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龙岗区召开坂雪岗科技城、大运新城规划建设专家咨询会,10名国内规划设计领域权威专家,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大背景,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的客观规律和先进经验,对龙岗“双核”未来规划建设“把脉问诊”。
大运新城建设现状。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李振宇:
建筑和城市正在走共享系统,共享指数应该成为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标志,公益的项目应该成为共享的表率。私人项目共享权益应该得到保证,共享对建筑的形式会带来直接的表达。 我们应该思考在城市微更新中有没有可能在共享上进行深挖,建议龙岗“双核”在未来规划建设中建立共享法则,确定共享指数,实践共享案例,梳理共享路径。通过共享,提供复合的服务不同人的东西,通过五年时间攒几个世界级、国家级的共享,不管是快变量、中变量还是慢变量,做真正服务于普通市民,能够吸引年轻人、吸引产业发展的规划建设。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匡晓明:
坂雪岗需要回答如何成为“世界级”的问题。我认为可以用16个字回答:产业植根、完善配套、有机更新、地标植入。产业根植需要构筑社会人文的概念,让人有归属感;完善配套需要重点针对世界级人群所需要的完善,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有机更新不是针对老城区大规模推倒重建的更新,而是通过“针灸”“连接”等方法来提升城区品质;地标植入可以选择轨道交会处,结合公共开放空间,放置一些地标,把生态和人文结合起来。 大运新城的建设,我的理解是要完成城市副中心使命,兼具对周边地区服务的最大的文化、商务、商业副中心。城市副中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要分担主中心不具备的职能。我认为也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科教外溢、场馆复兴、生态连网、职能提升。科教外溢需要把学校外溢出来,不要关在门里面;场馆复兴是一个大课题,要好好谋划;生态联网要下定勇气拆掉一些、打开一些,才能把一块块生态连成一片网络;职能提升要注意差异化需求,不仅要关注普通百姓需要什么,更要关注科技人员需要什么。 对“双核”规划建设的实现我认为可以通过两个发展策略,第一个是空间关联,第二个是场景营造,最终给人们呈现出美好的生态场景、生活场景。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麟学: 龙岗“双核”规划的主题我认为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未来、高密度、创新。 我觉得龙岗区域的多样性使其可造空间特别适合进行未来城市实验,要进一步挖掘其创新复合价值,公众空间精神,同时利用现有的气候、生态要素打造热力学新生态。一个城市的建设一定要有非常好的前瞻性和非常好的系统思维,在规划设计中要仔细研究每一块区域的风、光、热、人的体验是什么样,尝试更多综合系统的设计方法。比如大运新城,要充分利用深港国际中心的带动性,形成一个开放的、与城市连通的群落,使周边商业性开发跟城市形成整体。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章明:
上午看了坂雪岗科技城和大运新城两个片区,很兴奋。兴奋在于“龙岗双核”的复杂性、矛盾性、丰富性,你可以看到非常高大上的天安云谷,也可以看到非常接地气有烟火气的城中村,非常有城市张力的氛围。 我认为反差大也许能给龙岗带来跟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特色,而我们最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抓住这样的城市特色去规划、去建设。建议龙岗作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排头兵,能不能在这方面想办法突破,通过对这个城市切面分析、对城市深入了解后,提出改良策略方法和方案,在方案基础上通过城市设计反过来修正控规、图则,从而对龙岗未来新一轮发展保驾护航。 龙岗“双核”目前成片大规模开发用地非常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存量再利用、再开发,怎么样提升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增强魅力,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优化土地空间配置、提高土地绩效是摆在龙岗面前最重要的问题。提高绩效很重要方法就是复合使用、叠合生长,我认为这可能是对龙岗把脉后给的一剂药方。 具体四点建议,一是要抓住公共建筑,大大提高建筑密度,进行插建、加建,通过适宜尺度控制,把密度加大、容量加大。二是基础设施无论新建还是改造,把它的思想解放,围墙打掉,让基础设施用地和基础设施各项空间有效释放给城市。三是抓住公共环境和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抓住一些重要节点、重要街道、重要街头公园,利用小动作、微更新,让老百姓有比较快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四是利用深圳气候条件,抓住一些公共建筑,通过社区花园形式,把多层建筑屋顶空间利用起来,把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渗透到龙岗的方方面面中,让它们成为龙岗建筑特色。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院长 蒋应红:
龙岗的坂雪岗科技城区位优势非常明显,我认为应该充分了解它的交通优势,把终点变成中点,让它成为所有交通流、人流必达的地方,这样能让交通对地区的发展提供最大的价值。 建议根据人流枢纽的需求来解决TOD定位和发展,带动最大商业化价值。同时,抓住每个交通网络建设的机会,比如机荷高速公路改建。高速公路虽是城市便捷到达的载体,但高速公路由于路嵌形式,对城市割裂作用也很明显。所以机荷高速改建的时候,建议区政府跟市政府、市交委提议,提出为龙岗服务的匝道快速化解决方案。
坂雪岗片区内的天安云谷园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支文军:
坂雪岗科技城应该着重考虑怎么样在产城融合下进行建设,需要思考在产业、生产、生活这样一种复合的思维下用地空间如何布局,理顺工业与服务、生产与生活关系,明确不同的公共配套类型怎样为复合型城市服务。 作为一个高密度二度开发城区,我认为要进一步拓展精细化建设与管理,做好有机更新,进一步改善城市的品质,通过增加公共空间、共享空间,体现对人的尊重,使大家乐意在这里生活、工作、发展。希望龙岗能在城市建设、公共空间、景观等方面出一些优秀作品和示范性案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袁烽:
住建部两周前发布了新型智能产业化纲要,其中提到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核心不仅仅是物理基建和道路规划、建设实体的建筑,而是数字基建。数字基建核心是在非物理空间场景下城市是什么样、基建控制过程什么样、规划决策核心是什么样,是在一个媒体空间下的城市具有的世界影响力。如何让龙岗“双核”相辅相成交错发展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内容。建议龙岗“双核”未来规划建设可以更多考虑如何用智能化方式被建造出来,通过人工智能带动城市发展。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景观工程设计院院长 陆伟宏:
龙岗两个核心片区,涉及问题主要是区域更新、空间重构。这其中,理念的先进性非常重要。我认为大运新城可以以中央公园为首发,把大运场馆周边做成无界融合开放体育公园,以此为抓手开展建筑更新、水系复兴,通过环境打造形成亮丽的城市新客厅名片。坂雪岗科技城则可以围绕龙头企业,打造工业公园、科技公园,同时在规划中切入艺术规划,不仅仅是艺术公园、艺术绿地、艺术展览,甚至还要有艺术交易中心,以此聚集人气、商业气息。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城市设计总监 单樑:
龙岗接下来的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应该从目标到路径、手段,都需要一个系统的升级,要从全方位整体性来思考,重新谋划。我希望龙岗成为一个非常有活力、有魅力,又特别有动力、能够在创新方面实现独特发展方式的一个地方。 我认为龙岗特别需要加强它独特的吸引力,给高端发展要素甚至一般人一个理由来龙岗。比如坂雪岗科技城,应该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打造成一个定制的城区,吸引高端人才扎根留下来、乐在其中。此外,龙岗城市生活吸引力尤其是城市生活的活力密度或者说城市生活的魅力特色方面可以做得更精致、更提升,把生活系统高品质打造起来,让它变得更有机、更有味道、更有厚度、更有尺度、更有活力、更有城市生活浓度。 对龙岗规划建设,我们在思想和目标上要升维,要对标先行示范区品质标杆,用大湾区、城市群、都市圈战略来思考审视龙岗;在营造上要降维,更落地、更精致、更抓产品、更抓行动。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市政工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景观所所长 楼慧伶:
对龙岗“双核”规划建设我就提两个思路。第一,建议从城中村进行提升,通过冷巷打造,使之成为一个城市新的亮点。第二,我建议在两个片区有一个大规划,形成一条轴,轴不一定是实轴,也可以是虚轴,既可以由大运新城往坂雪岗科技城这边引申,也可以由坂雪岗科技城往大运新城引申。通过几个点做共享植入,通过点触发、线串联,最后使整个城市有机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