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
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龙岗区平湖街道办事处 > 信息公开 > 政务专题 > 专题专栏 > 平湖文化客厅

乡愁印迹丨刘铸伯:“改写”平湖的历史,这位民国巨绅被誉为“平湖之光”

发布时间: 2021年05月31日 来源:龙岗融媒 浏览次数:- T浏览字号:

  名片:刘铸伯(1867年-1922年),又名金祥、鹤龄,字守真,籍贯新安县平湖乡(今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叱咤香港的杰出华商代表,曾任香港华商总会主席、香港定例局局员等。他积极投身于兴建学校、设立医院、救灾济贫,并且心系乡梓,积极促成广九铁路在平湖设站,出资建设平湖新墟,因其爱国爱乡的盛举,被誉为“乐善乡贤”“平湖之光”。刘铸伯先生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想尽一切办法为中国人服务,为他的祖国谋求最大的利益。他经常告诫年轻人一定要努力学习汉语,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南华早报》勤学不辍发奋图强

  努力实现阶层跃升“一个多世纪前的香港,华人处境相当艰难,刘铸伯便在这困窘环境中成长,通过不懈努力改变了个人命运。”

  开埠之初的香港,贫瘠荒凉,原居民约7000人,只有捕鱼、开山、筑路等苦力工作。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刘铸伯的父亲刘朝瑞从平湖移居香港,做点小生意,随后,妻子伍氏也来到香港团聚。

  1867年6月5日,刘铸伯出生。这是个聪颖可爱的孩子,给贫困的小家庭带来了很多欢笑和希望。7岁那年,刘铸伯提出要读书。父亲思虑再三,不得不摇头拒绝——家里实在是太困难了,只能勉强维持温饱,根本无法承担孩子的学费。这个7岁的孩子仍十分坚持,最后,父母把他送到了西营盘冯富义学读书。这是为贫困家庭儿童开设的学校,只重视读写和珠算。好不容易争取而来的求学机会,刘铸伯格外珍惜。他在学校接触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文笔极好,写文章得心应手,各科成绩名列前茅。

  当时香港频遭瘟疫和飓风,时不时摧毁普通人原本就已苦不堪言地生活。刘朝瑞也不能幸免,偶尔感染时疫,竟一病不起,撒手人寰。伍氏独自承担家庭重担,在街边替人缝洗衣服,兼做些短工。孤儿寡母的日子实在太过于艰辛,她吃了很多苦,却从未想过让儿子放弃读书。由于勤劳诚实,后经人介绍到港督府做杂工,伍氏终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年少懂事的刘铸伯不负母亲期望,考入官办的中央书院(后改名皇仁书院)。该书院创办于1862年2月,是香港百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一所教育机构,注重中文并培育英语人才,是当时香港最大的书院。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央书院可谓是卧虎藏龙,学生中不仅有刘铸伯,还有孙中山,何东(香港开埠后的首任首富)、何甘棠兄弟,何启(香港首位获封爵士荣衔的华人)。他们毕业后努力实践“达者兼济天下”,对社会贡献很大。

  因天性聪敏加上勤奋刻苦,刘铸伯在中央书院屡获奖学金,不仅解决了求学费用及衣食问题,还把节省的钱补贴家用,减轻了母亲的负担。1885年,他成为首个获得史钊域(首任中央书院校长)奖学金的优秀学生。

  毕业后,刘铸伯先是在香港天文台任书记兼翻译,后受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之邀,任淡水西学堂教员(后任总教员兼洋务委员)。两年后,学堂因经费问题停办,刘铸伯返回香港,开始经营生意并由此致富。当时多家洋行看上了才能、魄力兼备的刘铸伯,于是,他加入西环货仓公司担任文员,后至屈臣氏公司出任首席助理、买办。何谓买办呢?即作为银行、洋行等外资机构与华商之间的中介人及承保人,从中抽取酬劳或佣金。

  刘铸伯任屈臣氏集团总长后,业绩迅速上升,随后又任大成公司总理和澳门好几家公司负责人,一时之间,那个出身贫寒的少年成了工商界名人,就连政界也抛来了橄榄枝。1905年,应北洋大臣杨士骧之招,刘铸伯出任渔业总办和洋务会办。香港卫生局、巡警局乃至广东财政厅邀请他出任要职,但被心怀大志的刘铸伯婉拒。其子所述《先考铸伯刘公府君行述》载:“民国之初,粤吏欲任以财政厅长,亦坚辞不就。”

  投身教育医疗慈善为在港华人谋利益“刘铸伯不忘父亲因时疫病逝对家庭带来的打击,亦不忘自己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经历,因此他对医疗卫生和教育尤为重视。”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刘铸伯活跃于香港的政、商、医、卫、教、慈善等领域,可谓是风头无两的华商领袖。

  刘朝瑞因瘟疫早逝,显然深刻影响了刘铸伯,让他不仅很重视医疗,更同情底层华人。1899年,鼠疫袭港多年仍不见好转,刘铸伯临危受命,担任洁净局(今市政局)局员,一为底层华人争取权益,二为遏制瘟疫提出对策,让疫情接下来较快得到了控制。随后,刘铸伯又先后担任东华医院总理、主席以及广华医院倡建总理等。在这两所华人医院,他不仅为华人患者提供医疗救助,还积极开拓院务、兴建物业、募集善款赈灾,大力改革东华义学规制,使贫苦人家子弟无论年龄、成绩而充分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

  刘铸伯是因教育而改变命运的底层华人,又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祖国、家乡、同胞有着深沉的情感,他非常了解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意义。1909年,刘铸伯和韦宝珊、凌其喈、李葆葵等人倡议创办孔圣会,众人推举刘铸伯为首任会长。该会坚持尊崇孔教,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同时设立义学。截至1924年,该会办了40所学校,义学遍布广九,让香港无数贫困人家子弟在殖民地上接受中华传统教育,不忘根、不忘本。

  据对平湖地方文史和刘铸伯生平有多年研究的平湖街道办事处四级调研员陈建平介绍,除了创办孔圣会义学,刘铸伯还是育才书社的倡建人兼司理人。育才书社由犹太商人伊利·嘉道理创立,按照西方模式为贫穷华人子弟提供教育,同时注重中文教学。当时香港的知名绅商全都参与其中,有近百人之多。书社开办初期,刘铸伯动员官绅华商慷慨解囊,不仅筹集办学经费,还解决了校舍没有着落的难题——刘铸伯与中华会馆负责人商议后将该会馆的华英学塾用作书社办学,签订了30年租约。为了在广州设校,他还游说广东要员,得到大力支持。刘铸伯尽心尽责,育才书社先后在香港办有2间、上海1间、广州3间,这些学校优良的师资、先进的教学理念、服务平民的办学宗旨,开了近代教育的风气之先,上海育才学校至今仍在造福学子。

  除了关注底层华人子弟教育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刘铸伯还是香港高等教育的热心捐助者、奠基者之一。作为1911年选出的香港大学第一届值理,刘铸伯与何启等一众富商士绅为港大募捐到善款70多万元。

  1914年,刘铸伯任香港定例局(今立法局)局员,成为香港历史上第五位担任该局局员的华人,也是为数不多获得连任的华人议员。对涉及华人利益和有益民生的事,如华人子弟英语教学问题、辟建华人永远坟场等,他据理力争;对损害华人权益的事,则极力反对。

  此外,刘铸伯还支持孙中山革命,热心慈善公益。1910年4月,广东全省大旱,新安、东莞尤甚。刘铸伯组织筹款20余万元,与广州广仁善堂合作,用善款收购市面粮食,再以平价卖给受灾群众,帮全省很多受灾群众渡过难关。1919年,刘铸伯更是牵头策动港穗两地绅商、电请冯国璋出面向安徽省政府施压,不准将粮食卖给日本,远程从芜湖调米入粤港赈灾,此事显示出他高超的协调手腕和心系同胞的慈悲大爱。乐善好施一代巨绅助力平湖实现蝶变“刘铸伯出面说服港粤当局、铁路建设方等,在家乡平湖设立火车站,并规划建设新墟,让家乡平湖迈出了快速发展的关键性一步。”

  1911年,广九铁路建成通车,平湖老百姓无不欢欣雀跃。原本按规划,该铁路南段宝安县境内只在李朗、布吉、深圳墟、罗湖设站,刘铸伯出面说服港粤当局、铁路建设方等,在家乡平湖设立了火车站。同时,他还委托香港著名设计师规划设计,在火车站附近出资建设一座街巷井然、商铺林立,工厂、学校、医院相配套的新式城镇。

  平湖新墟为田字形布局,街道宽阔。骑楼美观实用,一楼用作商铺,有百货、客栈、饭店、土特产店等,主要由刘铸伯的昌裕公司经营,也有部分商铺由其他商家出资所建。为照顾贫穷乡民和小贩,刘铸伯在香港诸地购进大量货源,让小贩在昌裕公司先赊货,销售后再付货款。为了安排家乡人就业,他还在新墟开办了一间装机50多台的大新织造厂,招收附近青年乡民当工人,这间工厂也是上世纪平湖最早的企业。

  陈建平说:“刘铸伯极为重视工程建设质量,安排专人督工,许多建材都购自国外和香港,连砖都专门烧制,盖有红印。据传他想将守珍街一直延伸到守真园,街两旁全部建商铺,但由于质量要求过于严苛而导致工程拖延,守珍街也就建了平湖墟内部分。”

  为了改善教育和医疗等民生条件,刘铸伯设立了当时宝安县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医院——念妇贤医院,引进优秀教师、开设了科目齐全的新式学校——纪劬劳学校。“纪劬劳”,有感念慈母辛劳、启迪后人智慧之意;“念妇贤”则存缅怀亡妻、拯救乡民疾苦之心。1916年12月31日落成典礼上,广东要员到场致辞,香港首任首富何东及华商总会、东华医院代表共200余人出席祝贺。

  那一天,刘铸伯搀扶着77岁高龄的母亲伍氏,与儿孙一道,从香港乘坐广九铁路列车回到故里。伍氏作为平湖儿女,目睹家乡发生蜕变,想必非常欣慰和骄傲:便捷交通带来商贸繁华,平湖新墟非常热闹,贫穷乡民和小贩在此找到了营生,附近青年乡民也得以进厂当工人;为让她回乡安度晚年,儿子还聘请资深设计师选址凤凰山清奇坑,建造了颇具规模、设计匠心独运、景色优美宜人的守真园。

  因为有了刘铸伯这位著名的乡贤巨绅,平湖才在民国初期迅速改变了落后的经济民生和文化教育面貌,奠定了作为深莞惠东部地区繁盛一时的交通、商贸、物流中心地位,也为后来平湖镇街巨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国为家为同胞,倾尽一生心血的刘铸伯,自己却没能安享晚年。1922年初,在第三次向资方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被无理拒绝后,香港海员大罢工爆发。刘铸伯以华商领袖身份调停香港海员大罢工,奔波于多方进行斡旋调解。因各方利益对立,调解工作几度前功尽弃,刘铸伯殚精竭虑。直至3月8日,历时56天的大罢工以胜利告终。

  不久后的5月3日,身心疲累的刘铸伯突发急病,送院不治,溘然辞世,享年55岁。

  5月7日,香港各界为刘铸伯出殡,队伍浩荡,规模宏大,极尽哀荣。

  其时,《南华早报》刊登了刘铸伯去世的报道,并这样评价他:“……刘铸伯先生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想尽一切办法为中国人服务,为他的祖国谋求最大的利益。他经常告诫年轻人一定要努力学习汉语,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5月20日,刘铸伯归葬平湖守真园,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故乡。

  刘氏子孙继承了刘铸伯的赤子之心,热爱祖国和家乡,在不同时期都作出积极贡献。其子全力支持祖国抗战,还办“刘敦义堂”助平湖乡亲在港打拼立足;重孙刘定中,数十年间为促成香港回归牵线搭桥、多方奔走。深圳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曾这样评价其家族:“刘铸伯是我国著名侨领,其儿子刘德谱、孙子刘镇国、重孙刘定中等数代人为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民族统一战线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爱国传承香港华商总会国庆日升国旗

  香港华商公局成立于1900年,初时经费拮据,在香港商界没什么影响力和地位。1906年7月,众人力荐刘铸伯担任主席一职。经过大家反复劝说,刘铸伯走马上任,随即修改章程、厘清职责、放宽入会条件,劝说并阻止香港当局随意检查商铺民房扰民……一系列举措立竿见影,公局面貌焕然一新。可是,半年后,刘铸伯以私人原因坚辞而去,拒绝了众人的挽留。几年后,刘铸伯活跃于诸多领域,名气极大,深受华人同胞支持与爱戴。1913年11月22日,香港华商公局改名为香港华商总会,刘铸伯被推举为首任主席。在刘铸伯领导下,香港华商总会名声大振,地位日益凸显,各行商会纷纷加入,会员增至千余。其间,华商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劳资纠纷得到及时解决,慈善公益事业迅速拓展。更为重要的是,香港华商总会大大提升了华人华商参与香港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的话语权。刘铸伯于1914年连任香港华商总会主席、1919年续任,直至1922年突然病逝。1933年4月,香港华商总会大楼敬立刘铸伯铜像,以此纪念他的功绩。平湖街道四级调研员陈建平为刘铸伯的爱国爱乡之情所折服,在香港地方志办公室刘智鹏、刘蜀永教授的帮助下,多次去香港寻访其足迹,包括前往香港华商总会(今香港中华总商会)并在刘铸伯铜像前思考良多。他感慨道:“刘铸伯竭诚服务同胞、奉献社会的精神,心系桑梓、造福家乡的善行,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缅怀。”“刘铸伯虽已逝世近百年,但他对祖国、对家乡深沉的爱,仍在香港华商总会继续。”据陈建平介绍,1919年,刘铸伯创办《香港华商总会报》。30年后,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首个国庆,这份报纸刊登了香港华商总会声明:五星红旗在香港飘扬,华商总会开会通过,今日悬旗放假一日。从此,香港华商总会每年国庆日都会升国旗,举办国庆活动以示庆祝,并放假一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