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宗祠正门。
“有人说深圳是文化沙漠,没什么文化积淀,这话我不同意。”3月28日下午,深圳市刘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刘旦华望着面前的刘氏宗祠,语气中带着笃定,“这些大大小小的祠堂承载着古老的中华文化,老祖宗的精神文化需要我们传承下去。”
3天前,位于平湖街道大围古村的刘氏宗祠德馨堂开始重新修葺,工期预计3个月,这在整个平湖算得上一件大事。身为本次祠堂重修理事会筹备组组长,刘旦华召集了当地刘姓一族的宗长宗贤以及现居香港的后人代表共40余人,在祠堂中庭上香祭拜。祭拜后,项目正式动工。
纪念逝去的宗族历史
重修
祠堂又称宗祠、家庙。它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中国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只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年轻人的家族观念有越来越淡漠的趋势。重新修缮宗祠,给当代人提供了一个观察历史的窗口。
“要小心,千万别把墙上的壁画给损坏了,这可都是好东西。”3月28日,刘旦华带领记者一行来到正在修葺的刘氏宗祠。见到工人正在铲除外墙的水泥,他不禁快步上前一再叮嘱。
刘氏宗祠是座典型的单体广府式建筑,宽约10米、进深40米,三间三进两天井。正门额有“刘氏宗祠德馨堂”7个大字,飞檐斗拱间装饰着各种人物花鸟雕刻,充满着古朴的韵味。中庭因施工布满灰尘,石块剥落的梁柱露出沧桑的痕迹,木椅木桌和绿植被搁置在角落,等待日后焕发新的生机。
查看完施工进度,刘旦华指着祠堂院落里堆砌的一片砖瓦:“那是原先祠堂的照壁,年代久了,我们准备把它拆下来以扩充祠堂广场的面积,让老人孩子都能在这里尽情活动。”随后,他又指着放在院子里的4块旗杆墩:“这可有来历了,旧时我们刘氏祖先的功名柱就插在这些旗杆墩上。”原来,在科举时代,刘氏家族一旦有人考取举人以上的功名,族人就会将石灰、沙子、糯米和糖等材料混合起来,砌成一个四方形的石墩,上留能插一根旗杆的圆孔并刻以功名者事迹,以作纪念。
平湖刘氏人才辈出
渊源
与中原南迁的客家人所走的路径相同,平湖刘氏也是自中原迁于江西赣南、福建汀州宁化一带,再沿赣粤两省边界的梅林关进入广东。宋朝,刘达宗于平湖开基,距今已逾千年。据《平湖村志》记载:“平湖刘氏族人人才辈出,除涌现出香港华商会总会会长、爱国实业家、慈善家刘铸伯,爱国爱乡的港胞刘长佑、刘子元、刘德普等贤达人士之外,参加革命者也有数十人。”
据刘旦华介绍,他的曾祖父是清朝岁贡生,在省港地区享有美誉。祖父刘彭龄(号紫东)是清末民初省港地区著名的文化人,与当时华北地区著名书法家赵铁山同为清宣统已酉科拔贡生。因此,在省港地区,他们家族享有“父子岁拔”的美誉。
或许是缘于宗族家庭的文化熏陶,又或许得益于平湖这片土地的人杰地灵,现担任平湖书画协会会长的刘旦华被媒体誉为“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书画名家”。近年来,他在传统大篆的基础上,创造出拥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黑篆体”。不仅如此,刘旦华还是平湖“纸龙舞”的发掘者和传承人,在他和乡亲的努力下,2009年2月,“纸龙舞”这一古老的文化风俗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平湖历史文化增添了不少光彩。
将祠堂建成文化博物馆
传承
木本乎根,水本乎源,人本乎祖。
刘姓族人是最早迁到平湖的客家人,属于当地大姓。从明朝平湖大围立村之日起,刘氏宗祠也随之建立,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岁月更迭,这间祠堂见证了代代族人在这里传承家训家风、办理婚丧嫁娶、商议宗族要务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大多数祠堂被改作学校、仓库、工厂等,刘氏宗祠也不例外。“曾几何时,平湖刘氏一族有3间祠堂,后来因为各种战乱,只剩下德馨堂这么一间还保存完好。”作为深圳市刘氏宗亲联谊会的秘书长,以及中华文化传承委员会的专家会员,刘旦华表示,他想借这次刘氏宗祠修缮的契机,将家风家训、书法绘画等“搬”进祠堂,将祠堂的围屋建设成文化博物馆,展示平湖的旧时风貌。
“有篇文章说得好,祠堂是我们灵魂的栖息地。经历600年风云的平湖刘氏一族需要有这么一处地方作为纽带,维系宗族子孙的情感。今后,这里不仅是我们祭祀祖先的地方,还将成为刘氏子孙的精神家园。”刘旦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