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龙城街道关于打造“文明型街道”的工作意见》,为全面做好文化文明建设工作,推动精神文明大提高,文化建设大发展,结合街道工作实际,现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为加强街道“文化文明”建设,以打造“文明型街道”为目标,努力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构筑健康文化环境、提高城市文化品味、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把龙城街道建成文化基础设施齐全、文化服务网络完善、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品牌独具特色、人文内涵较为丰富的精神家园。
二、工作内容及措施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文明水平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道德风尚建设和公共文明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全面提升城市公共文明的有效途径。
1、推进人文精神建设,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1)弘扬大运精神,打造“文明型街道”。将弘扬大运精神与铸造龙城精神相结合,认真开展“弘扬大运精神”学习教育活动,积极探索大运精神为龙城发展带来的启示,通过理论学习、主题活动、宣传发动等措施,使思想政治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推进“五个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2)推进人文社区建设,建设爱心之城、志愿者之城。以紫薇社区“人文社区”模式为中心,在全街道范围内推广人文社区建设。以“阳光满龙城”等活动为抓手,打造龙城关爱活动品牌,建设“爱心之城”。在做好每月15日公务员志愿服务活动的基础上,以志愿者和义工为主导,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志愿者队伍,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建设“志愿者之城”。
(3)强化城市认同和家园意识。通过“文明型街道”主题摄影大赛、征文比赛等,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强化居民作为“龙城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以参与感促进身份认同。推广紫薇社区服务中心模式,力争每个社区配备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在服务中心建设“居民辅导站”,帮助新居民了解龙城,融入新生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非户籍人口、来深建设者对龙城的归属感、责任感和家园意识。
2、加强道德风尚建设,提升居民人文素质
(1)构建良好的公民道德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开放兼容、科学理性、保护环境”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创新形式和载体,通过发放《龙城“文明型街道”工作指引》等方式来推行文明理念,通过百万市民学礼仪、百城万店无假货、社区邻里节等主题活动,全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2)以文明典型带动全民素质提升。以典型促发展,通过开展文明市民、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企业等评选活动,选出典型,并深入开展典型宣讲活动,引导市民在参与中进行自我教育,修身养性,雅言端行,推动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社会文明风尚。
(3)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网络,通过文明学校、文明学生、文明教师等评选活动,推进“文明型学校”建设。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及心理健康教育,大力推广“四点半学校”和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建设,号召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3、推进城市公共文明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1)营造优美公共环境。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和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理念。引导居民自觉参与环保,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通过海报、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强化居民的垃圾分类、垃圾减量意识。引导居民爱护公共环境、维护市容市貌,采用劝阻与惩罚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打击乱停放、乱搭建、乱采摘、乱涂刻、乱张贴以及高空抛物等不文明现象。
(2)培育优良公共秩序。强化排队意识,养成排队习惯,结合机关志愿者每月15日的志愿服务活动,将每月15日定为“排队日”,引导乘客、居民自觉排队,有序上车。借助志愿者及义工力量,将“排队日”活动从公共运输场所延伸至医院、超市等其他公共场所。开展“文明出行”活动,积极引导居民开文明车、行文明路、做文明人。加强宣传力度,对不文明驾驶和不文明行路习惯开展专门警示宣传。开展“文明路口”创建活动,树立一批文明示范路口。
(3)促进良好人际关系。进一步加大人际交往文明教育力度,采取便于居民参与、居民乐于接受的形式,大力宣传普及人际交往文明知识。通过知识竞赛、巡回演讲等形式,推动人际交往文明教育覆盖社会不同群体。着力培育市民的文明健康心理和文明交往习惯,塑造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热情好客的良好形象。倡导文明观赏的行为规范,深入推进赛场、音乐厅、影剧院等公共场所的观赏文明引导行动,引导观众言行优雅、衣着得体,遵守场馆秩序。
(4)促进行业文明建设。强化以“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核心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从业人员增强职业操守。加强诚信主题宣传教育,使行业文明覆盖医疗、商业、金融等多个领域。规范行业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以机关窗口服务为试点,开展“微笑在窗口”活动,设立“党员示范岗”、“创先争优示范岗”、“巾帼文明示范岗”等窗口,以点带面,提升服务质量。
(二)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构筑健康文化生活环境
文化设施建设是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把高端文体设施最大化地利用和共享,让文化发展有载体可依,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构筑健康文化生活环境。
1、合理利用现有文体基础设施。着眼于满足群众多样性的文化需求,对文体基础设施进行合理应用。充分利用现有文体设施资源,不断推动“大运中心”体育馆、社区、企业、学校等各类文化设施对外开放,打造资源共享的文化载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2、完善社区文化设施布局。合理规划辖区文体设施布局,通过城市更新项目带动文化事业发展。对符合法定图则、城市更新项目专项规划及其它规划要求的片区,协调开发商提供更多的文化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用地,配备文化设施,扩大辖区文化设施布点。争取灵活的融资形式筹建新文体中心大楼,建立完善全面的文化活动阵地,更好地为辖区居民服务。建立社区“十分钟文化圈”文化体育服务网络,以回龙埔片区文体活动中心建设为试点,推动辖区其他片区文体活动中心的建设,做到免费送文化、送公益进社区和企业,让周边偏僻社区的群众也能就近享受各种文化福利。
3、充分发挥现有花园小区会所功能。对辖区花园小区开展统一调查,对购房签约承诺设置文娱设施而未按相关规定实施的,通过物业管理、小区业委会引导其转变会所功能,尽快在各小区会所建立图书馆、棋牌室、健身房等文体便民设施,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
4、推进文化信息化平台建设。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进我街道文化资源数字化,大力建设网络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文化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在三年内兴建街道级图书馆,配备完整的电脑系统与网络中心,形成社区图书馆——街道图书馆——区图书馆——市图书馆的有效对接,实现所有图书在全市范围内的通借通还。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整合龙城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各类文化信息资源,建成互联网上的文化信息中心。
(三)扶持发展文化产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文化产品是城市文化品位的艺术表现。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发掘城市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重点文化品牌,挖掘保护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产品与科技、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
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1)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以建设“三城两园”发展目标为中心,重点发展陶瓷文化产业园、龙岗动漫创意产业园和葡萄酒文化产业城三个文博会分会场,以现有产业项目为龙头,从完善产业链和优化资源配置出发,进行规划和整合,继续探索建立1-2个功能定位合理、具有明显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
(2)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快绿道网建设,构建自行车健康生活圈,融合大运场馆、大运公园等文化设施、星级酒店配套,结合深圳市最大的“氧吧”---清林径水库,构建具有龙城特色的旅游产业。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设计1-2条精品旅游项目,与旅游公司合作进行对外推介,积极推动龙城旅游业发展。
(3)全面发展体育服务业。依托“大运中心”的运营与发展,积极扩大和引导群众进行健康的体育消费,培育体育市场。鼓励引导、支持社会企业和个人在“大运中心”周边投资兴办各种体育经营活动,逐步形成以健身服务、竞赛表演、体育彩票、体育用品、体育培训为主要内容,结构合理、项目齐全、管理规范的体育市场。
(4)大力发展文化科技业。结合现有文化产业的规划发展,有目的地引进文化类科技项目的进驻,形成文化带动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文化进步的双向循环发展模式。同时围绕“科技创新园”的发展规划,以天安数码城的发展为重心,加强社区企业转型升级,吸引更多科技发展型企业落户龙城。
2、打造重点文化品牌
(1)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结合龙城本土文化资源特点,通过举办活动、宣传包装等途径,大力弘扬客家文化,发展新移民文化。强化“一社区一品牌,一品牌一特色”建设,巩固发展目前已有基础的特色项目。定期举办“社区文化月”、“龙城之星”歌唱比赛等街道文化品牌活动,为各社区的文化精品、文艺爱好者提供交流及展示平台,促进特色文化不断发展。
(2)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加强对基层群众文体团队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积极培育“广东汉乐团”、“荔苑戏剧艺术团”、“快乐歌咏队”等基层业余文化团队。通过开展节庆、民俗等文化庆祝活动,积极创建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品牌,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3)打造体育活动品牌。利用大运场馆的资源和中心城区优美人文和环境的优势,积极推广极限飞盘项目,打造龙城群众性体育品牌,引领全民健身的文明生活时尚潮流。
(4)打造企业文化品牌。在辖区企业中大力推广“以人为本”的“赐昱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品牌,宣传和营造尊重劳动、勤奋劳动、体面劳动的社会氛围,加大对职工的人文关怀,重塑“单位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开展各项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开展针对一线工人的免费培训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力。开展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生活,有效提高广大职工的文化素养。
(5)打造艺术创作品牌。积极申报上级文化精品创作经费,探索建立本街道文化产品重点项目创作的申报、立项、论证、考核、激励制度,每年由街道财政拨出专款,对优秀文化精品予以资助。重点扶持文学、戏剧、书法、美术、摄影等各门类精品的创作和生产,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地域特色鲜明的精品力作。
3、挖掘保护文化遗产
(1)深入挖掘客家文化遗产。发掘客家文化资源,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建立相关文物安全管理和保护制度,处理好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化建设关系。开展全面的文物普查工作,对具有历史人文价值、保存完好的客家围屋等文物单位进行登记造册,设立完整系统的记录档案,设置专职文物管理人员,推进文物保护工作。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保护。加大“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城舞麒麟的保护与传承。不断挖掘整理加大文化包装开发力度,努力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系统化。
(四)完善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文化服务是居民享受城市文化生活的直接方式。通过提供群众性公益培训,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文化交流,健全文化队伍等,多渠道地完善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加强群众性免费公益培训。开设群众音乐歌会、音乐艺术沙龙、共享工程周末视频讲座、流动电影进企业、进社区等16项常设性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发挥文化示范点的作用,通过举办社区图书管理员、社区文体辅导员等各类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公益培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2、积极发展教育事业。依托深圳信息技术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体育学院落户龙城和合理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优势,加强学校与社区文化的有机结合,扩大高层次教育辐射范围,培养文化专业人才,打造学习型社会,形成校园文化生活中心区,提升城市软实力。
3、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借助特区一体化、《珠三角发展纲要》的优势,拓展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将龙城的“舞麒麟”等客家文化传播出去。积极鼓励各社区发展新移民文化,参照紫薇社区“荔苑戏剧艺术团”的发展模式,与各区域戏剧团体建立共建发展关系。继续打造龙城精品文化项目,积极参与市级、省级、国家级文化比赛活动及演出,扩大龙城知名度。借助“大运中心”及区文化中心地处龙城的优势,努力引进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及各类优秀文化品牌和优秀文化项目,提升居民生活品位。
4、健全文化队伍建设。建立选拔、奖励制度,通过引进一批、培养一批,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实力雄厚的文化人才队伍。改革和完善职称评聘制度,建立文化人才信息库,对高层次文化人才实行特殊政策,重奖突出贡献者。设立文化培训学习专项资金,用于选派各类优秀文化人才和民间艺术团队人员到专业院校、文化部门学习。