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全区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良好,消费增速平稳,CPI涨幅较小,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全市第一,但受外部需求不足和内部结构调整等多重影响,出口延续了去年以来的下行态势。总体来看,经济实现良好开局。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季度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8.67亿元,同比(下同)增长9.1%,在全市十区中,总量第三增速第五,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0.04亿元,增长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2.81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5.82亿元,增长9%。三次产业比重为0.01:62.47:37.5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33.5亿元,增长8.7%,在全市十区中,总量第二增速第六,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07亿元,增长9%,在全市十区中,总量第五增速第四,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0亿元,增长9.7%,在全市十区中,总量第一增速第六,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
出口总额58.44亿美元,下降12.3%,在全市十区中,总量第六增速第八,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低81.1个百分点。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6.15亿元,增长10.5%。
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57亿美元,增长11%,在全市十区中,总量第四。
二、经济运行情况
(一)经济平稳增长,二产仍占主导地位
经济总量第三,较近年来提升一位。一季度,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8.67亿元,绝对值位于南山、福田区之后,在全市居第三位,总量排名从历年来的第四位提升到了第三位的主要原因是:龙华新区、大鹏新区分别从宝安区和龙岗区分出,我区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超过了宝安区。
GDP增速第五,速度近年来有所放缓。建区以来,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20%左右。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增速为10.8%,是建区以来的历史低点。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经济发展不只重视速度,更加重视效益,2010年、2011年、2012年增速均为11.5%。一季度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9.1%,位列全市第五,高于福田、盐田、罗湖、大鹏新区和龙华新区。
二产比重有所下降,但主导地位依然突出。从近年来三次产业比例变化来看,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0.05:67.74:32.21,2011年为0.05:65.7:34.25,2012年为0.04:65.16:34.8,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比重逐年降低,第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我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2013年一季度,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0.04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2.81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5.82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0.01:62.47:37.52,与2012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下降2.6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增加2.72个百分点。
2013年一季度我区各产业增加值情况表
产业 |
增加值 |
增速 |
比重 |
地区生产总值 |
388.67 |
9.1 |
100 |
1、第一产业增加值 |
0.04 |
2.0 |
0.01 |
2、第二产业增加值 |
242.81 |
9.1 |
62.47 |
3、第三产业增加值 |
145.82 |
9.0 |
37.52 |
(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6.71 |
4.6 |
1.73 |
(2)批发和零售业 |
31.6 |
13.3 |
8.13 |
(3)住宿和餐饮业 |
7.96 |
5.7 |
2.05 |
(4)金融业 |
14.31 |
15.7 |
3.68 |
(5) 房地产业 |
22.25 |
7.9 |
5.73 |
(6)其他服务业 |
62.99 |
7.1 |
16.21 |
(二)农业经济结构受大鹏新区成立影响较大
受大鹏新区成立影响,我区农业经济进一步萎缩,经济结构更趋于集中。一季度,我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970万元,下降29.1 %,从2010年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05%,继续下降,一季度只占0.01%。从农业经济种类来看,2010年至2012年,渔业占35%左右,种植业占25%左右。大鹏新区成立后,今年一季度,渔业比重下降为9%,种植业比重上升为71%。从街道来看,2010年至2012年,农业主要分布在大鹏、南澳街道,两个街道占全区农业的一半以上,大鹏新区成立后,今年一季度,农业主要分布在坪地、龙岗、龙城街道,比重分别为32.2%、29.7%和27.1%。
(三)工业生产稳步增长
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719.59亿元,增长9.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33.5亿元,增长8.7%,绝对值仅低于南山区,居全市第二位,占全市的比重达20.2%。增速在全市各区中排名第六,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我区依然保持了全市工业大区和产业强区的发展地位。
1、三大行业增速有升有降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我区第一大工业主导行业,包括华为、兄弟工业、神舟电脑等重点企业。一季度,该行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450.33亿元,增长10.3%,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2.6%。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该行业是我区工业第二大行业,包括比亚迪锂电池、金龙羽集团、奔达康等公司。一季度完成工业总产值52.75亿元,增长3.8%。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该行业是我区工业第三大行业,包括比亚迪精密制造、通产丽星股份、明辉实业等公司。一季度完成工业总产值32.18亿元,下降11%。随着大鹏新区成立,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岭澳核电有限公司、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部电厂、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划出我区,原位于工业第三大行业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被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取代。
2、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
今年一季度,全区工业总产值达2亿元以上的企业共30家,实现工业产值455.8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达63.4%,其中,仅华为一家工业总产值超300亿元,10亿元至15亿元的企业有2家,2亿元至10亿元的企业有27家。
华为公司作为我区最大的工业企业,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40%以上,“一企独大”现象是我区工业的主要特点。华为的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均排名全区第一,一季度,华为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5.4%,而2012年占48.8%,2011年占48.9%,占比虽有所下降,但优势地位不减。华为创收成绩喜人,2012年华为利润总额116.63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72.7%;2011年利润总额108.83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69%。出口占据华为销售的半壁江山,今年一季度出口占销售产值的50.6%;年出口占销售产值的46.6%;2011年出口占销售产值的51.4%。
3、内需拉动仍是主力。去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需的相对萎缩导致工业品出口增速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内需增势平稳,对工业生产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720.2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357.35亿元,增长3%,工业出口在低位徘徊;内销产值完成362.91亿元,比重达50.4%。
4、微型计算机设备和发电量实现大幅增长。一季度,在监测的17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11种产品实现增长,其中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增长最快,达到38.02万台,增长154.3%,大大超过其他主要产品的增速;发电量14540.9万千瓦时,增长123.8%;组合音响、眼睛成镜、改装汽车等产品产量呈现下降,分别下降84.5%、71.7%、44%。
(四)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一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增长9.7%,总量规模居全市第一。横向与各区相比,投资规模仍具优势;纵向相比,在大基数前提下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平稳。
从行业看,固定资产主要投资于房地产业、交通业和工业。2010年工业投资占22.6%、房地产业投资占31.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占15.5%;2011年工业投资占26.3%、房地产业投资占3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占11.4%;2012年工业投资占14.9%、房地产业投资占50.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占12.3%;今年一季度工业投资占8.7%、房地产业投资占52.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占21%。可以看出,房地产业投资比重不断提高,工业投资比重有下降趋势,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需进一步加速推进工业投资项目,带动全区工业投资较快增长。
今年一季度,工业投资比重较低,主要是受投资规模逐季递增的规律影响,一般来说,下半年投资增长快于上半年。从今年环比情况来看,工业投资比重环比有所提高,一季度工业投资项目77个,完成工业投资6.94亿元,虽然仅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7%,但比重比1-2月提高4.2个百分点。
2013年一季度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表
行业分类 |
项目数(个) |
投资额 |
各行业占投资 |
合计 |
388 |
79.99 |
100.00 |
1、农林牧渔业 |
0 |
0.00 |
0.00 |
2、采矿业 |
0 |
0.00 |
0.00 |
3、制造业 |
55 |
4.55 |
5.69 |
4、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22 |
2.39 |
2.99 |
5、建筑业 |
0 |
0.00 |
0.00 |
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18 |
16.78 |
20.98 |
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3 |
0.03 |
0.04 |
8、批发和零售业 |
5 |
1.47 |
1.84 |
9、住宿餐饮业 |
0 |
0.00 |
0.00 |
10、金融业 |
0 |
0.00 |
0.00 |
11、房地产业 |
111 |
42.27 |
52.84 |
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3 |
0.67 |
0.84 |
13、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 |
0 |
0.00 |
0.00 |
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129 |
8.41 |
10.51 |
1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7 |
0.80 |
1.00 |
16、教育 |
18 |
1.68 |
2.10 |
17、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行业 |
8 |
0.40 |
0.50 |
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5 |
0.43 |
0.54 |
19、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4 |
0.11 |
0.14 |
20、国际组织 |
0 |
0.00 |
0.00 |
从投资结构看,房地产投资带动作用明显。房地产投资42.28亿元,增长107.6%;非房地产投资37.72亿元,下降28.3%。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2.9%,2012年房地产投资比重38.3%,2011年房地产投资比重31%,今年一季度房地产投资比重超过非房地产投资,主要是今年房地产投资项目均较去年有所提高,一季度房地产投资项目95个,完成投资42.27亿元,而去年同期房地产投资项目80个,完成投资20.36亿元,投资项目增长18.8%,投资额增长1.1倍。
从街道看,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分布在龙城和龙岗街道。龙城街道投资比重最大,2010年占43.8%,2011年占49.5%,2012年占31.6%,今年一季度占32.5%;其次比重较大的是龙岗街道,2010年占14.4%,2011年占20.2%,2012年占16.6%,今年一季度占16.2%。
(五)消费增速稳中有升
一季度全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07亿元,增长9%,增速比1-2月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5.62亿元,增长9%;餐饮业零售额10.45元,增长8.8%。
中心城区消费拉动作用明显。近年来,横岗、龙城、布吉街道一直是我区消费较集中的街道,一季度,这三个街道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6.08亿元,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2.9%。
从限额以上商品类别看,生活必需品等刚性需求是拉动消费增长的主力,食品饮料烟酒类完成零售额18.29亿元,增长5.3%,占限上企业商品销售总额的25.3%;服装鞋帽针织类增长3.3%;日用品类增长8.1%;家电音响器材类增长8.5%。
商品交易市场集约显成效。我区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9家,占全市的18%,交易额占全市50%以上,在全市商品市场上处于较为领先的位置,特别是深圳市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管理有限公司、华南国际工业原料城(深圳)有限公司发展较快,两者均位于平湖,前者为农产品集散批发地,后者为工业原材料专业批发市场,2012年商品交易额均突破100亿元大关。
餐饮业增速下滑。在“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倡导下,餐饮业步入理性发展轨道。2011年餐饮业零售额增长17.3%,2012年增长16.8%,今年1-2月、1-3月分别增长8.3%、8.8%,是近10年来连续两个月实现个位数增长。一季度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餐费收入下降10.3%,是建区以来龙岗区餐费收入首次出现下降。公务消费、团体消费大幅减少,对部分中高端酒店经营影响较大,一季度排名前20位的住宿餐饮企业营业额1.98亿元,增长6.7%,其中:餐费收入1.52亿元,下降7.7%。
(六)房地产市场延续增长态势
近年来,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房地产销售波动较大。2011年我区房地产市场呈低迷状态,商品房销售面积、商品房销售金额、商品房销售套数均呈现负增长,分别下降11.1%、5.2%和3.8%。2012年商品房销售市场逐步企稳,房价趋于稳定,刚需成为市场主要购买力,商品房销售面积、商品房销售金额、住宅销售套数分别增长21.4%、26.2%和27.4%。今年一季度,房地产销售市场继续发展,商品房销售面积35.11万平方米,增长9.7%;商品房销售金额59.59亿元,下降2.7%;住宅销售套数3675套,增长26.8%,但增速环比有所减缓,商品房销售面积、商品房销售金额、住宅销售套数增速分别比1-2月降低5.7、15.6和22个百分点。
(七)出口增速持续走低
2009年金融危机对出口影响较大,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总体环境转好,对外贸易呈现恢复性增长,2010年出口增长14.9%,2011年增长21.4%,2012年增长5%。今年一季度,受全球需求疲软影响,出口持续呈现负增长,一季度出口总额58.44亿美元,下降12.3%,增速比1-2月降低0.6个百分点。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35.66亿美元,下降18.5%,是影响出口总额的主要因素;加工贸易出口22.66亿美元,下降0.4%。
外商投资情况良好,一季度实际利用外资1.57亿美元,增长10.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5.66亿美元,增长11%。
(八)财政收入稳步增收
近年来,财政收入持续增长,2011年增长30%,2012年增长12.2%,今年一季度,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6.15亿元,增长10.5%,分税种来看,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是我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比重分别为20.6%、21.9%和20.4%;土地增值税增长强劲,增长202%。
一季度,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5.36亿元,增长12.9%,其中教育、城乡社区事务和一般公共服务等支出比重较大,分别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19.3%、15.6%和13.8%。(财政数据包含大鹏新区)
(九)物价指数涨幅稳定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5.4%,是近三年较高涨幅,2012年上涨2.6%,今年一季度,上涨2.7%,比去年全年平均水平快0.1个百分点。3月份同比上涨2%,环比下跌0.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构成的八大类别呈现“六涨一平一跌”的格局: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及服务类以及居住类价格分别上涨4.7%、0.8%、3.9%、2.7%、3.2%和2.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与去年同期持平、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跌0.8%,食品价格上涨是引起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
三、经济运行展望
(一)有利的因素
1、企业创新活跃,为增长输入新的动力
一是通过技术创新推出了新产品。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企业逐步发展起来,尽管仍然以模仿创新、吸收创新为主,但是在国内已经逐步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增速较快、效益较好。如生产磁共振设备的贝斯达医疗,产品具有进口替代性,近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去年增速高达40%;又如益心达医疗,人均GDP和创税水平分别超过20万和10万元。二是通过工艺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近年来,工业企业为了应对人工成本提高的压力,纷纷加快了技术改造,人均劳动生产率呈现逐年上升态势,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21.15万元/人,同比增长11.1%。
2、产业结构调整初露尖角
一是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搬迁,释放了产业发展空间。在人工、土地等成本上涨压力下,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转移,主要集中在服装纺织和玩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二是制造业总部经济渐露端倪,如华源轩家具、怡景实业和百事可乐,均在周边甚至外省开设分厂,同时销售留在了深圳,这些企业在不多占我区资源的情况下,GDP和税收留在了我区。
3、房地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12年,房地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拉动GDP增长1.32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房地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9%,拉动GDP增长0.45个百分点。一季度,我区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分别为59.59亿元和42.27亿元,分别占全市的27.3%和32.3%,我区已经成为全市房地产发展的主要战场之一,可望继续为我区经济增长增添动力。
(二)面临的问题
1、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
一是一企独大为经济增长添不稳定因素。一季度,华为1家企业的产值占全区45.4%,拉动全区工业增加值增长4.8个百分点,其牵一发动全身的效应继续增强。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近年华为的增速有所下降,近日又因政治因素声明放弃美国市场,增长的后劲或受到影响。
二是外需持续疲软。2012年,我区出口贸易仅增长5%,相比前几年两位数的增长大幅回落,今年一季度,全区出口总额下降12.3%,连续第三个月出现负增长。出口是我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的44.6%产值通过出口实现,因此,出口负增长较大程度拖累经济增长。
三是拉动制造业快速增长的引擎减弱。消费电子热、汽车消费热和投资热是我区制造业近年迅速增长的主要引擎,汽车消费热拉动整车制造相关零部件和汽车维护等行业的发展,如元征科技、宝丽彩、怡丰工业等;基础设施投资热拉动了基建相关产品的制造,如天基电气、南塑建材和金龙羽等;消费电子热拉动力最大,是主要引擎,如替飞利浦代工的实益达科技,生产电视彩显的康冠技术和生产电脑的神舟电脑等,消费电子热还体现为电子产品消费的基础建设,如华为的基站产品,围绕华为,又有大量配套企业,如生产不间断电源的科华恒盛科技和生产光点模块的思达光电。另外,消费电子热还拉动电子原件制造如华润微电子、华大电路等,还拉动与此相关的金属制品加工和印刷包装、油漆等,消费电子和相关类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3成以上,产值占6成以上,产值前20名企业中,14个企业直接或间接受消费电子的拉动。
但是,近年来,以计算机、手机和液晶电视等为主要产品的消费电子行业已度过行业高速发展期,汽车行业增速也呈现减缓趋势,基础设施投资热也降温,全国、全省、全市和我区的基本建设投资增速均下滑,甚至负增长,使制造业增长的源动力减弱,影响我区制造业增速从2011年以前超过15个点的增速回落到10个点左右。最典型的是之前从生产CD机转型组装手机的格泰隆电器和从生产收录机芯转做键盘的金芝,现在难以寻找新的转型方向和增长点。从事手机生产的科泰克通讯产值从2011年的5.55亿元降至2012年的5.04亿元,基伍通讯产值从2011年的2.43亿元大幅降至2012年的0.97亿元,今年已暂时停产。2012年制造业贡献的税收总额从2011年的187.98亿元增至192.36亿元,仅增长2.3%,增速大幅放缓,也慢于工商税收8.2%的平均增速。2010年之前,基本保持10%以上的增速,甚至超过20%。
四是产业空间资源紧缺。全区可利用的产业空间不多,旧的工业区大部分是缺乏规划,且散乱差,不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这些工业园区的主体繁多复杂,改造难度较大。且在改造时只顾眼前利益的多,均有工改商、工改住的冲动,工改工的较少,不利于储蓄产业发展后劲。
2、增长的质量问题
一是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虽然我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不断提高,今年一季度比重达37.5%,但仍然低于全市50%左右的平均比重。从第三产业内部行业来看,其他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3%;批发和零售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2%;房地产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5%;以信息、科技、咨询、金融等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在我区第三产业中发展明显滞后。
二是产业结构升级有待深化。一是淘汰低附加值、高污染企业的任务仍然较重。高耗能企业仍大量存在,如塑料加工企业数量众多,从产值比重看仅次于通讯电子和电气行业,排在第三位,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这些企业生产工艺简单,但是耗能高企,且伴随劳动密集型的工序。另外,高污染的企业仍一定范围内存在,如电池行业特别是铅酸电池,还有电镀行业和线路板行业的企业,在局部地区仍然存在。
三是部分低附加值、高污染企业赶不走的同时,部分高附加值企业留不住。对于高附加值的企业,仍然缺乏健全的服务机制,使这些企业留得住。如雅兰、立信门富士纺织机械,这些企业的产值在全区200名以内,纳税贡献在前50名以内,效益非常好,但是由于发展空间不足,雅兰把大部分生产线搬迁到惠州,立信纺织机械已经在中山购买了大幅土地,准备整体搬迁到中山。搬迁导致龙岗区的立信门富士纺织机械11、12年产值下降,分别下降37.7%和61%,雅兰的产值2012年下降22.4%。
四是大量企业产销分离,导致税收和GDP流失。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仍然大量存在,前端的设计和后端的销售和整体的财务管理均由市区或香港的关联企业控制,位于我区的企业仅作为加工基地,按成本价核算收入,导致税收和GDP均流失,此类企业大量存在,产值超亿元的如明辉实业和曼妮芬,较小的如味千拉面和美奇思食品等。
四、建议和措施
深入贯彻实施“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树立优良工作作风”,提升政府经济管理工作的效能,探索创新,加速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新龙岗。
(一)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培育经济增长点
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我区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不断取得成绩,但由于历史、区位等原因,告别“一企独大”现象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等措施,严格执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不良企业;提升传统行业竞争力,提高传统行业研发设计,核心制造和品牌创新能力,加大实施信息化工程、技术改造的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择优引资,提高引资质量,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项目,按照环保、效益、能耗等指标制定严格的产业准入门槛。
2、巩固和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主导地位。重点推进传统产业集聚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华为科技城,实现重点片区先行突破。着力培育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龙头领先企业,力争培育出多个“华为”,真正迈向多极增长。同时,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培育在专业细分市场上具有领先地位的“小巨人”企业,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度;拓宽融资渠道,减轻税费负担,加大对中小企业在信贷、税收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解决好企业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重点引进企业急需的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引导和推动中小企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企业附加值,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3、集约、集群、园区化发展制造业。因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较长,经济附加值高,从整体层面上对经济辐射拉动作用强,其发展的程度直接决定经济的整体发展。为此,要继续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力度,并以园区经济为依托,发挥项目集聚作用,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同时,提升工业园区档次。尽快对全区工业园区的产权、面积、入驻企业等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重新对全区的工业园区进行品质提升的统一规划,在政策上支持鼓励工业园区进行整合和改造,优先支持鼓励工改工,为产业发展留足空间。
4、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利用我区已经形成的制造业优势,引进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配送、第三方物流、现代物流信息系统、仓储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连锁经营商店、专业批发市场和社区商业,促使各街道形成特色商业;发展餐饮业、酒店业等产业和服务业,优化区内配套环境;积极发展金融、文体、科教、中介、信息等现代服务业。
(二)科学引导重大项目投资,推动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
1、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增强重大项目储备。切实加强对新项目和重大项目的策划、立项和实施工作,增强投资增长的活力和后劲,推动现有重大项目如华为控股全球总部基地、华为会展中心、国际低碳城的规划建设工作,同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推进普惠制幼儿园建设,推动宝荷医院、市第十人民医院等项目进度,确保投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2、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产业投资比重。一季度,我区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过半,超过非房地产投资,这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不尽匹配。要改变目前房地产投资过大的结构,需通过提高其他产业和其他领域的投资,使房地产投资比例趋于合理,避免由于房地产业的波动而对整个经济造成大的影响。同时,还要加强市场监测分析,积极引导房地产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发展中档价位住宅,拓展保障房市场规模等。
3、继续做好投资跟踪协调工作。目前,我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信息平台已建好,有关手续正在抓紧办理,平台即将投入使用,将最大限度实现固定资产投资信息资源共享。各职能部门要及时跟踪监测固定资产项目开工进展情况,定期反馈新办企业和技改信息,加强小产权房统计,确保投资项目及时纳入统计范围。
(三)进一步稳定出口,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提高。但同时也要看到,企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部分企业将产品订单向周边国家、地区转移,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一季度一般贸易出口下降18.5%,加工贸易出口下降0.4%。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优势,推动外贸持续稳定增长。
1、进一步稳定出口。大力推进市场多元化,在保住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推进非洲、中东、中亚、拉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发展;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目前劳动力资源优势还会保持一段时间,加工贸易还将继续是出口的一个主要部分,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一方面要实现加工贸易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提高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能力;另一方面要优化加工贸易区域布局,引导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同时还要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
2、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利用外资要优化结构、丰富方式、拓宽渠道、提高质量,注重完善投资软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要把利用外资同提升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结合起来,在引资的同时把技术、管理和市场引进来,更好地发挥外资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的积极作用。要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智力资源,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制度、经验,促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总体水平和综合效益。
(四)创新思路,群策群力,如实反映我区经济发展成果
1、留住迁移企业的销售总部。鼓励产能迁移的企业把销售总部留在龙岗,或鼓励企业把劳动密集型工序外发到周边地区,把最后的总装工序留在龙岗,通过以上方法,减少资源消耗和人口规模的同时,又留住企业的产值。对于整体搬迁的企业,鼓励企业保留深圳的注册信息,协调好有关方面,争取把企业的产值和出口额等数据纳入我区统计。
2、扭转按加工费结算和低报出口价格行为。部分加工出口型企业即使是企业法人,但是为了方便与关联企业结算,按照加工费计算收入,导致产值偏低,有关方面应鼓励企业不影响结算的情况下,改按全价计算产值,有利于如实反映我区出口经济和工业经济的规模。
3、加强大个体和电子商务活动统计。正视部分经济活动单位以个体工商户形式注册但是规模往往达到三上企业统计标准的事实,想方设法挖出这些企业并纳入统计范围,不局限于专业市场的大个体,要面向全社会,通过各种方法,勤挖、善挖,挖出少报、漏报的大个体。此外,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的商业模式,已经严重侵蚀到传统商业模式的份额,要改变统计的传统手段和方式,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尝试开展电子商务统计,准确反映市场消费的情况。
4、鼓励异地注册龙岗经营的企业在地注册。根据现有统计制度,只有在龙岗注册的企业才能纳入统计,但是目前,一部分企业在龙岗只经营不注册,导致生产成果无法反映,有关方面应主动沟通,鼓励企业把注册地迁移到龙岗,或不迁移总部的情况下,在龙岗再注册一个生产实体,以方便纳入统计。
注:1、2010年之前数据含大鹏新区和坪山新区;2011年数据含大鹏新区,不含坪山新区;2012年、2013年一季度数据均为不含大鹏新区和坪山新区数据。
2、“消费电子”是指围绕着消费者应用而设计的与生活、工作娱乐息息相关的电子类产品,最终实现消费者自由选择资讯、享受娱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