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开展安全驾驶知识讲座、模拟驾驶体验活动及交通事故案例分析等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借鉴南湾街道实施的“亮尾工程”的成功经验,采取“面对面普法宣传、张贴反光贴”等举措,加强对驾驶人的安全教育与法治宣传,提升市民遵法守法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三是强化对市民的警示教育,通过拍摄可公开的案例视频、道路实况视频等,借助官方公众号、小区电梯、街道繁华路段大屏幕、公交车辆和站亭等载体,大力开展警示教育。
建议五:加强对平台企业的监管,呼吁平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补充说明:《深圳电动自行车新规》规定最高时速不得超过15km/h,但外卖、快递员为了达到系统算法不断缩减的送达时限,避免超时受罚,不惜私自解除限速装置,或者改装加速能力,一些主要机动车道上可以看到50km/h的电动自行车车速,其驾驶稳定性、可控性大幅降低,严重危害交通安全。建议主管部门加强对平台企业的监管,呼吁平台企业合理化算法,设置科学的优化限度,同时考虑为外卖、快递员工及其电动自行车购买意外险和第三者责任险,更好履行向社会承诺的对公众服务的安全责任。
【案由及说明】
在深圳的交通出行及道路网络系统中,电动自行车灵活便利的特点能够更好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市民的青睐,深圳全市电动自行车已远超500万辆,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同时外卖、快递行业电动自行车的存量巨大,增量迅猛,由此带来的交通违法、乱停放、非法改装导致安全隐患等问题较为突出,对机动车和行人正常的交通秩序形成干扰、甚至引发不少恶性交通事故。
2024年以来,龙岗区“一网统管”事件处置平台民生诉求渠道接收到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的相关诉求数据高达6384件,主要反映电动自行车违规堵塞消防通道、肆意占用人行道以及地铁站周边无序停放造成交通阻塞等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市民诉求,并结合相关单位的监测情况,发现当前电动自行车管理工作主要存在问题:一是电动自行车体量大,现有的停车区域、设施无法满足市民的停车需求,缺乏必要的停放指引标识、有效的隔离护栏以及便捷的电动车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导致出现电动自行车乱停放、违规驾驶和飞线入户充电等乱象,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二是重点区域电动自行车管理问题易回潮,执法难度大,治理成效低。“一网统管”事件处置平台民生诉求渠道的统计数据显示,约有14.5%的市民反馈电动自行车乱停放问题整治效果并不明显,乱停现象依旧普遍存在。通过监测分析与实地走访调研发现,乱停放问题主要集中在地铁站周边、公交站点、商业繁华地带以及城中村、夜市等区域。此外,还有部分市民对执法行为不理解、不配合,增加了执法难度。三是市民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管理意识。部分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对交通法规的认知不足,缺乏主动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未能充分认识到非法改装、违规行驶、乱停放、飞线入户充电等行为产生的危害。
以南湾街道为例,多数道路具有坡陡、路窄、弯多的特点,但目前电动自行车已有20万辆。在宣传力度空前的情况下,部分驾驶员不戴头盔、改装车辆、超速行驶、违规闯机动车道等事件频发。一是头盔佩戴率为79.86%,重点路口头盔佩戴率为83.35%,特别是“三区”(社区、园区、小区)出入口头盔佩戴率较低。二是电动自行车闯入机动车道随处可见,2021-2023年涉摩电亡人事故共8起。三是电动自行车基本没有保险,对驾驶人、受碰撞行人,都缺乏机制性保护。四是大量随意停放,危害通行安全,形成火灾隐患。五是对电动自行车辆上牌后的生命周期缺乏足够管理,对车体、电池等重要部件没明确的强制报废年限规定,对僵尸车也找不出处理依据。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我区相关部门尽快完善电动自行车配套政策、源头管理体系和安全监管机制,科学规划路权分配和停放区域,优化硬件设施与配套服务,强化宣教引导,呼吁社会各界参与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