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武术体验班练习拳法。
8月23日下午近6点,南湾街道南岭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居民参加完各种活动,有说有笑地陆续离开。在三楼的社工办公室,6名社工和3名义工在为注册社工肖三妹庆祝生日,他们把定做的蛋糕以及在服务中心妈妈厨艺坊做的点心摆放在桌上,其中还有2个小朋友参加。和谐相处的关系,让他们在工作忙碌之余多了些欣慰。这个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是全市最大、功能最全的社区服务中心,开设的各项服务与活动也颇具新意。
有趣特色学习班 提供家的归属感
暑期长假,孩子们想尽情玩乐时,家长们却要忙着工作。让孩子玩得开心、安全又能学点东西,是每个上班族家长的心愿。在南岭村社区服务中心,社工、义工与孩子们共同度过了一个暑假。
暑期要开设哪些兴趣班?孩子们放假前,南岭村社区的社工们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以平时在社区服务中心参加‘四点半课堂’的孩子的意见为参考对象,此外,还通过社区‘青少年交流群’、‘妈妈交流群’等QQ群收集意见,开展一些孩子们真正感兴趣的课程。”社工肖三妹告诉记者,暑期开展的夏令营活动,既要让孩子学知识,又要让他们玩得开心。就这样,社区服务中心结合市、区及街道提供的教师资源,在暑期开设了英语学习班、手工坊、书法、葫芦丝、合唱团、武术体验班等近10个学习兴趣小组,每门课程开设6-9节课。
今年7岁的付云昊就读于南岭学校,其父母是来深建设者,在南岭村社区工作。这个暑假,付云昊报名参加了拉丁舞、书法、葫芦丝、合唱团4个兴趣小组。“今天是最后一节合唱课,我学会了唱《国家》,嘿嘿,我感觉自己唱歌更好听了。”付云昊说,他在葫芦丝班也学会了很多曲子。
10岁的朱富华参加了合唱团和书法小组,他还在妈妈厨艺坊学会了做吐司、寿司、奶茶和包饺子。前两天,他在家做了一顿韭菜香菇鸡蛋饺,把爸爸妈妈高兴坏了。
付云昊和朱富华是去年暑假在社区服务中心认识的,如今两人已成了好哥们儿,也拉近了两个家庭的距离。“南岭村社区外来人口很多,社区服务中心不仅为当地居民服务,也为来深建设者服务。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温暖。”肖三妹说。
首个沙盘治疗室鼓励孩子表达内心
在社区服务中心3楼的阳光心灵工作室内,设有沙盘治疗室。这是南湾街道第一个开设此服务项目的社区。为该项目提供咨询服务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思源告诉记者,沙盘治疗室能让来访者更真实地展现自己的想法。
走进该治疗室,靠墙放着的是3个开放式的柜子,摆满了战争类、人物类、房屋等沙具。柜前的沙盘就是供来访者摆放沙具的地方。“前来咨询的多是家长带孩子来,也有一些来深建设者在企业上班有压力,会过来找我们谈谈心。”李思源说,通常孩子们不太乐意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想法,我们会鼓励他们通过摆放沙具,来展示自己的心理,这个比聊天更有意思。男孩子通常会选择战争类的堡垒、炸弹等沙具来摆放,这个可以看出他们心里可能隐藏暴力倾向和防御性,说明家长可能在对待孩子方式上有些粗暴;女孩子通常会将沙盘堆得很满,连缝隙都没有,这说明家长塞给她的东西太多,让她感觉很压抑。事实上,这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孩子比较普遍的心理情况。李思源会跟家长沟通,尽量让他们理解孩子,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此外,也有不少在企业上班的员工过来排解压力。“他们白天要上班,有时候会跟我预约晚上的时间,我也会等他们过来咨询。”李思源说,自己原本是正常的上班时间,但会根据咨询者的时间做出调整。
协调亲子关系乐享阅读生活
南岭村社区服务中心各项功能完善,图书馆、健身室、义工服务站等30多个功能室,服务南岭村社区居民和来深建设者。
在城市生活中,家长们忙于打拼事业,家庭教育难免有所欠缺,更多老人取代了父母教育。孩子们生活安逸,缺乏运动,婴幼儿童普遍出现体质下降、学习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低下等问题。对此,南岭村社区服务中心3楼的亿未来儿童成长馆,以公益免费方式,依托专业力量满足社区婴幼儿的教育需要。该项目的服务对象是社区内0-6岁婴幼儿家庭,项目分“运动游戏”为主的运动馆和“亲子阅读”为主的成长馆。
曾伟飞是运动馆的指导师。她说:“很多孩子都是老人带来的。孩子人数多且年龄小,平时交流少,所以经常出现冲突,而老人们大多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有的甚至相互责怪。对此,我们开展了一些合作交流式的活动,让亲子参与其中,同时我们也积极介入,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目前注册的孩子已经超过700个了,说明家长们对这些方面的需求很大。由于场地有限,每天孩子们都要排队拿号入场。”曾伟飞的工作,除了负责场内服务、客户档案管理、场馆后勤等,还得通过自己的细心、耐心和爱心,让来运动馆的亲子有所收获。
采访结束时,记者来到社区服务中心二楼,映入眼帘的便是藏书2万余册的全国第一个24小时社区自助图书馆,很多社区居民沉醉于此。来深建设者小刘刚下班就过来看书了。“我准备考注册会计师,在这里看书再好不过了,仿佛回到了大学的图书馆。”小刘觉得,南岭村就是他的第二个家。(深圳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