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座以“速度”闻名的城市里,龙岗老街却像一本摊开的老相册,它用泛黄的照片记载着独属于客家人的乡愁。百年老榕树仍撑起一片阴凉,墟市里的叫卖声隐约可闻,青石板上的裂痕里藏着几代人的脚印与故事。踩着斑驳树影,一起推开这扇穿越百年的“时光之门”。
它是龙岗老墟的地标也是这片土地深厚历史与文化的见证者,200多年前,一批客家人肩挑手扛,翻山越岭来到这片山冈。他们在一棵榕树下歇脚,用扁担挑起箩筐,以物易物——从此,树荫成了集市,集市成了“墟”,墟又变成了街。这棵榕树因此被誉为龙岗老墟的“根脉”,它的所在地也被亲切地称为“榕树头”。
四时朝暮,时光荏苒,榕树下的日常,成为了龙岗老街的“慢镜头”。
白天,幼童们在树下嬉戏打闹,穿校服的学生拿着肠粉跑得飞快,老人们则坐在树荫下乘凉、聊天,他们在这里谈笑风生,享受着悠闲时光。
傍晚,放学的小孩围着树干捉迷藏,树影里藏着一代代人的童年,从此童年的记忆里便永远有了它的模样。
作为深圳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古墟之一,在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的《归善县志》中,就有"龙岗墟"的相关记载。“三步一巷,五步一街,灰砖青瓦,处处池塘”的布局,展现了独特的街巷结构,以榕树头为中心点,周边自然形成墟市和此后的“三街六巷”,透露出浓郁的岭南风情。
传统习俗中,客家人把赶集称作“投墟”,把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日称为“墟日”,而龙岗客家人则将农历中“一、四、七”结尾的日子定为“墟日”,使其成为龙岗老墟时光轮转背后不变的“投墟密码”。
龙岗古墟(复原图)
每逢墟日,集市总是热闹非凡,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带着自家的农产品、手工艺品等前来交易,卖米粮、肉蛋畜禽、日用百货的各类吆喝声起伏在街头巷尾,从清晨一直持续到当天下午四五点才结束。这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日常需求,更促进了龙岗地区的商贸繁荣。
时至今日,穿梭于老墟街巷中,甚至向偶遇的老者提起这三个数字,都能轻易打开几十年前龙岗墟在墟日里繁华的记忆片段。
古榕古街古院落,一河一源一脉情,龙岗老街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