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三来一补”企业将于2012年之内彻底退出横岗经济发展的舞台。从1979年横岗贷款建设第一幢厂房、引进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至今已过去了三十三年,在这几乎和深圳特区的历史一样长的时间里,作为带动横岗经济实现第一次腾飞的重要力量,“三来一补”企业无可厚非的成了横岗经济繁荣的有功之臣。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这种以代加工为主、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许多局限性逐渐为人们所诟病,其低附加值、高能耗的特点与自主创新、发展低碳经济的现代经营理念相互抵触。纵观横岗“三来一补”企业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其间有“功”也有“过”,在技术创新成为主流的今天,“三来一补”企业尽快完成转型升级已成为社会与企业的共识。
一、发展历程——兴起、辉煌到转型退出的三十三年
“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由外商提供设备、原材料、来样,并负责全部产品的外销,由国内企业提供土地、厂房、劳动力,组成一个新的“三来一补”企业,各自记账,以工缴费结算,并对该企业各负连带责任。
(一)七年起步,使横岗初尝发展工业的好处
1979年1月的广东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宣讲了中央对外开放的精神,明确提出:“要利用广东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搞补偿贸易,搞加工装配,搞合作经营”。横岗响应号召、大胆尝试,于1979年就引进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成为带头吃螃蟹的勇者。但由于当时各项政策还不是很明确,1985年之前,横岗“三来一补”企业发展得还不是很快,到1985年仅有62家,这一阶段是横岗工业化进程的起步阶段。
(二)七年腾飞,给横岗带来辉煌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尝到甜头的横岗各镇属企业和各村股份合作公司纷纷兴建厂房,大力引进“三来一补”企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也于1990年发布了《关于理顺“三来一补”企业登记发照管理的报告》,以进一步明确“三来一补”企业的经济地位及其经营管理模式。好似一夜春风来,以来料加工为主的“三来一补”企业开始在横岗“爆炸式”发展,仅1990年—1992年的三年间就引进了457家,至1992年底,横岗“三来一补”企业达到856家,是历年来的顶峰。当年完成工缴费结汇4209万美元,给横岗集体经济带来了2.67亿元的总收入。“三来一补”企业的迅猛发展,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把横岗从小农经济阶段带入了工业化时代,横岗也因此获得“中国乡镇之星”的光荣称号。
(三)十一年发展,为横岗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后,即1993年到2003年的十一年,是横岗“三来一补”企业稳健发展的时期,在经过一番优胜劣汰之后,横岗“三来一补”企业数有所减少,但工缴费结汇仍保持着平稳增长。至2003年,横岗共有“三来一补”企业562家,企业数比最多时的1992年减少了近300家,但当年工缴费结汇仍高达到5376万美元,比1992年增长了20.4%,年平均增长2.5%,横岗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1.2亿元,比1992年翻了两番。“三来一补”的稳步发展,为横岗积累了雄厚的发展资金。
(四)九年转型,促横岗经济展开新旅程
本世纪初,中国加入WTO组织。横岗制造业的发展也有了新动向,三资和民营企业开始兴起,而“三来一补”这种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尝试性地创立的企业贸易形式,逐渐不适应中国加入WTO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过分依赖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缺乏创建自主品牌和本地化的动力、劳工报酬低且劳动保护少、能耗高对环境破坏大、出口产品价格过于低廉容易引发贸易摩擦等。深圳市政府也不再鼓励发展“三来一补”企业,从2004年开始,横岗“三来一补”企业退出或转型的数量逐年增多。2007年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调整了《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新增加了1853类限制商品,类别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家具、金属粗加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这几个行业正是横岗“三来一补”企业的主要行业。多年来横岗引以为傲的“三来一补”企业,不得不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到2012年10月,横岗仅存55家,按要求至今年底要全部完成转型。
1979年—2012年共三十三年,横岗“三来一补”企业完成了其在横岗经济发展舞台上的历史使命,全面转型退出,横岗也将彻底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二、“功”与“过”——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遗留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量众多“三来一补”企业曾是横岗经济发展的名片,代表着横岗曾经的辉煌,三十多年来为横岗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三来一补”所带来的落后发展理念,及其对自然环境、人口成份的负面影响,使横岗至今还没有迈上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大道,而是走了一条粗放式 “先开发,后治理”的旧工业化老路。
(一)更新生产生活方式,却无法带动小农经济理念的改变
“三来一补”企业的发展引进,使横岗由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一夜之间成为工业重镇,原来种庄稼的农民纷纷洗脚上田,盖厂房修公路,成为公司的经营者或工厂的管理者。老百姓们也住上了令城里人羡慕的别墅洋房,用上了现代化的生活设备,短短几年内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水平大幅提高。
而“三来一补”由外方提供技术、设备及材料并负责产品的出口销售,中方仅提供土地、厂房及劳力,按工缴费结算的经营模式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和小农经济暗合的土地经营模式,这也是这种企业能在农村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农民们不再种稻谷,改为“种”不需要浇水施肥的房子,一片片工业区、居民区在曾经的农田里拔地而起,集体企业“种厂房”,百姓“种民房”,定期收“租子”,工厂的工人们拿着微薄的工资,住在拥挤的房屋里,更像是给地主扛活的长工。虽然仅仅赚取占企业总产值比重很小的工缴费结汇和厂房租金,但这种低风险的经营模式,对土地拥有者一直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更加固化了人们小农经济的传统经营理念,而这种理念正是横岗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思想障碍。
(二)积累发展资金,粗放式的消耗土地及能源
“三来一补”企业在横岗三十多年,从有统计记录的1992年起到2011年,近二十年中横岗村镇企业累计收取工缴费结汇7.6亿美元(不包括现金结汇、厂租等),完成集体经济总收入160亿元。在原镇属企业已改制、一个行政村及三个自然村划归龙城街道之后,至2011年底,余下的八个“村改居”社区股份公司仍拥有380多万平方米的集体权属工业房屋,资产总额高达45.7亿元。有了这些雄厚资金的支持,才有了改革开放以来横岗的经济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
然而思想理念一直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脚步,有了钱的人们不停修建更多廉价的厂房和居住环境较差的“农民房”,以获取更多的利益。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土地使用监管的缺失,导致横岗长期无序建设,更严重的是这种盲目追逐短期利益的行为,使横岗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很快消耗殆尽。由于各单位各自为政,建成区内房屋质量参差不齐,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工业区、居民区混杂,道路建设标准不高。这种对土地粗放式的使用,遗留给横岗城市更新的诸多困难及由此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
另一方面,由于“三来一补”企业处于产业链的“加工”环节,与技术开发、产品销售等环节相比,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环节,产出与消耗极不匹配,使横岗单位工业增加值电耗、水耗长期处于一个较高水平。以2010年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为例,横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电耗为1210千瓦时/万元、水耗为20.5吨/万元,而将规模以下及“三来一补”企业计入后,横岗工业增加值电耗达到2671千瓦时/万元、水耗达到28.5吨/万元,电耗增大了1倍多,水耗也增高了39%。
(三)提供大批就业岗位,使低素质人口比重过高的情况持续至今
“三来一补”企业多数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即便是高技术产品,也只涉及其产业低端、劳动密集部分的工序,因此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高,到这些企业就业的门槛较低,因此创造了成千上万的低薪岗位,为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了就业问题,这在改革开放初期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正因如此,“三来一补”企业飞速发展之后,横岗人口也经历了一个暴涨的过程。1979年横岗人口数为8918人,基本上都是原住民;到1990年迅速增长7.3万人,其中6.2万人是外来务工人员;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外来务工人口已达到近30万人的规模,这其中80%以上是“三来一补”企业的员工。五普数据显示,横岗外来务工人口的显著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年龄小,15-29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68.5%;二是学历低,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01年,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口占81.9%;三是收入少,大多数人的收入只是扣除各费用后的按最低工资标准发放的工资;四是流动性大,一方面工作不稳定,不停的更换工作地点,另一方面,打工几年到了二十来岁,许多人便会选择回老家结婚生子。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情况有所好转,人口的平均年龄增长4.3岁,中高学历人口比重增长7.1个百分点,最低工资标准也调整到1千多元,家庭户人口增多、人口稳定性提高,但人口的总体素质仍然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口的比重仍高达74.8%,大部分人口的消费水平仍然很低,对服务业的要求不很高。可以看出,横岗低素质人口比重过高的情况是长期存在的,这种情况是导致横岗中高端商贸及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薄弱、制约第三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推动工业化进程,同时也拖了横岗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后腿
工业化是指一个地区工业生产活动逐步取得经济主导地位以及工业就业人数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三来一补”企业在横岗爆炸式的发展,使薄弱的农业似乎在一夜间被工业所取代,也使横岗所谓的工业化进程不是一个逐步转变的过程,而是一种没有中间环节的跨越式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工业生产已经是横岗经济活动的核心内容,工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长期在80%以上,可以说正是引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将横岗跑步带入了工业社会。
然而所谓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科技发展、贸易与服务业比重的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等方面相辅相成的。因此也曾有人质疑过:横岗的发展可以和工业化画上等号吗? 答案应该是:“三来一补”所带来的是初级的、不充分的工业化。一方面,“三来一补”企业 “开门见利” 的特性从思想上“绑架”了唯利是图的土地拥有者,不能马上带来收益的其它类型工业企业被忽略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另一方面,“三来一补”企业两头在外,具有与生俱来的排他性,其即不需要进行前期市场调研与产品的设计开发,也不需要考虑后期商品推扩与销售市场的占领,对金融等服务业的需求也不强烈。所以在“三来一补”企业大发展时期,横岗的产业结构就是单一的来料加工,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工业企业屈指可数,贸易及现代服务业则在为居民服务的小商户基础下缓慢前行,导致今天横岗要完成新型工业化进程、真正实现转型升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新生之路——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长足发展
研发——生产(粗加工和劳动密集工序——精密加工和系统集成技术)——营销,原本是一体化企业的基本活动流程,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这个过程中的不同环节被进行了国际分工,发达国家和先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竞争牢牢占据国际分工的高端位置,而把产品粗加工和劳动密集工序等低端环节进行外包,主要是利用不发达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及能源等,在不消耗本国资源的基础上,赚取更高的利润。
“三来一补”企业所承担的正是粗加工或劳动密集部分的工序,在赚取微薄加工费的同时,对劳动力、土地、能源和环境资源进行了掠夺性的利用。可以说,发展“三来一补”是在卖苦力的同时,还搭上了不可再生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即便如此,受国际经济形势不景气的影响,近年来“三来一补”企业的订单利润也越来越薄。在我国人口红利期接近尾声、土地资源紧缺、能源较为紧张的形势下,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三来一补”企业可谓内忧外困,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横岗“三来一补”企业的转型,首先是取得可独立经营的法人资格,即转为三资企业,这样在国内融资、购买原材料、产品内销等才成为可能,广阔的国内市场无论对企业的现实需要还是长远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转型后的重点是升级,撇开眼前利益和短期盈利行为,发展自有品牌,把“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和“中国创造”转化,参与国际分工的高端部分,是“三来一补”企业重获新生,实现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