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纸龙舞表演现场。
平湖纸龙制作技艺传承人刘荣康
春节期间,六集系列纪录片《我的记忆我的年》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拍摄历时一年的系列片拍摄地域从东北延伸到南方,在吉林、辽宁、四川和广东等省份选择了15位主人公,全片记录了他们对于过年的记忆和现在所经历的年事。
细心的龙岗市民惊喜地发现,平湖街道居民刘荣康和纸龙舞也出现在了纪录片中,并成为广东年味的代表,借此也让全国人民认识了平湖土生土长的省级“非遗”。
有来历 刘氏后裔尊崇龙图腾
和往年一样,今年春节期间,刘氏纸龙舞队伍又活跃于平湖街道的几个社区。随着阵阵锣鼓声响,两条十来米长的纸龙在金鲤的引领下上下起伏,在围观市民的欢呼中,纸龙踏着唢呐、鼓、钹等乐器的节奏,时而追逐,时而跃动,闯入“龙门”,为居民们送上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大餐。
平湖纸龙舞是平湖刘氏祖先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一项民间习俗,是居民为驱邪灭妖、除难消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而在春节期间表演的民间舞蹈。平湖刘氏族人尊龙敬龙舞龙,就是期盼龙王能够兴云降雨。
据平湖《刘氏族谱》记载:“上自源明公起,至夏累公十八世事孔甲为相,善能养龙,封御龙氏。”传说当时天降二龙,难以驾驭,只有刘氏祖先刘累征服了二龙,被封为御龙氏。到了秦末,通人性的瑞龙为报答刘氏而痛施苦肉计,不惜尸首分离,化作“白帝子”,被刘氏七十五世祖汉高祖刘邦在芒砀山中剑挥九段,从而激励起义部队的士气,推翻了暴秦的统治。这就是刘氏平湖纸龙为何分为九节并节节相连的原由。此后,刘氏后裔便尊崇龙的图腾,喜欢聚族舞龙。
有传说 鱼化龙故事融进纸龙舞
在刘氏族人代代相传的故事中,平湖纸龙还有着另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渭水流域中有一条鲤鱼经过千年修行,又经过三次腾跃大禹治水时劈开的龙门,终于化成一条神采飞扬的金龙,这就是古代传说中“鱼化龙”的故事。但鱼化龙之后,仍然困在渭水不能远行。这时,玉皇大帝派来两名仙童化作金鲤,伴龙游戏,激励和引导它继续修行,从而使金龙得道进入龙宫,达到主宰大海世界,为天下百姓苍生造福的境界。
据刘氏族人介绍,表演一场纸龙舞需20多分钟,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含义。其中包括鱼跃龙门、金龙闹海、飞龙定海等7个环节,每个环节的舞步及音乐的节奏都大不一样。
以鱼跃龙门为例,俗称“开盘”,在舞蹈中表现为金龙在礼拜之后起舞时,先在禹门之外,首尾相环,不停转动。三次起伏之后,才开始上下翻飞,左右腾挪,但仍然无法跃过禹门。这时,两名仙童化作金鲤,伴龙游戏。舞蹈中,金龙、鲤鱼在禹门前追逐起舞,随后在金鲤的引导下跃过禹门,进入龙宫。
刘氏族人介绍,在舞纸龙的仪程中,族人们除夕当晚要到河边“请龙神”,正月十五晚要拜河焚化金龙“送龙神”,让神龙回归大海,来年再扎制新龙,也都表示神龙之气须水来聚之,寄寓新的一年蛟龙得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有传承 手艺人守住匠心传承文化
纸龙舞起来气势十足,背后也离不开手艺人的匠心独运。据了解,仅一只龙头的完成就需要耗时三个月,有了威武的龙头,才能让九节龙身有了归属感,同时也才能让纸龙随时可以重现在平湖人的眼前。
纸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刘荣康介绍说,扎纸龙是件技术活。龙的骨架由竹篾制成,“皮肉”由纸做成,身上的色彩用彩笔绘成。用竹片扎成龙头、龙身后,糊裱上宣纸和牛油纸,再漆绘上鲜艳油彩的“龙鳞片”,鳞片上贴上金银色纸,一条彩色的纸龙才大功告成。扎成一条纸龙往往要历时数月,舞龙时需数十人。
由于历史原因,纸龙舞被视为“四旧”曾停止表演达42年,直到2008年才重新抢救整理出来。
为了让传统的纸龙恢复原有神采,平湖社区党支部原副书记、平湖纸龙舞挖掘抢救的具体组织者和传承人刘旦华几次登门拜访,请到平湖唯一懂得扎纸龙、舞纸龙,当时年已93岁的老人刘寿发“出山”,一手一脚、一招一式地教,用了半年多时间才用纸和竹篾制作出栩栩如生的纸龙。
刘荣康正是刘寿发老人带出来的弟子。刘荣康说,纸龙的形状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制作纸龙没有秘诀,没有文字记载,靠的是代代口口相传,因此还要靠自己领悟。工艺最复杂的是龙头,因为龙的头部最能体现神龙的形象。如龙额似驼头,它那饱满宽阔的前额表示聪明和智慧;龙角似鹿角,表示社稷和长寿;龙耳似牛耳,寓意名列魁首;龙眼如虎眼表示威严、龙鼻如狮鼻象征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