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湾街道紧紧依托辖区正在叠加聚合的政策优势、交通优势、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按照“规划先行、准确定位、错位发展、打造特色”的思路,切实抓好标杆项目、标杆园区、标杆企业建设,产业转型发展日渐凸显“洼地效应”。
目前,该街道已有16家国家级和市级高新技术企业,8个创新园区(龙岗区共26个)。其中,李朗软件园引进云计算中心等80多家软件企业,182创意设计园区入驻90多家高端设计企业。在未来五年左右,该街道预计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元、税收达到30亿元,实现产值、税收翻番的“南湾再造梦”。
发挥区位优势,以产业规划引领科学发展
南湾街道位于水官高速创新产业走廊和龙岗大道现代服务产业走廊“腰部”,特区一体化的前沿。该街道紧紧围绕龙岗区“两廊”战略思路和“双量提升、三化并进、四城融合”战略部署,邀请深圳市综合研究院参与顶层设计和产业规划,以“两廊”为分界线,制订北、中、南三个片区差异化发展战略蓝图。
北部片区以产城互动打造创新产业新城。根据在该片区在建重点项目较多、预留空间较大、基础设施起点较高、优势产业较集中的特点,积极实施产城互动战略。按照“科技社区”的发展思路,建设高档配套生活服务功能区,实现产业和城市同步升级。
中部片区以产融互动打造新兴产业和城市综合体。针对该片区产业形态散乱、产值利税偏小、土地利用率低等情况,积极争取市、区两级政府支持,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成片带动”的开发思路,创新特定土地注入区级投融资平台,允许土地收益在该片区封闭运营的机制,实现片区整体转型。
南部片区以产城融合打造山水生态新城。针对该片区“两山夹一水”(求水山、坳背山、沙湾河)的自然优势和沙湾关口的区位优势,全力推进社区旧工业区、旧村、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抓住原特区内现代服务业外溢机遇,大力发展“接二连三”的“2.5产业”(介于生产与服务之间的现代新型服务产业),努力实现“城、产、人”三大结构同步升级。
突出内疏外聚,以集体换脑带动转型发展
为了梳理调整社区产业布局、提高抗风险能力,该街道内外结合,用集体智慧引领社区集体经济转型。
该街道首先是发动社区加快转型。深入社区走访摸底,结合社区物业资源和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社区转型升级思路,如樟树布社区打造小微企业聚集区、南岭村发展创意产业、上李朗社区以改造提升商业街为园区提供配套等。其次,支持社区整体转型。鼓励社区从简单依赖“两租经济”和“三来一补”经济向产城融合的区域性整体优化方向转型。再次,奖扶结合助推转型。在市、区奖励社区经济转型政策的基础上,先后拿500万元奖励资金支持社区集体经济转型,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和社区进行资金扶持。
在做好内疏的同时,该街道注重引进外智进行市场运作。邀请综合开发研究院、市工业设计协会、大和商业公司、产投集团、上海红坊文化集团等专业策划和投资机构,对丹平工业区、南岭珠宝园、沙湾商业片区等进行策划,推动转型升级。目前,南岭珠宝园转型思路得到了聚橙网、上海红坊公司等多家企业的关注,已着手后期策划,拟依托占地50万平方米的求水山,打造成华南地区以摄影设计、剧场展演为主题的最大“大视觉”文化创意园区。此外,借助外脑策划包装,聘请中海信等大型专业招商中介,对樟树布深马厂、沙湾电机厂、南岭华泰厂等物业进行统一包装提升,发展高端产业项目。
优化产业环境,以高效服务助推全面发展
为给辖区企业创造更加舒适、温馨的发展环境,该街道推出系列贴心服务、上门服务等举措,受到企业的好评。
为改善交通环境,该街道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推进北片区6条主次干道市政道路建设,全面打通11条社区微循环道路;综合研究解决南片区沙荷路、丹平快速路、布沙路、丹平路等几条道路相互对接的规划设计,构建互通顺畅的交通路网格局。并协调解决各片区供水供电、绿化排污、医院学校、银行商业等配套问题,加快“产”、“城”同步升级。
为优化发展环境,该街道严格执行环保、安监、劳资等执法标准,加快落后产业退出。今年已清理淘汰低端企业65家,已着手沙湾电机厂改造和招商,拟打造高端商务办公基地;正在打造龙山工业区商业街“产业服务走廊”,服务周边几十家企业和数万居民。
该街道加大科技型企业的跟踪服务力度,促使企业进行产品技术改革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加快土地整备,以土地融资推动创新发展
南湾中部片区占地3平方公里,已作为全市区级土地投融资试点片区,被深圳市规土委纳入城市发展单元规划研究范围,明确土地融资在该范围内封闭运作。
该街道经过深入调研分析,确定了“利益共享、综合开发”的主导思想,以及土地整备与城市更新相结合的、全新的土地开发模式。通过二次开发,中片区可新增建筑面积320万平方米,将打造成为龙岗区西部新兴产业和现代城市综合体。
积极探索土地整备利益分配新途径。以该片区担负着土地改革小范围示范重任为契机,建立“利益平衡、利益协商、利益协调”机制;尝试以城投公司为第三方,理清政府、集体、个人三方不同权利主体的利益关系,通过相互协商与土地确权,依法确定各方利益分配原则、机制和手段,为全市土地改革提供新的经验。
建立处级干部结对服务新机制。组织15名街道处级干部以“结对子”的方式,对中部片区22家企业或工业区进行包保服务,并安排综合服务、土地整备、企业服务、规划服务、产业控制、违建查处等部门深入社区调查业主意愿,开展土地权属清查和测绘、评估服务单位招标、咨询研究等工作。目前,已完成中片区单元一、二物业调查和测绘,片区开发总体方案基本定调,并成立专门服务机构,实行全程和全方位服务。
力推城市更新,以二次开发加速循环发展
在城市更新项目开发类型上由住宅类向产业型转变。该街道推倒重建类城市更新项目有11个,总用地面积达115.6万平方米。改造完成后预计可新增商居面积290万平方米,新增产业用房85万平方米。
以引进品牌企业带动城市更新。下李朗社区与华润集团一次性签订了46.7万平方米的旧村改造项目,几乎覆盖了整个社区住宅区,是目前龙岗区最大的城市更新项目。依托旧改政策带动旧工业区改造。占地4.92万平方米的下李朗旧工业区即将改造成集研发、文化创意设计、加工、展销于一体的“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总部基地”;百门前工业区12万平方米旧厂房准备改造成为“数字艺术高端创意产业基地”。同时推动辖区康利石材、派成铝业、南和通讯公司、浦良电子、金鹏程和闽鹏程物流园等一批旧厂房和工业区进行“工改工”转型。
南湾街道以城市更新为杠杆,最大限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转型改善城市配套服务功能提供了新样本。
该街道牢固树立“大项目促进大发展、多项目引领快发展”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园区发展新高地。一是立足存量。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社区近30万平方米既有产业园区向“高新软优”方向转型升级。李朗国际珠宝园将10万平方米物业转型为李朗软件园,吸引中科院云计算等80家相关企业和软件企业入驻,预计注册资金近5亿元,实现年产值30多亿元,将成为国内领先的创新型软件园区。二是激活增量。引导北片区13家在建物流企业整体向“高新软优”方向转型,集商贸、办公、研发为一体,按照新的产业规划招商运营。两年后,预计该片区年产值可增至250亿元,税收额增加13亿元,率先实现片区产值和税收翻番。三是储备能量。建立“街道—社区—园区”三位一体的招商运营模式。今年1至5月份已完成招商11亿元,目前,182创意设计园区已入驻90多家设计企业(招商率100%),百分百创意广场招租近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